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里有玄机吗?

2009-12-31雪飞飞

百家讲坛 2009年24期
关键词:玄机渔人虚幻

雪飞飞

贵刊2009年第十期《“桃花源”里有玄机》一文中,韩扑先生一反前人,认为“桃花源”中深藏“玄机”:渔人前去桃花源,目的是要探出其中村民隐居的情况,好向政府邀功;而后来刘子骥再次寻找桃花源,也是欲将他们捉拿归案。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主要人物—渔人和刘子骥,看看他们到底有没有这种动机。

渔人为什么要往小河沟里面跑?韩扑先生认为,他是发现了异常,而原文明明写得很清楚,因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个经常外出捕鱼的人,怎么可能“忘路之远近”?一个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渔人此次出行可能并不是要去捕鱼,只是随便走走无目的的散步罢了。渔人既然不是外出捕鱼,那么往小河沟里跑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

到了桃花源以后,面对村民的询问,渔人是“具答之”。所谓“具答之”,就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这短短的三个字,实际蕴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渔人是很善良的;第二,渔人是没有什么心机的。按常理,村中忽然来了一个外人,大家不可能不盘问他的来历。而正因为渔人是心底坦荡荡,没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才会对村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正是基于这两点,村民才放下心来,热情地款待了他,甚至还邀他居住数日。试想,此处若按韩扑先生的推理,村民们一边怀疑渔人,一边又热情地招待他,这不是很矛盾吗?

渔人从桃花源离开后,第一时间报告了太守。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渔人发现了一个特大新闻,他自然是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要向官府报告了。

由此看来,渔人并没有什么不良动机,也不是要探出桃花源中的什么“异常”,他只是一个纯朴善良的渔民,偶然发现了一片圣地而已。

至于刘子骥,文中说他是“高尚士也”,如何个“高尚”法?《晋书·隐逸传》中有记载:“(刘子骥)少尚质素,虚退寡欲,不修仪操,人莫之知。好游山泽,志存遁逸。”可见,跟陶渊明一样,刘子骥也是淡泊功名之人,他不但不愿意为官府效劳,反而很热衷于归隐。这样一个人,要去桃花源查什么大案,恐怕不太可能。有可能的,只是他欣喜不已,想亲自到这块圣地去看看。所以,文中“欣然归往”之“欣然”只能是刘子骥即将见到心目中理想王国之“欣然”,而并非是如韩扑先生所说,是去查什么大案,升官发财之“欣然”。

关于刘子骥的死,原文也交代得很清楚:“寻病终。”刘子骥是病死的,这属于自然死亡,并非“不是善终”。更关键的是,他的死是在去桃花源之前。

综上所述,渔人是纯朴善良之人,刘子骥是高尚隐逸之士。渔人前往桃花源是因为惊异,刘子骥前往桃花源是因为向往。因此,二人是没有什么不良动机的,并不是要揭发村民,更不是要查办他们。

其实,《桃花源记》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散文,文中虽有真实的人物和地点,但故事确是虚幻的(当然,该故事是基于一些民间传说,并非完全虚构)。渔人发现了桃花源,后人却又找不到它,作者这样的安排,就是要表明桃花源是只存在于人们理想中的一个虚幻世界。而作者陶渊明正是通过这个虚幻,但却美好无比的“世外桃源”,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也寄托了自己欲归隐山林的愿望。

当然,韩扑先生认为《桃花源记》反映的是晋末农民躲避战乱、逃遁山林的事实,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当时社会也确实存在着百姓因不堪战乱而逃隐山林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文章的主旨,歪曲陶渊明的初衷。

猜你喜欢

玄机渔人虚幻
雨中(外二首)
流年似水
水边的紫檀靠椅
A Greedy Story
渔人的故事
原来你并非不快乐
线条之美
打渔人
图象藏玄机abc探奥秘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