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与减排的“贴面舞”

2010-01-17

资源再生 2010年3期
关键词:大国社会保障转型

今年的“两会”,备受关注的“一号提案”聚焦在了“低碳”。九三学社中央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一出炉,不仅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高度认同,也迅速掀起了“两会”的低碳热。在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也提到了“低碳”。于是有人断言,20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低碳”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和引擎,也将是引领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重构的新的风向标。

近日,浙江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滕复的一篇文章《社会经济转型是中国解决减排问题前提》引起了关注,文章称,哥本哈根大会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减排,为了转型,为了民生,为了发展以及为了尽大国的责任,中国政府应该做个节约型的政府。

他指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尽管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的底子仍然很薄,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污染距现有的国际标准仍然很远。虽然我们最近几年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但是我们目前还很难按照西方发达社会的标准制定减排计划和目标,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承诺。而如果中国要想作为大国真正地负起责任来,类似的承诺是早晚必然要做出的。哥本哈根大会最终没有形成有约束力的文件,但这只是时间问题,约束力已经存在。这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是远超国际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的,因为它来自国际的义务和责任。虽然中国还没有真正成为世界先进的大国,大国的责任和义务就已经沉重地压在了肩上。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的压力,中国是不能回避的,也很难用各种手段来化解。在关乎人类文明的命运上,中国不能狭隘,是一定要明确一个责任态度的。

因此,哥本哈根大会意味着中国面临了最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当然不是现在出现的,只是如今我们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了而已。这个挑战或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社会经济转型的挑战,是一个转型的问题。转型当然不仅是为了减排,转型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地或更好地发展。然而只有转型才能解决减排问题,真正实现解决污染等目标。转型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学界和企业界议论了好几年了,但总是躲躲闪闪,说得不清不楚,做得也不明不白。不过从减排的角度再来看问题,那转型的问题一下就变得十分简单和明了。

减排所要做的就是治理乃至关闭那些排放超标的企业。由于人类目前治理污染的技术手段仍处于低级阶段,成本又相对高昂,所以西方的做法大多是采取关闭的办法。关闭那些低端的、高能耗的、污染严重的企业,而这些行业大多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当然不是简单的关停,而是转移出去,这在经济学上叫“产业转移”,但若从减排的角度看,应该叫“祸水东引”,引到不发达的国家去。而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又有个名词叫“产业承接”,其实是“引祸上身”。这是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很不公正,却也无奈。富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高科技和高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丢给穷国去做。这是西方的转型办法,甩掉包袱,产业升级。中国现在实际也具备了产业转移的条件,不过中国的产业转移不是转给更穷的国家,而是由东向西转移,由东部沿海转移进中部或西部。这个转移不仅不利于减排,也不能够看做是成功的转型,至少从国家的角度看是如此。

从现代各国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有两点经验值得注意:第一,只有社会经济转型成功,才能真正进入发达社会;第二,经济的转型是以社会的转型为基础和条件的。社会的转型要满足许多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要建立起应对转型的保障社会。经验证明,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就不要奢谈转型问题。因为很显然,转型就是要关闭企业,那些“三高”或多高的企业、原始作坊、血汗工厂,从而引导投资向高端和服务业投入。据说现在的科技更新的速度只有5年,照这个说法,中国占据高端产业的时间也只需5年,前提是只要将每年数万亿投资的大部分投入进去。如此,中国会在十分短的时间内实现转型,赶上欧美国家,进入发达社会。遗憾的是中国每年的投资大部分进入了低端产业,以及进入了房地产、餐饮等与科技无关的产业,进入科技等高端产业的资金太少。为什么会这样?很显然,社会保障做得不好,而社会保障做不好,便没有底气和能力进行真正的产业转移,并且引导社会投资的走向,更没有底气面对货币升值。

所幸的是,本届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更加明确的指出,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一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扎实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今年要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燃煤机组必须同步建成并运行烟气脱硫设施。二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6万吨。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总而言之,转型和减排都有具体的路径可循。

滕复在文中指出,尽管我们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一方面尽可能争取自身权益,另一方面,也清晰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于人类世界定会负担起大国责任的严肃态度。然而,看得出,我们的底气是不足的。我们不是没有钱做社会保障,改革开放30年,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欠账不少。我们的每年GDP的总量已经在全球占有一定的份额了,今年要超日本占据世界第二。但是我们的各类社会保障基金的储蓄与发达国家相比,远不及人家的一个零头。政府可以有宽松的财政政策,可以有赤字,但是不能没有储蓄,尤其是用来保障民生的钱。在实现转型从而解决减排这个问题上,一个节约型的政府显得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大国社会保障转型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吐槽大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多想记住你的脸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大国气象
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