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好男孩到恐怖分子

2010-02-06小康罗屿

小康 2010年6期
关键词:扎德奥拉恐怖组织

文|《小康》记者 罗屿

从好男孩到恐怖分子

文|《小康》记者 罗屿

他出身良好,接受的是美国精英教育,但这丝毫不能阻止沙赫扎德,这个巴基斯坦裔美国青年在纽约制造爆炸

如果这是一个故事,那它很像个警匪小说的开头:当地时间5月3日23时45分,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飞往迪拜的乘客正在办理登机手续。忽然,一批警员和联邦探员冲上来,扭住一名年轻男子。他正是策划5月1日纽约时报广场未遂爆炸案的嫌犯——巴基斯坦籍青年费萨尔·沙赫扎德。

被逮捕时,沙赫扎德头戴墨镜,耳朵上别着耳麦,一副很普通的“现代”纽约人派头。另外,他用一口流利的美语和美国人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当局说,他愿意合作,供认自己的罪状。

好孩子的“堕落”

现年30岁的沙赫扎德,于2009年4月加入美国国籍。但他举手投足的美式做派,说明他在美国呆了很久。

1979年,沙赫扎德出生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小镇莫赫伊布班达,在家里4个孩子中排行老幺。他的父亲是巴基斯坦空军高层人物,1992年退伍时官至副将,退伍后当上了巴基斯坦民航局的副局长。

可以说,沙赫扎德从小养尊处优。1998年,高中毕业后的他赴美留学。尽管读预科时,他的成绩不是C就是D,还有一个F,一年之后,他还是得到了学生签证,并于不久后转到了桥港大学攻读计算机应用。

大学期间,沙赫扎德算不上“尖子”生,不过他的事业运却不错。2002年,取得本科学位的他顺利进入化妆品公司伊丽莎白·雅顿当起了财务分析师。不久后娶了巴基斯坦裔的胡玛·米安为妻,后者刚刚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毕业,主修会计专业。

婚后的沙赫扎德、米安,以27.3万美元的价格在桥港大学附近买了个3居的房子,有了一双儿女,沙赫扎德也成功跳槽到了一家市场营销公司,月薪升至8万美元。2009年,他成了名正言顺的美国公民。

在常人看来,沙赫扎德也算是事业家庭双丰收。出事前,沙赫扎德给外人的印象,就是平平常常的“白领”样:同事认为他“话语温和、穿着得体、聪明睿智,但沉默寡言”;邻居觉得他斯文内向,虽然“有时会穿上一身黑衣外出跑步,但谁又没点与众不同的怪癖?”;只有沙赫扎德的房产经纪人发现了些许不寻常,“他不认同布什的伊拉克政策。但不喜欢布什太正常了,只是沙赫扎德的态度强烈些。”

而当沙赫扎德的“壮举”传至他的家乡,小镇莫赫伊布班达立时沸腾。村民们都觉得沙赫扎德从小是个“好孩子”,他们一家都“知书达理、淳朴善良”。沙赫扎德还特别喜爱动物,小狗、鹧鸪、长尾鹦鹉,他都养。

这样平平常常的一个好人,怎会走上了一条恐怖之路?

与沙赫扎德相熟的人都觉得,金融危机爆发后他变了很多。他辞职并断供房贷,还告诉房产经纪人,让银行收回房宅,因为他打算回巴基斯坦。

至于沙赫扎德的堂兄弟阿里,则形容前者的变化宛如“脱胎换骨”——“变得严肃、安静和冷漠。”阿里怀疑,沙赫扎德信奉了某种“好斗思想”,否则他不会请求父亲允许他到阿富汗作战,以对抗美国和北约军队。

另外,沙赫扎德的打扮也让人觉得不对头。一位老朋友有次问他,为何忽然留起胡子?朋友记得,沙赫扎德的胡须一直刮得非常干净。“是喜欢,还是宗教上的原因,沙赫扎德避而不谈。”

新派“圣战者” 沙赫扎德出身良好,事业家庭看似都很美好,但这位拥有美国国籍的巴基斯坦青年最终仍选择了一条恐怖之路,有美国媒体评价他是“特权阶级迷茫的后代”, 但事情或许未必这么简单。

变身恐怖“志愿者”

对于沙赫扎德的转变,亲人朋友只能从细微之处猜测端倪。真正的“官方”说话,还要来自他本人。

据美国《新闻周刊》消息,被抓捕后的沙赫扎德交代,最近几年他接受过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培训。除了会做炸弹外,沙赫扎德究竟在恐怖组织学到了什么,人们不得而知。不过就在沙赫扎德被抓后不久,法国路透社曝出这样一条消息:一个名为“阿米尔”的前塔利班分子透露了他在“恐怖训练营”的种种细节——“天亮之前,我们就开始一天的训练。晨祷之后,我们就在院子里集中慢跑,有时也练习空手道和攀墙术。大约7点钟,我们在一个大厅集合听课,比如攻防战术、急救和侦察等。他们教我们用各种武器。我们被要求背着弹药和一支枪爬到山顶,路上我们必须靠吃椰枣或巧克力过活。不过,在训练营,我们的伙食好得不得了。”阿米尔说,“到晚上,我们除了常看世界各地针对穆斯林的暴行外,也经常看塔利班武装发动袭击的录像。在晚上的课堂上,他们颂扬塔利班,谴责异教徒、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给穆斯林带来的苦难。”

无论沙赫扎德还是阿米,最终能被“恐怖训练营”接纳为学员,其实已属不易——由于“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组织头目马哈苏德去年8月被美军无人机炸死,恐怖组织变得越发小心,他们担心自动找来的人很可能是前来卧底的间谍。2009年12月,美国有5名年轻的穆斯林原打算进入巴基斯坦的“圣战训练营”受训,但没想到,他们到那里后被多个武装组织拒之门外,最后被巴基斯坦当局抓获。

显然,沙赫扎德是经受住了“入门审核”。据说,那个审核很严格。据美国《新闻周刊》披露,“想要加入塔利班,要与多个审核者在极其偏远的山区度过一段原始状态下的生活。有时,审核者还将投奔者派往前线进行危险性极大的活动,以考验这些人的勇气和献身精神。若他们被接受,意味着通过了考验。若未被接受,他们将面临极危险的境况。已有数百位所谓的间谍在过去几年内被野蛮杀害。”

业余者的粉墨登场

事实证明,取得了恐怖组织信任的沙赫扎德,学艺却不精。按照纽约警察局退休官员凯文·巴里说法,沙赫扎德作案时留下的线索“比一个不戴面罩走进银行抢劫的家伙还多,除钱包外,他留下了所有东西。”

被抓后的沙赫扎德一直不说制造这次恐怖事件,是受人指使还是学成之后的个人行为。但他承认,他有个精神导师——安瓦尔·奥拉基。奥拉基被称为“互联网上的本·拉登”。经常在网上鼓动反美,支持“圣战”组织,还出版了一本名为《支持“圣战”组织的44条途径》的小册子,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煽动了十几起恐怖活动。去年年底,美国胡德堡枪击事件以及底特律炸机未遂案,幕后主使都是他。他的网站吸引了大量会说英语又对“圣战”组织心存好奇的人。今年4月初,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追杀奥拉基。

而奥拉基与沙赫扎德的背景也有几分相似——在美国受教育,奥拉基学习城市规划的学校正是沙赫扎德妻子的母校,科罗拉多大学。

奥拉基与沙赫扎德,同样都是美国精英教育输给恐怖主义的事例。美国式的熏陶,并没有阻止他们去制造恐慌,足见其头脑中“圣战”信仰的坚定。于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担心起如奥拉基、沙赫扎德一样的“本土”恐怖分子。

曾经美满 沙赫扎德大学毕业后不久便结婚生子,并以27.3万美元的价格买了个3居的房子。

这种担心并不过分:去年9月,阿富汗裔美国人纳吉布拉·扎齐与两个同伙预谋在纽约地铁内制造爆炸。据供认,他2008年曾在巴基斯坦接受“基地”组织训练,学习如何制造炸弹和使用武器。

今年3月,一名美国芝加哥出租车司机拉贾·拉赫拉锡卜·汗,因涉嫌资助巴基斯坦恐怖组织被捕。拉赫拉锡卜现年56岁,生于巴基斯坦,1988年入美国籍。起诉书上称,他试图向境外汇款以资助“基地”组织。拉赫拉锡卜自称,自己本还打算今年夏天在美国某座体育馆安放遥控炸弹。

与之类似的“本土”危险分子还有很多,他们在西方国家生活,但愿意为境外恐怖组织效劳。

美国人觉得他们如同隐藏在身边的定时炸弹——正因足够业余,所以没有任何前科,与恐怖组织的关联不显眼,反恐机构几乎不会留意到他们的存在。

而沙赫扎德的“爆炸未遂事件”发生后,美国《新闻周刊》刊出的一条消息更是让美国人无比紧张:《新闻周刊》采访到一个阿富汗塔利班分子,按其说法,像沙赫扎德这类志愿者目前有很多。“已有不少来自西方的‘圣战者’将自己的网站链接到塔利班的网站。我们收到了数百个来自西方国家秘密‘圣战者’要求加入的电子邮件。尤其是,塔利班从这次未成功袭击中获得的知名度远大于爆炸100个炸弹。”

此话一出,如梦魇般缠绕在美国人心头。《新闻周刊》虽提醒大众,此“阿富汗塔利班”有“吹牛”之嫌。但美国大众仍是战战兢兢。这不难理解,“9·11”后美国人一直处在遭受恐怖袭击的各种真假消息之中,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被放大。即便是一些意外事件,也能被民众与恐怖事件联系到一起:几年前,一架小型希斯纳飞机闯进华盛顿禁区,径直飞往白宫方向,距离一度只有6公里,两架F-16起飞拦截,其实这架飞机是因为驾驶员不熟悉华盛顿上空的飞行管制,才误入禁飞区;还有一次,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一飞机意外撞倒610米电视发射塔,也引起了人们对于恐怖袭击的种种联想……

或许,是为给民众增加信心。5月6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民主、共和两党,均有议员提出“恐怖分子流放法案”——如果一名美国公民给外国恐怖集团提供物质或者其他方面的支持,或者直接参与针对美国以及美国的盟国的恐怖行动等,美国国务院可以决定剥夺他或她的美国公民身份。

遗憾的是,很多人对“恐怖分子流放法案”并不看好。毕竟,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们的最终目的,显然不是消灭沙赫扎德这一类人,而是铲除恐怖主义的根源与土壤。但究竟什么是恐怖主义的根源、土壤?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至少从目前看,政治并没让恐怖主义的仇恨消失——“9·11”后,美国的飞机大炮源源不断“投身”于“反恐战争”,但人们愈演愈烈的恐惧感似乎也正源自其中。

猜你喜欢

扎德奥拉恐怖组织
伊朗的穆赫辛·法赫里扎德为何会遭到暗杀?
以牙还牙
维克多·奥拉迪波进步最快球员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恐怖组织?
图片新闻
依达拉奉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奥拉星:进击圣殿》
分析奥拉西坦治疗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痴呆
幽默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