APP下载

浅谈生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2010-02-11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10期
关键词:仲景营卫中焦

孙 鹏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132012)

生姜始载于《名医别录》,是典型的药食同源植物,医者常觉生姜为可有可无之物,其实不然。仲景就非常重视生姜的运用,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有39方次,生姜或为君药,或伍以他药来解表祛邪、和胃降逆、止呕化饮。生姜在临床中若运用得法,能提高疗效,故其应用规律值得研究,就此利用《伤寒论》中相关条文作一浅析。

功效分析

《神农本草经》载生姜“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

1.解表祛邪,调和营卫。

对于外感邪气、营卫不和者,仲景必用生姜配大枣以调和营卫,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证因人体腠理不固,风寒外袭,卫病邪风挟持,营失卫护则弱。故以桂枝汤主之。方中生姜性味辛散,能散在表在上之邪,既助桂枝祛邪解表,以治卫强,又与大枣相合,助营阴生化,以治营弱,姜枣合用还能扶脾和胃,脾胃乃营卫生化之本,胃气充则卫气足,卫气流动以固护周身,有利祛邪外出,且大枣与甘草有甘缓气壅之偏,得生姜之辛通走散而缓之,故有散邪而不伤正之优点,此正合《内经》“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之旨。其他如小柴胡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方中的生姜均具调和营卫、发散表邪之作用。清代周岩曰:“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卫。大枣味干色赤,由太阴入营。其能入营,由于甘中有辛,惟甘守之用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之用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物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之主剂。”说明了生姜在外感杂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姜、枣、草配伍意义甚大,故医者切不可盲目地将其去掉。

2.和中降逆止呕。

生姜入脾、胃经,能和中止呕,从唐代起被誉为“呕家圣药”,可随证加减用于寒、热、虚、实各证所引起的呕吐。如“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两条中的“呕吐”与“欲呕”,均系胃气上逆所致。气逆者,治必辛散。两方中生姜味辛能和胃腑,散逆气,故呕可止。

3.温胃散水。

生姜其性微温,对寒邪犯胃、中焦虚寒、痰饮中阻、内有水气者用之,如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汗出……不渴者……”和“伤寒厥而心下悸……”口不渴和厥而心下悸的病机均在水气停积胃中,其治首当温化胃阳而散水气。方中生姜温胃,桂枝行阳,茯苓淡渗,甘草和中。四物配伍,温胃散水,诸症自然可除。“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本证病机为中气虚弱,外邪乘机入侵,导致气机结滞,脾胃失常,故选择并重用生姜,则为取其健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之意。中焦为决渎之官,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用生姜“温中”则中焦阳气得复,配以甘草、人参、大枣调和脾胃,脾胃健运又除痰饮之源,使气机升降有序,药学著作《汤液本草》云:“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此方仲景将生姜作为主药,含义深刻。另真武汤证见“此为有水气”,水湿之邪有凝聚之性,故治疗湿邪为患之病,除制水、利水外,若配伍辛散之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故在此仲景以附子佐生姜取辛散水气化饮之意。旋覆代赭汤主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方中生姜独重,一为和胃降逆,增其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合参枣草以复中虚气弱之效。

4.散结消痞。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前者之痞为柴胡证误下致内陷之热痞结心下,后者则系伤寒大邪解后,胃气虚弱,浊气不降,心下痞硬。两者病机虽异,但用姜之辛发散结消痞的治法则同。

5.健脾和胃,和中防变。

《药性解》按:“生姜辛入肺,肺气通畅,主宰能灵,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则一身之气皆为我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中焦之元气定,而脾胃出纳之令行,邪气不能容矣。”中医治病很重视健脾养胃,保护胃气,许多疾病的防治,均有赖于脾胃的健运,脾胃的盛衰对疾病之转归与预后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并且药物功效的发挥离不开胃气的推动。

小柴胡汤证,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其邪增可内传阳明而入里,若正复可祛邪外达太阳而出表。方中生姜借其辛散之功,助柴胡散表邪,同时又助半夏和胃止呕,合大枣调和营卫,振兴中阳,益气健脾,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将病邪控制在少阳,进而疏邪外解,显然用姜、枣、参、草不仅仅为和解少阳而设。

小建中汤证,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故若得内气充实或可自解,此寓有“攘外必先安内”之意。方以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则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行津液;配桂枝、芍药而和营卫,汤证非阴阳自虚,故以甘温建中、补益脾气法以调和营卫,复建中阳,使中气立,脾胃传输有权,气血渐生,则阴阳可期平复。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大青龙汤证以生姜配合大枣培补中气以资汗源,利于发汗散热除烦,清代医学大家柯琴《伤寒方论》说得更加明确:“仲景于太阳经中,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矣。”可见,大青龙方中佐药石膏、生姜、大枣,有着防传阳明、固护太阴的重要作用。

总结

《伤寒论》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仲景在生姜的用法上也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仲景制方,药不在于多与杂,而求其精专,其论证言变多于言常,论治则灵活多样,从生姜的配方应用中即可窥见一斑。仲景开创临床用生姜的先河,妙用生姜,其意义深奥,故应深入了解生姜在方剂配伍中之运用与意义来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组方、配伍技巧。

猜你喜欢

仲景营卫中焦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王新志教授论张仲景营卫观*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加强仲景医药文化建设 打造仲景国际医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