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与陈述规范

2010-02-08辽宁省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116021

地理教学 2010年18期
关键词:陈述目标水平

辽宁省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116021) 柳 青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对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缺乏必要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混淆。“教学目的”是一种概括性、总体的要求,是宏观的、长远的,是一种指针和方向;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具体的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目标是目的具体化。一些教师模糊地理解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两个概念,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得太笼统,与教学目的混为一谈。如“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再如“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些内容陈述的是整体的“教学目的”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②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常常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描述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一些教师,尤其是新上岗的教师,往往非常关心课堂上要做些什么,如:“讲解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目标只说清了“教师做什么”至于学生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则没有设定。③用主题或内容表述目标。一些教师常常用教材中的标题或重点内容代替知识目标,如“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演变过程”,“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只列出了教师必须教和学生必须学的内容,没有指出学生怎么学习和学习后达到的行为变化。④目标陈述缺少行为条件。在目标表述过程中,没有指明通过什么教学组织方式或运用什么学习方式和学习工具,最后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⑤目标的陈述缺乏可操作性。教学目标陈述过于抽象概括,如“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陈述虽然指出了学习结果,但“了解”、“理解”等行为动词,都属于学生学习中的内部心理过程,不能将学生的活动外显出来,是无法直接观察与测量,致使教学目标缺乏可检测性,难以评估。⑥ 割裂三维目标。在编写中为了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形式化地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些教师仍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仍没有作为新课改的“亮点”来凸现,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仍处于附庸、陪衬的地位。⑦目标设计流于形式。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应付检查而罗列几条到纸面,或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中现成的教学目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千篇一律,教学目标设计缺乏对实际教学的导向作用,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源于教师目标意识的淡薄,还在于教师缺乏有效的理论与技术指导。

二、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是教师课程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准的集中体现,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1. 教学目标设计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系统性原则。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时,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整体上把握目标要求。一方面,应从“新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线索进行相互联系、衔接分析。另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②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保每一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二是教学目标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认知,还要在认知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过程,掌握方法,促进价值观的形成。③差异性原则。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资源。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制定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通过努力都能够达到。④操作性原则。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才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引导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实现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可操作性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应包含两方面要求:其一,教学目标能表明可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其二,教学目标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衡量条件与标准。⑤主体性原则。地理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将学生作为行为主体来陈述,改变传统设计中“使学生……”,“提高学生……”的教师为主体形式,彰显学生是课程主动学习者。

2. 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规范

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目标,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四个要素。①以学生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行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和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明确,目标要指向特定的学生,是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切实转变。不要使用“教会学生 ”、“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 ”等描述教师的行为。②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在目标陈述时尽量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如写出、说出、画出、辨别、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选准行为动词是教学目标准确陈述的关键,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即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行为动词之间的对应关系(见下表);研读课程标准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分析学生实际情况,选定适合所任教学生的行为动词。③陈述学习行为条件与情境。行为条件是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结果的限制条件,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完成行为的情境、时间的限制等。如“运用地球仪或其它教具,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部分知识、技能、情感要求水平与目标行为动词之间的对应关系表周期”、“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 。 尽量详细描述行为条件,使行为条件“情景化、过程化”。这样,才能使外显的行为动词体现内隐的心理过程,便于观察和测量。 ④说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教学目标应表述学生最低表现水平,即“做得怎么样”、“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准确”、“多完整”等,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行为动词本身以及完成行为的时间控制、准确性、成功特征等,都可以体现程度的差异。常常用“熟练地”、“准确地”、“全面地”、“独立”、“与他人合作”等行为表现水平的词汇,来描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

认知水平 行为动词知识了解水平 说出、描述、举例、辨认、列举、识别等理解水平 解释、说明、比较、分类、归纳、区别、估计、收集等应用水平 运用、设计、评价、探究等技能应用水平 模拟、再现、重复等独立操作水平 查阅、画出、绘制、测量、计算等迁移水平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等情感经历水平 观察、体验、交流、调查、探讨等反应水平 关心、关注、乐于、勇于、善于、认同等领悟水平 形成、养成、具有、确立等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把握上述教学目标设计原则与陈述规范,有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才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陈述目标水平
张水平作品
Which Is Important?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陈述刘
《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