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0-01-27莫岳平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电气工程毕业生我院

莫岳平,陈 虹

(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莫岳平,陈 虹

(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本文是作者多年来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获得的成果,将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应用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专业能力确定为:核心知识(专业方向课程)+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定位,增加新能源应用方向。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新能源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该专业根据国际上面向电能的各种技术数字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按以电为主,机电结合、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信息处理为基础进行特色专业教育。学科专业具有“控(制)管(理)结合 、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顾”等鲜明特点。并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组织教学,培养从事供用电管理、电气设备研发、运行控制、电气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制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顾”的原则,注重采用数学工具进行专业理论分析的方法,以实验研究、计算机仿真模拟为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从三年级开始,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类型。由于高校年年扩招,工科院校均设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开始过剩。在新形势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大统一模式受到了挑战。人才市场需求与就业情况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

1.1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制定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将专业教育定位为“应用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我们进行了教学计划调整,突出验证、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条线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尽快适应未来工作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专业知识面的拓展、实践能力的增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结合课程和教师的情况选择部分课程开始进行与工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然后,逐步推广到全部课程;其次,提供一套适合本专业的进行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实施办法和评价体系;最后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创新实验的实践活动,在实验室条件的最大限度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保证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形成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努力使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1.2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具体特色

由于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大学生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与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这一思想指导下,实现从单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向综合性人才培养计划的转变,构建起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以模块组合的专业方向课程和创新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培养定位模式。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能力确定为:核心知识(专业方向课程)+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出“人有我有,人无我有”专业知识结构新的研发工程师型,理论与工程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应用工程师型的专业特色。

1.3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指导思想,即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特别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①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②继续执行第六、七学期分方向教学计划,即学生在学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后,按不同的专门化方向分别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组。学生可以根据最新的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特长,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专门化方向继续完成高年级的学习;③重视“因材施教”,开辟学生第二课堂。为了使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④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的设计、工艺、管理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环节的教学,并利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与研究型课程模块之间的合理整合和协调,使各模块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立体交叉性和关联性;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一方面保持稳定与规范、注重一贯性,另一方面又讲究灵活性与机动性,以适应社会需求,保证就业率,跟进专业的发展动态。其中做到:加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整合,突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深度和“验证、工程应用、创新实践的实践教学一条线”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从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基础到专业再到综合、创新,采取“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适应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实验中心以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打造出新型的“人有我有,人无我有”专业知识结构研发工程师型,理论与工程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应用工程师型的专业特色。从大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方面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应用技能培养。构建了“理论验证为基础、综合设计为提高、工程应用为目的、创新实践求发展”的螺旋式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具体做法是:

打破院原实验教学按专业教学计划划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按模块分级、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工程中常用物理量及物性参数的测量、主要测量、运行操作、控制方法的训练为主线,以培养素质、培养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建立新的分级实验模块体系结构;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对传统实验内容进行筛选和改造,增加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增添反映电气工程技术最新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力争有弹性。实验分为验证实验和综合实验,实验内容又分为基础性的必做部分和扩展性的选做部分,以适应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

3 适应形势发展调整专业定位,增加新能源应用方向人才的培养

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电网建设和改造相结合,解决约1150万无电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初步建立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扬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初具规模,共有各类关联企业近300家,其中核心企业近20家,还拥有一批关键配套设备和元器件生产企业。我市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照明灯具”产业链。为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扬州市鼓励各类资本进入该行业,支持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来扬设立LED、光伏产业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该背景下调整了专业定位,增加新能源应用方向。这样可以加强与扬州市产学研合作与产品开发和人才的培养。还改善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新能源战略修正了专业方向。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目标,增加社会急需的可再生新能源中光伏发电方向,为光伏产业培养系统集成、运行管理、工程施工和维护的专业应用人才。

3.1 理论课教学安排表

理论课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理论课教学安排表

3.2 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实践性教学安排如表2所示。

表2 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4 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和调整后效果

4.1 在校生的受益情况

专业教学计划调整以来学生在四六级英语通过率分别为2005级82.84%和22.21%、2006级89.22%和28.43%、计算机等级考试二三级通过率分别为2005级70.76%和29.29%、2006级58.80%和8.83%、考研率2005级总226人,其中报考本校13人占5.75%,外校 55人占24.34%、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就业率较高,我院2008届就业率为89.43%,年底就业率100%,学位授予率为 93.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际水平、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素质水平都有所提高,19项课题参加学校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申报,18项获得立项。电气0502陈军同学获得2008西蒙杯大学生综合布线竞赛三等奖(美国西蒙公司和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指导小组主办)。校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气0501娄燕《基于WBE的远程控制系统的通讯设计》获得三等奖。

4.2 人才培养质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总的说来,就业前景较好,就业率较高。就业区域比较集中,就业形式多样。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以本省特别是以苏南为主,就业区域较为集中。毕业生就业流向基本体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知识宽厚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自强精神的能胜任电气或其他领域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就业区域和就业形式的多样性较好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当多的学生从事了等电气工作,并有一些学生通过考研考上了一些知名高校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说明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已经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自主创业,说明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强。

4.3 社会评价与反响

用人单位对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发挥的作用评价较高。为考察我院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所发挥的工作绩效、作用状态,此次调查中向用人单位征询了这一现状。通过反映的信息可知,用人单位对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作用十分认同,认为有“很大作用”和“有作用”占总体的94%。

用人单位对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给予高度评价,优良率高于85%,但创新、实干能力有待提高。为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满意现状,此次调查通过设立思想表现、专业业务知识、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态度、适应能力等九项素质指标来系统衡量毕业生满意度状况。用人单位对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是理想的,持“很满意”和“满意”观点者总体比重的86.58%,认为“比较满意”者占总体的13.42%,无单位赞同“不满意”选项。

[1] 张凤阁、马少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探讨、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年2月第30卷第1期、2008年2月

[2] 郑荣进、黄家善、陈兴武、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4月上总第126期、2008年4月

猜你喜欢

电气工程毕业生我院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民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节能探讨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