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里寻农技探索更多的解决之道

2010-01-26滕继濮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南庄王华农技

编者按:

一个是安徽的人大代表,一个是北京房山的农民,借道两会,后者获得了前者食用菌技术的支持。表面看来,这是件值得表扬或者宣扬的好事,可是这背后所折射出的农技推广问题,你是否想过?惠南庄人为什么要抄两会这条“近道”?究竟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遇到了什么难点?

现场直击

3月8日上午,天很冷,下着雪。北京房山大石窝镇惠南庄村主任王华抱着一箱蘑菇,带着几位村民,微笑着站在代表住地宾馆外。他们专为感谢全国人大代表鲁中祝而来。

去年,惠南庄人想种植食用菌,但当时只有一两户种植蘑菇,技术水平有限,村里的种植一直难见成效。通过网络,王华得知来自安徽的全国人大代表、“蘑菇大王”鲁中祝,年年到北京来开“两会”。于是,王华就赶到人大代表驻地,将鲁中祝请去“出谋划策”。

去年两会后,鲁中祝又与技术员先后十多次北上,将自己积累了20多年的经验一一与惠南庄村民分享。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村民的种植收入有了大幅提高。2009年下半年,鲁中祝又与惠南庄签订了100亩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合作项目。这次,王华带来的蘑菇就是成果。

事件追踪

得知此事后,记者随即产生了诸多疑问?为什么王华不向当地农科所或农技站要技术?惠南庄人为什么要抄两会这条“近道”?究竟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遇到了什么难点?就此,记者专访了鲁中祝和王华。

难点一:理论结合实践者少

“首先据我所知,真正研究食用菌的人不多,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人就更少,大多数的乡镇农科所都没有专业的食用菌技术员。”鲁中祝说,大学里的老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部分食用菌从业者虽有长期实践的经验,但理论水平又跟不上。

因此,在鲁中祝看来,基层农技推广的难点就在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上面。“都说农业科技推广难,实际上,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推广工作还不错,难的是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技术。”

“我们基层农科所里也有搞蘑菇的,理论知识有,就是技术差点,主要是缺乏实践。”王华琢磨了很久道。

难点二:基层农技人员少、不专职

“再有,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少,一个乡镇就一两个,跑不过来。而且,他们只有专业,没有专职。”鲁中祝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农民打电话给技术员听听讲解是可以,但是请回来就难,作为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赶上抓计划生育、听传达精神、做工作汇报时,你能找到他们吗?尽管都是农业院所专业出身,但他们又不是专职搞农技推广。

“人家也是8小时工作制。”王华补充道,“接触他们吧,农民觉着有距离,因为真正深入基层的人少,有的村生产搞得比较好的,他去得比较多,对刚起步的就积极性不高,搞政绩吧。所以还是得自己想办法。”

难点三:农技培训“流于形式”

“还有,农民渴望科技,农业也需要注入科技,但推广方法不够得当,使得农民与科技无法实现对接。”鲁中祝说。从200元起家,到先后成立了安徽凤台真菌研究所、真菌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公司,鲁中祝靠的是自学成才,所以农民对技术培训的渴望她是感同身受的。

“我们现在的农技培训,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的现象比较严重。”鲁中祝说话直是出了名的,“高科技的东西,三两天培训一次,农民文化水平又不高,他听得懂吗?”

农技培训需要一个实打实的培训周期,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经费总体上看起来钱很多,但“铺得广了”,落到每个农民头上的“钱就少了”。例如“阳光工程”合每个农民500元,这在近年来看,已经是最高的数额,但是农民培训的试验材料、资料费用、教师费用、又要管吃,又得管住,全都要从这份经费中出,根本不够搞扎实的培训,不得不走马观花了。

解决之道

“扶上马,再送一程”

去年9月,鲁中祝的真菌协会协助安徽农委,在凤台县举办了一期阳光工程培训班,她从安徽大学请来了3位教授,在教授们讲了9天理论课后,鲁中祝又带着学员进行了一个半月的实践。

“教授们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要是问他要个高产配方,他可讲的出来?”鲁中祝深知现在院所和农民都缺乏什么,“但是他们出来讲,能够大大开阔有种植技术人才的眼界和思路。另外,高校里的老师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实践数据。”

400人的培训,来了480多人,尽管除去阳光工程的拨款,鲁中祝还倒贴了一部分钱,但这却为她提出了一个农技培训的新思路。

“各地区应该精简机构,农委或劳动局再挑一些有场地、有实体的企业,给他们资质,让他们专职做培训,这样才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至于企业,虽然是贴钱了,但企业贴得起,而且等这些农民从事生产了,就可以帮助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卖不出去的蘑菇,我们可以用保护价收购。”

“这叫扶上马,再送一程。”鲁中祝说。由此还可在地区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合作,针对某地方的气候、环境,制定出适合当地的自然标准,这样有利于某项技术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来自安徽的鲁中祝代表帮助京郊农民致富,而这种“舍近求远”也折射出目前农技培训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的现象比较严重。

延伸阅读

农 民:培养“土技术员”和集资买农业设施

王华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多是笑,很少发表意见。在采访的最后,他终于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关于人员 ——

对于基层人才的缺乏,他一直深有感触。以前生产队那会儿,每个村里都有一两名技术员,现在到镇里才有。农村里自学成才的人有不少,但是由于担心形成竞争,他们很难将技术与人共享。所以王华希望,政府可以出资为每个村子培养几个“土技术员”,带动全村人一起致富。

关于设施 ——

惠南庄曾经有一个种植户,由于买不起蒸菌棒的锅炉,就因陋就简,用土法子弄了个汽油桶蒸,结果损失了大约3万块。所以,王华认为应该发挥集体的作用,组织村民购置高质量的农业设施,为百姓创业提供坚实的设备支持。

两会声音

谭志娟:推广“四位一体”农技合作共建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谭志娟曾指出,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推广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

2003年以来,黑龙江省逐渐摸索出了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三级网络覆盖体系、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致富项目、农业科技培训“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来自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认可。

因此,谭志娟代表呼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在黑龙江的成功探索和实践,建议向全国推广,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农业发展特点,汲取黑龙江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的成功经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服务农业生产。

杨公社:建议农科专业免学费

常年工作在农业科研第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杨公社认为,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应考虑对农科专业大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为确保每一名贫困大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而辍学,国家和学校均需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通过实施“奖、贷、助、补、减”等政策对困难学生予以资助,每年用于学生资助的金额至少应占到学费收入的10%以上。

为了鼓励有志青年安心学农,从事农业技术、农业管理,为三农做贡献,完全可以为农科专业毕业生免除学费。免费培养还可以有效解决基层农业人才缺失和大学生下不去、留不住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猜你喜欢

南庄王华农技
烟台市福山区南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小村庄实现大发展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老妈的高招
江苏省侨办主任王华:侨的力量推动着我
王华主任随江苏新闻文化参访团赴台访问圆满成功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南庄”商业价值调查
村魂是颗“空心李”
王华主任会见韩国知识文化财团理事长辛圣恩一行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