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蜂业》,我愿与她相伴一生

2010-02-11广西桂林市西环一路市绿化工程处廖国贤

中国蜂业 2010年3期
关键词:蜂场蜂业养蜂

广西桂林市西环一路市绿化工程处 廖国贤

建国初期的《中国蜂业》封面设计简朴,整版都是各类插图和繁体汉字,在我童年的脑海中就曾烙下深深的印记。在人生的记忆长河里,不知有多少往事回荡在心间。然而,始终难以抹去的还是那些封存于柜且早已泛黄,曾经伴我走过大半辈子养蜂路程的数百期《中国养蜂》杂志。

1936年秋,出于爱好,父亲托人由上海要回两群意蜂作为业余饲养。当时懂得管理“洋蜂”的人在桂林一带可谓凤毛麟角,故在技术上无法与人交流,更无师可拜,全凭个人钻研。诸如分蜂、育王、疾病诊断、四季管理以及各种蜜源知识等等,一切都靠自己摸索和分析。按父亲的话说:如同孤军“混”战,与盲人摸象无异。时至1947年(即我的出生年),父亲通过邮局介绍,开始订阅《中国养蜂》。拜读杂志,爱不释手。历时数年,终于摆脱原始的饲养,逐渐掌握了比较科学的管理。1952年春,父亲毅然决定将养蜂作为专业,并依靠蜂业承担起一家六口的生活重担。

1965年,18岁的我接手父亲的蜂场,开始了风餐露宿,近似吉卜赛人的养蜂生涯。时光流逝,迄今已40余载。在那年复一年追花夺蜜的日子里,每当碰上饲养的有关难解问题,除了领教于父(直到1990年,父亲因病去世,享年84岁),便是查寻《中国养蜂》。从中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同时通过理论学习,纠正工作上的缺点和管理上的失误。总之,实践让我极其深刻地体会和感悟到,养蜂业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养蜂过程中,千万不可以随心所欲,更不能够放任自流,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循“蜂学”的规律去进行科学管理。

数十年来,伴随着自己的蜂群遨游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记不清为养蜂追赶花期,蜂场转移了多少次。但在每次转地前的整理工作中,念念不忘的总是随身携带的《中国养蜂》及其他的养蜂书籍。我们之间早已建立了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特殊情感,一份无法割舍的真挚情怀!

漫长的帐篷生活,炼成了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或借助一束微弱的电筒亮光阅读杂志书刊的习惯和本领。每当浏览完毕,心绪总难平静。掩卷沉思,每期杂志的文章,不论其文字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内容的差异,都是作者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经验的总结和浓缩。透过文字,仿佛看到养蜂人在那饱含酸甜苦辣的养蜂生活中,在那司空见惯的寂寞、孤独的环境里难辛地奋斗和磨炼,却无怨无悔。

2006年,改名后的《中国蜂业》涵盖面更为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值此“征文”之际,笔者由衷地感谢杂志的编辑以及所有为《中国蜂业》撰稿的作者们。是你们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耕耘推动祖国养蜂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蜂业》,我愿与她相伴到我人生的终点。

猜你喜欢

蜂场蜂业养蜂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