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无军之国的安身之道

2009-12-31于三孩

军事文摘 2009年1期
关键词: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冰岛

于三孩

在当今世界,有30多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军队,像美洲的巴拿马、大洋洲的吉里巴斯、欧洲的冰岛、非洲的毛里求斯等等。虽然没有军队,但这些无军之国却各有安身之道。

冰岛:孤悬大洋的无军之国

冰岛从未建立过自己的军队,全国惟一的准军事力量是由130人组成的海岸巡逻队。特殊的地理条件既是冰岛没有军队的历史原因,又是其国家安全的现实选择。

冰岛孤悬大洋,距欧洲大陆有2000海里之遥,虽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大岛,但靠近北极,资源贫乏,人口稀少,历史上不被外界所重视,鲜有军事安全问题。

冰岛曾臣属挪威,后为丹麦所统治,1904年获内部自治后,军事安全与对外事务长时间由丹麦主导。冰岛扼大西洋与北冰洋水道的军事价值是在现代地缘战略版图上显现出来的。

1940年,德军占领冰岛。同年,英军进驻。次年,美军又取代了英军。处于战略要冲,面对大国强国的军事力量,这个仅有26万人口、又没有军队的岛国只得听任外强的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东西方冷战的帷幕拉开,冰岛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现,军事安全问题不可回避。所以,冰岛把参加北约、加强与美国的防务合作作为军事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基点。

1949年,冰岛作为12个缔约国之一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始依赖北约的“集体自卫”原则保障自身安全。1951年,冰岛同美国签署防务协定。美国代表北约在冰岛建立空军基地,驻扎军队。荷兰也向冰岛派遣了海军反潜部队。北约在冰岛周围地区部署的军事基地和大量军队也为冰岛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

冷战结束后,冰岛与美国的关系在冰岛对外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冰岛仍然需要美国代表北约负责冰岛防务。1994年初,双方达成美军军事基地前途协议。

现在,冰岛还有外国驻军2300人,其中美军1700人。可以说,不建立自己的军队是冰岛面临复杂国际环境的一种无奈选择。

海地:军事政变的无军之国

2004年是海地独立200周年,但海地人民看到的并不是盛大的庆典,而是严重的社会危机。由数千名被遣散军人为主组成的反政府武装袭击警察局,攻城略地、封锁交通,很快就包围了首都太子港。政府派去平息骚乱的国民警察部队经不起训练有素的军人冲击,很快溃散。最后,海地反政府武装的战车开进太子港,并占领了国家警察总部,阿里斯蒂德总统匆匆飞往中非共和国避难。国家陷入全面混乱状态。

历史上,海地是长期由军人当政的国家,军队形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军事政变成了一种传统。自1804年独立以来,海地发生过32次军事政变。1991年2月,阿里斯蒂德就任总统,但在当年9月,这位神父出身的民选总统就被武装部队司令发动的军事政变赶下了台。

后来,在美国的政治、军事压力下,海地军人政府被迫交出政权。阿里斯蒂德回国重新执政。为了消除海地军队对文人政府的威胁,阿里斯蒂德采取断然措施,削弱军方的影响,并于1994年宣布解散军队,使海地成为了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从此,维护国家安全的重担落到了5000名警察身上。

但是,解散军队非但没有稳定政权,反而酝酿了新的危机。10年后,被遣散的军人利用群众对阿里斯蒂德政府的种种不满,揭竿而起,要求重组军队。海地反对派政治势力则乘机渔利。为了控制海地局势,美国派海军陆战队登陆太子港。依照联合国决议,国际维和部队进驻海地,中国也派出了由125人组成的维和力量。

目前,海地局势虽然趋于缓和,但仍面临多种动乱因素。海地警察部队势单力薄,在短期内无法独立行使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解散军队,还是重建军队?海地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尖锐对立。

格林纳达:大国后院的无军之国

1983年10月25日凌晨,美国海军陆战队第22两栖作战分队的400名突击队员突然降落在格林纳达东北部的珍珠机场。参加入侵格林纳达作战行动的美军约1.8万人,还有2艘航空母舰和230架作战飞机。而格林纳达军队只有2000人,甚至没有一架作战飞机和一艘舰艇,在3天之内便被打垮了。战后,格林纳达不再组建军队,只保留了600名警察负责维持全国的治安。

格林纳达是一个弹丸之地,美国对它何以如此“暴怒”?原因在于美国向来把加勒比地区看作自己的后院,不容外部势力介入。1979年,新任格林纳达总理毕晓普奉行亲苏政策,并向相邻国家“输出革命”。

1983年10月12日,格林纳达发生政变,由更加亲苏的强硬势力掌权。于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立即决定,以军事行动恢复格林纳达的“民主和秩序”。很快,美军以接侨为名,在格林纳达附近海域集结舰艇,然后打着演习的幌子集结到巴巴多斯,紧接着就上演了武装入侵的一幕。

既然军队如此重要,为什么格林纳达还要撤销军队呢?答案不难在美国的“暴怒”中找到:在美国的后院,顺从美国的管控就是“安全”的。加勒比地区的几个小国不建立军队,是它们在特定地缘环境下悟出的一种生存之道。

巴拿马:“咽喉要道”的无军之国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有16条海洋“咽喉要道”,如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对马海峡等。巴拿马运河是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所以,美国绝对不许外部势力插手这条航道,也不能容忍巴拿马出现一个不听话的政府。

巴拿马运河于1881年开凿。1903年,美国排挤其它国家,攫取了运河开凿权和“永久租让权”。运河开通后,美国每年从运河收益中掠走1亿多美元。美国在巴拿马运河区修建军事基地,驻扎大批军队,建立“国中之国”。

几十年来,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77年迫使美国卡特政府签订了新的运河条约。1983年,与美国颇有交情的诺列加出任巴拿马总统。美国看到了继续控制巴拿马运河的希望。

但令美国恼怒的是,诺列加不但不同意修改条款,而且坚持要美国按时交还运河主权,并全部撤走美军,这使美国如鲠在喉。1989年12月16日晚,4名美军军官在巴国防部附近的大街上与巴拿马国防军发生冲突。结果,美军人员1死1伤,巴方3人受伤。这一事件成为美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发起攻击的前一天,老布什总统在白宫举行的圣诞晚宴上,与来宾同唱圣诞颂歌,领着孩子们玩耍,丝毫看不出战前的紧张气氛,巧妙配合了美军将要展开的进攻。

行动发起后,美军按计划多路出击,矛头直指诺列加官邸和重要军事目标。巴拿马军队装备简陋、配置分散,有组织的抵抗仅仅持续了8小时。巴拿马军队战败,诺列加以贩毒罪名被押往美国。此后,巴拿马新政府不再组建正规军队,仅保留了一支1.1万人的准军事部队。

(水云间荐自《新周报》,原文有删改)

猜你喜欢

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冰岛
巴拿马与中国开展自贸谈判
巴拿马放假庆祝首进世界杯
巴拿马在北京开设大使馆
新纪录
巴拿马运河首次迎来万箱船
冰岛想告“冰岛超市”重名
巴拿马运河实施临时限航措施
导弹气球——阿卡迪欧(巴拿马)▲
红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