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测试技术研究

2010-01-22

中国矿业 2010年8期
关键词:卸荷力学锚索

冯 清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杜尔坪矿,山西 太原 030053)

杜尔坪矿巷道矿压显现严重。随采深加大,矿压显现特点更突出,巷道支护更为困难,巷道翻修与维护导致直接成本增加,斜井、井底车场、硐室变形破坏严重,直接威胁矿井安全正常生产,巷道支护成为制约开采的重要难题之一。巷道变形破坏研究表明对于巷道围岩的支护,进行众多复杂的措施来多次维护巷道流变围岩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期望能非常有效控制深部破碎、软弱、流变围岩大变形仍是非常困难,完全控制围岩流变大变形目前几乎很难。

本文就杜尔坪矿巷道破碎软弱围岩支护技术难题进行研究。研究巷道浅部破碎圈和深部塑性圈的形成机制及变形破坏特征,针对巷道不同阶段的变形和破坏特征,提出一次支护需要重点预防浅部破碎圈的形成,并允许深部塑性圈的变形卸压;二次支护的主要任务是在适当时机阻止大塑性圈的继续扩展,实现深部极难维护巷道的安全有效支护。

本次研究将杜尔坪矿西大巷作为研究对象,西大巷为开采+460水平服务,巷道设计长度1654m,服务年限约30年。西大巷沿煤2顶板掘进,煤岩层硬度f=4~7。断面形状为马蹄形断面,S荒= 22.55 m2,S净=19.35 m2。

1 围岩变形特性观测及分析

1.1 表面变形特征

距迎头约100m巷道的左上帮距底板约1.6~2.0m处,浅灰色砂岩,出现明显的开裂、掉渣、脱落,向巷内移近20~40cm。

距迎头约50m巷道的右下帮,从底板向上约2.0m高度范围内,红褐色砂岩,由巷道表面到内部约60cm的厚度围岩破碎,块度约为20~40cm;拱基上下60cm范围内出现明显变形、开裂、脱落。

距迎头200m位置,断面明显缩小,表现为拱的两侧左上右下向内挤压约50~60cm,并出现鼓包现象。

巷道两侧人行道由于严重底臌引起倾斜,影响正常排水和行人,变形严重的位置巷道高度由4.3m降为2.0m左右。

1.2 深部位移测试

深部位移观测方法特殊,能很好适应极软岩层松动全测试,选用的材料和方法如下:

采用多钻孔深部位移测试方法,为本文的创新所在。克服了其他测试仪器无法在极软岩层中安装布置测点、操作不便、测点容易失效,测试结果不准的缺点;具有成本低廉、安装操作简单易行、测试准确等优点。

所用材料为现场废弃的旧钢绳、锚索、锚固剂等。依据巷道表面位移特征,测试断面见图1。

图1 深部位移观测钻孔布置断面图

方法:在巷道两侧的三个不同高度的布置三排钻孔,参数见表1。测试时,将废旧钢丝绳截成与孔深相匹配的长度,在每个孔底锚固一根相应长度的钢丝绳,在孔外留20cm长的余量作为自由端,并在自由端挂上500g的重锤使钢丝绳实时反应孔底的位移,观测结果如图3所示。

表1 深部位移测试钻孔布置参数

图2 多钻孔深部位移测试结果

由图2测试结果可知,钻孔深度为1.5~1.8m时,钻孔外部钢丝绳的缩短量很小,而深度大于1.8m的钻孔外部钢丝绳缩短量急剧增加,最大达到32mm;表明深度1.5~1.8m钻孔底部与孔口表面位移量基本相等,而深度大于1.8m的钻孔底部位移量远小于表面位移量。

由以上分析可得,+460m西大巷围岩松动圈范围为1.5~1.8m。

2 软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2.1 巷道变形破坏机理的损伤力学分析

巷道整体结构损伤源于材料劣化和局部失效。这种局部劣化和失效往往和结构中存在的初始缺陷有关。吴佰建等在文献[1]进行损伤力学分析,认为细观的损伤和响应性既受制于宏观上的作用因素,又可能显著影响宏观的响应或者失效性能[2-6]。

巷道的变形和破坏过程,是一个多因素造成的过程:细观结构可能发生为裂隙的形成、发展,宏观结构的弹性变形、塑性破坏或蠕变。一般情况下,当局部细节损伤萌生以后,宏观与细观尺度必然相互耦合,相互影响。这个特点决定了巷道支护设计的整体观念。有必要通过模拟和实验来掌握细观层次上的响应与失效状态何时、以怎样的途径去影响宏观结构性能。实质上,需要通过提高支护强度和刚度,来约束细观或有缺陷结构的损伤积累,增强巷道结构的整体自承能力。

2.2 巷道变形破坏机理的卸荷力学分析

文献[4]的研究结果表明:卸荷更容易导致岩石破坏,卸荷开始后表现出扩容特性,当围压降低到屈服前一定程度后,微量围压减少引起变形模量急剧减小。高应力卸荷条件下只比加载条件下低14%,而只比加载条件下高23%。

目前在巷道开挖等岩石地下工程中,开挖面径向则更表现为卸荷破坏。特别是出现拉应力后,结构面的力学条件将发生本质的变化,导致岩体力学参数急剧下降,卸荷变形剧增。

发生卸荷裂隙的方向大体平行于开挖的临空面,发生时间的滞后性。因此,这种现象引起塌方、滑坡等工程隐患。岩体的局部卸荷作用将导致巷道围岩的偏应力增大,从而导致岩体内的损伤发生演化,引起巷道岩体的力学性态呈现一定程度的恶化[3-7]。

巷道围岩在开挖之前处于三向应力平衡状态;开挖后,破坏了围岩的平衡状态,在松动圈范围内表现为卸荷变形、移动和破坏。在支护设计中,必须通过高强度、高刚度支护体系消除围岩内形成的偏应力,阻止松动圈的卸荷变形积累。

2.3 三轴卸荷岩石蠕变损伤细观机理CT扫描

试验结果表明,软岩巷道蠕变损伤扩展存在损伤演化的不均匀性和局部化现象。在蠕变瞬时段,裂纹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一定的扩展,然后稳定扩展,岩石进入蠕变稳态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体积膨胀,轴向应变稳定增加,在稳态段的末期,裂纹扩展速度加快,CT数下降率增大,岩石很快进入蠕变加速段,由于岩石的脆性特性,在较短的时间内损伤急剧演化累积,导致试件发生蠕变损伤脆性断裂破坏。

通过CT扫描获取岩石进入蠕变加速段的裂纹扩展特性,结合现场巷道围岩钻孔窥视结果,建立宏微观变形关系。为软岩巷道支护时机的选择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以便实现深部极难维护巷道的安全、经济、有效支护。

3 支护方案设计及矿压观测

3.1 巷道支护设计依据及原则

笔者对巷道围岩不同支护形式的数值计算(篇幅所限,在此省略),系统分析了巷道围岩的变形力学机制、塑性区、拉应力区的发展、围岩应力场等,表明深部软弱围岩条件下开拓巷道支护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宜采用顶帮锚网喷+底板锚固的全断面全长锚固方式。

(2)必须强调底板锚固的重要性,它是取代底板反拱,控制底臌最有效经济的支护措施。只有当巷道围岩与支护结构呈相对稳定,且没有明显支护薄弱环节的共同承载体系时,实现支护结构与围岩的匹配和变形耦合,才能有效适应并控制巷道围岩收敛位移,尽量减少返修。

(3)当围岩裂隙发育,对水泥浆液具有良好可注性,水泥浆液能较好实现劈裂渗透加固围岩作用时,应考虑采用全断面锚网喷+注浆锚杆+顶板锚索的支护形式,从控制高地应力围岩流变变形看,其效果是显著的。

(4)大幅度提高支护系统刚度与强度,特别是预应力,可有效抑制围岩结构面离层和弯曲变形,实现一次支护预防浅部破碎圈的有害扩展。

3.2 支护材料及参数

一次支护时挂10#以上,网格80mm×80mm的铁丝经纬压花网,采用Ф25mm×2100mm高强度锚杆,一次喷浆厚度为130mm;二次支护挂100mm×100mm的Φ6mm点焊接,规格1.0m×1.8m钢筋网,采用Φ25mm×2100mm高强度锚杆,喷射混凝土厚度20mm,锚杆间排距为1000mm×1000mm;Φ28mm×350mm树脂锚固剂,规格为 Φ150mm的铁托盘,锚杆锚固力岩层中不小于130kN,煤层中不小于70kN,预紧力均不小于400kN。

顶板破碎时采用锚索加固,锚索直径17.8mm,重量1.5kg/m,级别270K,强度1860N/mm2,截面积191.00mm2,延伸率≥3.5%,最低破断负荷 353kN,长度6m,采用中速树脂锚固剂,最小锚固长度≥1.5m,支护间排距2.5m×2.5m,由巷中向两肩窝对称布置,打两排,超前二次支护进行,单根锚索锚固力大于150kN。

3.3 矿压观测结果

顶底板移近与巷道两帮收敛测试结果(图3、图4)。

巷道的顶底板移近量与巷道两帮收敛测试结果表明,从巷道开掘后经历了2个月左右后巷道变形就可以趋向稳定,在巷道开掘初期40天内巷道变形收敛较快,随后巷道变形收敛趋向稳定,这表明选择较好的支护措施,完全可以很有效地维护深部回采巷道的围岩稳定。

4 结 论

(1)采用多钻孔方法测试围岩的浅部破碎圈和深部塑性圈,能够准确测定围岩松动圈,为支护设计参数确定提供准确依据。本方法具有简单、易行、低成本、高效益的优点。

图3 顶底板移近量与时间关系图

图4 两帮移近量与时间关系图

(2)初期支护要采用高刚度、高强度、高预应力锚杆,这样可有效抑制围岩结构面离层和弯曲变形,实现一次支护预防浅部破碎圈的有害扩展。巷道变形大幅减小,顶板离层有效控制。变形量可降低70%,顶板离层为原来的5%~10%,甚至近零离层。

(3)锚杆、锚索的整套构件力学特性必须匹配,这样支护体系的强度和整体性明显提高,能有效避免大变形[8]。

(4)对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实施二次支护。必须强调在一次支护高强度、高刚度、高预紧力的基础上,允许有一定变形,释放压力;在合适时间二次支护,巷道支护状况发生本质性变化,围岩完整性与稳定性大幅提高。

由此可见,在深部开采的巷道维护问题中,关键要选择有效的现场测试手段、结合实验室研究,运用现代力学分析理论,搞清楚研究巷道特定条件下的变形力学机理,将巷道的顶、底、帮部围岩作为整体考虑来进行支护设计,从而实现控制深部围岩长期流变和大变形的目的。

[1] 吴佰建,李兆霞,汤可可. 大型土木结构多尺度模拟与损伤分析—从材料多尺度力学到结构多尺度力学[J]. 力学进展,2007,8(3):321-336.

[2] 邱战洪,罗元丰. 动力损伤力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分析[J]. 台州学院学报,2007,6(3):29-33.

[3] 李建林,王乐华. 节理岩体卸荷非线性力学特性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10(10):1968-1975.

[4] 李宏哲,夏才初,闫子舰,等. 锦屏水电站大理岩在高应力条件下的卸荷力学特性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10(10):2104-2109.

[5] 唐立强,杨敬源,王勇,等. 井壁稳定性的断裂损伤力学分析[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6(6):642-646.

[6] 蒋宏伟,翟应虎,刘德铸. 损伤力学在粗面岩水力压裂裂缝延伸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 石油钻采工艺,2007,2(1):44-47.

[7] 胡海浪,李建林,王小虎. 卸荷岩体力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J]. 西北水电,2007,3(2):9-13.

[8] 张军,尹根成.巷道底臌对围岩稳定性影响[J]. 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12(6):43-47.

猜你喜欢

卸荷力学锚索
卸荷式挡墙结构研究综述
深部开采岩体围压卸荷-渗流致拉破裂机制
采煤机扭矩轴卸荷槽数值模拟分析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一种新型扩体锚索在软土地区复杂深基坑中的应用
让压锚索力学特性及支护机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