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呼声

2010-02-10刘燕玲

中国现代中药 2010年8期
关键词:新法草药中草药

■本刊特约记者 刘燕玲

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呼声

■本刊特约记者 刘燕玲

自从 《中国现代中药》杂志刊登了本人所撰写的 《正在消失的资源》和 《为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基》的文章后,中药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并引发了一些思考。记者最近在读者、基层中医药人员贝新法的诚挚邀请下,去他所负责的浙江义乌市中草药种植场、义乌市新法风湿病医院进行了实地采访,也倾听了以他为代表的基层中医药人员对我国中医药发展以及中药资源保护的厚望和忧思。

贝新法自幼生长在义乌山区,那里漫山遍野都是草药,长辈中又有懂中医药的人,所以他自幼爱好中医,当上赤脚医生后又开始用草药治疗当地常见病——风湿病,并在贝家村建起了中药百草园,同时遍采民间草药以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他卫校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卫生院工作,30多年来,他研制出了以新鲜中草药为主的 “风湿1—6号”方剂。在不懈的努力之下,他的研究得到了社会认可,数次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 “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

中医药学历来 “医药不分家”,贝新法又深知老百姓花钱治病的不易,所以,他用药尽量用身边采摘得到、不用花钱或花钱少的中草药。为此,他先是在医院内辟出了1.3hm2的百草园,种植了中草药上百个品种,力求培养出优质、道地的中药材。只要病人需要,随时可取新鲜中草药使用,同时又可供临床研究、学生实习使用。

在基层临床工作30多年,中药使用量的爆炸式攀升使贝新法感到了中药资源逐年减少甚至走向濒危的威胁。他认为,中药资源的匮乏,必须通过人工有计划地栽培和组培的方式来解决。他身体力行承租20hm2荒山,创办了中草药种植场,培植了600余个中草药品种。其中精心栽培的红豆杉、杜仲、厚朴等已逐渐成林,可作药用。在这些药材下面又套种了八角莲、重楼、草乌、滴水珠、雷公藤等稀有、名贵中草药。贝新法还想通过科技立项对以上珍稀药材进行种植研究,或者通过组培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发展,以新技术来提高产量、提高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还有一部分药材可以通过嫁接克隆来尝试改变它们的药性和药味。这些科研思路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药监、卫生部门的支持,已被列入金华市重点课题之一。

贝新法在给记者的邀请信中这样写道:“现在许多中药材的资源已经枯竭,或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中草药资源如不加以保护和种植发展,今后缺药断药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贝新法经常上山采集中草药标本,但发现许多中草药已很难找到,他忧虑若干年后人们将只能听到它们的名字而再也看不到实物。他在一篇论文中写下了自己的思考:对稀有中草药,政府应有计划地进行保护。如在道地药材产地成立保护点,或开辟生态保护区,也可以通过人工栽培或组培方式扩大生产。对常用中草药,要坚持做到平抑价格,从源头上做到饮片、中成药价格合理;政府加大投入,把资金提前投入到药材生产一线,使药农种药有利可图;尊重中医药规律,现在中医药人员的研究成果或一技之长,很难去落实和发挥。比如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的有效药方,如果为了方便病人而把它制成丸散膏丹就成违法,要作假药处理,“因为你没有批准文号”,而非得通过动物实验等研究,花大量医生所承受不起的金钱,而这些都是以西药的标准来要求的。“我想不通,中医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已治好的病人千千万万,为什么就不能用中医的标准去衡量中药呢?”

这就是来自基层中医药人员真实和质朴的思想,值得大家尤其是政策制定者、管理者认真深思和反思。

猜你喜欢

新法草药中草药
南通崇川区“十个一”系列助力新法入脑入心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小草药里的大梦想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草药王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脑筋急转弯
全省50多个市、县联动,举办华侨新法广场宣传活动
结缘中草药
新法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