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差异分析

2010-01-24顾建民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国际化留学生学科

顾建民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社会的兴起,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发展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就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经验借鉴、信息交流、资源分享、人员流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借助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实力,培养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是各国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衡量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为此,本文采用留学生指数来观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程度①,并用来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分析各种发展差异背后的成因,阐述差异分析的发展意义。

一、发展差异状况

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普遍存在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层面。

(一)地区差异

通过对中国各个地区、不同时期留学生指数的内部比较(详见表1)以及中外比较,可以发现:

其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程度仍然不高。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指数仅为0.46%,较之绝大多数经合组织国为低(详见表2,统计口径或有不同,但不失比较参考价值)。2007年美国的留学生指数为3.36%,是中国的7.3倍;2006年经合组织国留学生指数加权平均为5.23%,是中国的11.4倍。如果考虑到欧美国家留学生中研究生占比较高,那么这种差距就不仅仅具有数量意义。

表2 2007年经合组织国家(OECD)的留学生指数(单位:%)②

其二,相比之下,中国各个地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程度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2007年留学生指数最高的北京(3.98%)是留学生指数最低的贵州(0.02%,除西藏外)的199倍。留学生指数比较高的5个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新疆、吉林,留学生指数比较低的5个地区分别是甘肃、安徽、山西、贵州、西藏;较高5个地区的留学生指数平均是较低5个地区留学生指数的45倍,这一数字也远远大于美国较高5个州与较低5个州的留学生指数平均3.8倍的差距(参见表3)。

表3 2006年美国51个州和地区的留学生指数(单位:%)

其三,2007年中国留学生指数总体与2003年持平。全国20个地区的留学生指数有程度不同的提高,其中提高幅度较大的5个地区分别是新疆、北京、上海、宁夏、湖北;11个地区的留学生指数有程度不同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5个地区分别是云南、西藏、天津、辽宁、广西。然而,从这两年各个地区留学生指数的变化来看,极差由3.05上升到3.98,标准差由0.64上升到0.77,说明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程度的不平衡性总体上仍在扩大。

(二)院校差异

总体而论,中国大学的留学生指数高于学院,学院的留学生指数高于高职高专。以浙江省为例,2008年11所大学的留学生指数平均为1.4%,19所学院的留学生指数平均为0.31%,46所高职的留学生指数平均仅为0.01%。也就是说,大学留学生指数是学院的4.5倍、高职的140倍。

在大学系统内部,部属大学一般都比地方性大学为高,例如:2008年浙江大学的留学生指数(5.06%)是其他10所地方性大学(均值为1.04%)的近5倍。即使在部属大学系统内部,留学生指数的差异也是极为明显。2007年,75所部属大学的留学生指数平均为3.93%,扣除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指数为83.15%)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肥工业大学等3所大学(留学生指数为零)之特例外,前10所大学的留学生指数均值(10.65%)是后10所大学(0.19%)的56倍。由上可见,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程度的院校差异丝毫不亚于地区差异。

(三)学科差异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学科差异首先可以从院校差异中找到例证。对2006年部属大学留学生指数高低不一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排在75所部属大学留学生指数前列的10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多为语言类、中医药类、经贸类和以人文艺术见长的大学,而排在75所部属大学留学生指数末尾的10所多为农林类、理工类大学。如上所述,即使扣除上述两端的特例,按递补方式进行计算,二者也相差甚大。其次,从对浙江省76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也可以发现,2008-2009年度在校留学生共有3938人,其中43.8%为语言类,29.9%为人文艺术类,22%为理工类,4.2%为中医药类(仅为浙江中医药大学一校的数据)。总之,现阶段来华留学生总体上多以学习汉语、中国文化和艺术、中医药、财贸类等学科为主。

二、发展差异的成因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地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导致地区差异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首先,留学生指数靠前的地区多为经济发达地区,这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指数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其次,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留学生指数相对较高的地区中毕竟还有像新疆、云南、广西等经济社会并不发达的地区。从这些地区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于周边国家来看(例如,广西、云南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于东盟国家),其可能原因在于:一是这些地区均为边境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二是这些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特别是便利的交通、开放的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或许是部分留学生做出这种选择的重要考量。这表明人文地理环境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

再次,同为沿海经济地区,由于高等教育发达水平不一,特别是名校集聚度的差异,吸引留学生的能力也是很不相同,从而造成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北京、上海、天津是名校集聚的受益地区,相反浙江、福建则是名校短缺的受损地区。

由上可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地区差异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地理环境、名校集聚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于院校差异,在中国,大学与学院、与高职高专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称谓上,而且反映了办学定位、职能分工和综合实力,因此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普遍高于学院、学院高于高职高专就不难理解了。相比之下,大学系统内部特别是部属大学之间在留学生指数上的悬殊差异,其成因可能要复杂得多。其中,既有大学的学科类型和结构因素(例如:语言类大学的留学生指数普遍较高),又有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因素(例如:沿海城市的大学的留学生指数普遍较高),当然还有大学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政策导向等主观因素。

留学生指数的学科差异,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崛起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来华学习汉语、中国文化和艺术、中医药、财贸类等带有中国特色学科的留学生迅速增长趋势;另一方面表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仍有待大幅提高,特别是在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现时代,中国要与发达国家在吸引留学生上全面竞争、成为留学主要目的地国还有一段路要走。

三、差异分析的发展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地区、院校和学科层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呈现逐级扩大之势。这种发展态势一方面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通常是总体水平越低、各种差异越大;另一方面说明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国际可比的学科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特色学科或者中国文化元素吸引留学生。然而,差异分析的积极意义在于揭示发展差异背后的影响因素,谋求差异化整体发展。也就是说,既要重视共同性的、内在的影响因素,又要挖掘和利用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力求扬长补短、促进发展。

学科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基础和根本。没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学科基础,就缺乏吸引留学生的基本条件。这是因为,学科是高校的组织单元,是实现高校三大职能的载体。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龙头,包括学科方向的凝炼、学科队伍的汇聚、学科基地的构筑、学术水平的提升等,直接制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包括全外语授课或双语授课的课程建设),反之,也会影响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当今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之所以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走在前列,根本上还在于学科建设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要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必须扎实做好学科建设的大文章;要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良性互动;要缩小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学科差异,必须利用同时超越中国文化元素,而能否超越最终取决于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水平。只有到了主要依靠学术水平吸引大批留学生的时候,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才能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少数大学的专利,应是今日高校的普遍选择。事实上,任何高校都无法独立于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这不是说每所高校都能招收大量留学生,而是每所高校都必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扮演适当的角色,作出积极的回应。然而,时下许多高校不仅没有从战略高度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反而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例如:地理位置偏僻、学校定位不高、办学条件薄弱)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保持距离,其结果是束缚了自身的发展,丧失了竞争力。转变观念、制定战略、完善政策、以点带面,调动和发挥师生作为高校办学国际化的主体作用,业已成为提升高校办学国际化水平的关键,也是缩小高等教育国际化院校差异的不二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地区差异既是院校差异和学科差异的综合反映,也是经济社会、人文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缩小地区差异,各地区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不仅要练好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功”,还要挖掘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独特资源和比较优势,像招商引资那样做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工作。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对落后的地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审批、留学生资助名额的分配、政府间合作项目的配置、海外人才的招聘使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均衡发展和整体发展。

总之,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背景下,积极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和合作办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所谓留学生指数,是指普通高校外国留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一般而言,指数越高即外国留学生比例越高,说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程度越高。也有学者称之为"高等教育开放指数",参见赵庆年:《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问题研究》,厦门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2-34页。另,该论文对本文的地区差异分析颇有启发。

②卢森堡(2006年)、爱尔兰(2003年)和墨西哥(2002年)缺少2007年的数据,因此用前几年数据代替。

猜你喜欢

国际化留学生学科
聚焦港口国际化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