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梁灌注桩浇筑常见事故分析与预防措施

2009-12-31赵凤勤

中华建设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灌注桩泥浆导管

赵凤勤 董 斌

[摘要]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浇注水下混凝土是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浇注水下混凝土是用混凝土从孔底开始灌注,将孔内泥浆置换出来,成为混凝土桩。本人结合近几年工程施工管理经验,对浇注灌注桩水下混凝土常见事故作一些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灌注桩;预防措施

1、概述我市地处里下河腹部地区,古地貌为大型湖盆洼地,在第四纪,洼地经由江河、海合力堆积,经历了海湾-泻湖-水网平原的演化过程,形成湖荡、沼泽地貌特征,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湖积层和河流泛滥物所覆盖,其基底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古生代地层。上层土质一般较差,不能满足天然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由于钻孔灌注桩能适应许多场合及各种地质条件,且经济美观,兴化地区的桥梁墩台一般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地质因素、钻孔工艺、护壁泥浆、钢筋笼、混凝土等,若稍有不慎或措施不严,就会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

2、灌注水下混凝土常见事故分析与预防

浇注水下混凝土是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浇注水下混凝土是用混凝土从孔底开始灌注,将孔内泥浆置换出来,成为混凝土桩。本人结合近几年工程施工管理经验,对浇注灌注桩水下混凝土常见事故作一些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1)桩底沉垫层过厚:桩基施工过程中,沉垫层过厚,首批混凝土很难使桩底沉渣浮到混凝土面上。沉垫层超过设计要求,将会降低桩的承载力;如以超深代替清孔,也会降低桩的承载力。钻孔达到要求深度后,应根据设计要求、钻孔方法、机具设备条件及土层情况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清孔;在下完钢筋笼及导管后,应再次检查沉垫层厚度,如沉垫层超过设计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

(2)首批混凝土未能将导管埋置到足够的深度:导管下口距孔底太高、漏斗底口隔水设施不可靠、首批混凝土数量过少等都能使首批混凝土未能将导管埋置到足够的深度。造成这种原因是检查不够认真或计算不准确,浇注首批混凝土前应认真检查,采用准确的测绳或测锤测量导管下口距孔底的距离,一般控制在0.25—0.40米;采用可靠的漏斗底口隔水设施,保证不漏混凝土;认真计算首批混凝土灌注量,初灌混凝土应满足导管的初次埋置深度(≥1米)。

(3)导管堵塞:混凝土灌注间隔时间过长,导管内混凝土接近初凝;导管埋置太深等都宜造成混凝土堵塞导管。灌注混凝土应快速连续灌注,并尽可能的缩短拆除导管的间隔时间,使混凝土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随时测量导管的埋置深度,使导管不致埋置的太深,一般为2—6米,减小混凝土对导管的摩擦力,可-防导管堵塞。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也是发生导管堵塞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堵塞导管。

(4)导管漏水:导管使用前须做密封试验,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浇注灌注过程中,应均匀向导管内灌注,当导管内混凝土不满时,更应徐徐地灌注,如突然灌注大量的混凝土,导管内空气不能马上排出,在导管内宜形成高压空气囊,可将两节导管间的橡皮垫压出,而使导管漏水。

(5)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a.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果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b.因泥浆过稠,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混凝土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混凝土面。对于第一种情况,如导管埋置的太浅,可用附着式振动器对导管进行振动,一般都可以使管内的混凝土灌注下去。对于第二种情况,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准确的测绳或测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测定每个混凝土面应取两个以上的测点),并认真与灌注混凝土记录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须及时处理。灌注水下混凝土不太深时(3—4米),终止灌注,应马上提出导管进行处理,清理孔底混凝土后再重新进行混凝土灌注,不得已时需要将钢筋笼提出采取复钻清除原混凝土,不能强行灌注;若灌注的混凝土面距离水面不太大的情况下(小于5m),出现导管拔出混凝土无法灌注,混凝土未初凝时,在导管底部设置防水塞(应使用混凝土特制),将导管重新插入混凝土内(导管侧面再加重力,以克服水、泥浆的浮力),导管内装灌混凝土后稍提导管,利用新混凝土的自重将防水塞压出,然后继续灌注。

(6)导管被混凝土埋住: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导管采用已很落后而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很容易使导管被混凝土埋住。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搅拌混凝土的质量、供应速度、浇注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以2—6m为宜。如果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供应混凝土间隔时间较长,且混凝土和易性稍差,极易发生“埋管”事故。如果预料到不能及时供应混凝土(超过1h),混凝土运输距离远,交通堵塞等因素时,除混凝土中加缓凝剂外,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宜太小,据已往经验,以5—6m为宜,每隔15min左右,将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以2.0m左右为宜,以免混凝土形成初凝。

(7)桩顶混凝土质量不符合要求:施工单位为节省混凝土,在灌注到桩顶时未预加一定的高度或预加的高度不够。灌注桩的桩顶混凝土是首批混凝土形成的,它从开始灌注到灌注结束,始终与泥浆接触。宜受到浸蚀;在灌注过程中还难免有泥浆、钻渣等物混入,其质量较差。灌注到桩顶时应比设计标高预加一定的高度,一般不小于0.5—1.0米,预加高度应在混凝土强度不高时凿除,并且必须凿除到质量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为止。

(8)灌注混凝土导致钢筋笼上浮:当混凝土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应缓慢灌注混凝土,缓慢提升导管,减小混凝土对钢筋笼的顶托力。

(9)混凝土拌合物不符合要求:用料上优先采用中沙;级配较好的卵石;可采用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宜早于2.5h,水泥的标号不宜低于32.5级。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控制在0.5—0.6。砂率应在40%—50%,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20cm,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易性。为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混凝土中宜掺加适量的外加剂、粉煤灰等材料。混凝土质量与所选材料、砂率、水灰比及外加剂有极大的关系,在灌注中出现的种种事故有很多都和混凝土质量有关,所以一定要把好混凝土的质量关。

3、结束语

导致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事故的因素很多,但只要我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细心研究探讨,对各种影响因素都详细的考虑,并且事前准备相应的预防措施,有些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猜你喜欢

灌注桩泥浆导管
桥梁桩基处理泥浆固化技术应用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水中灌注桩施工工艺探讨
泥浆分离施工技术研究
一种灌注桩超灌混凝土提前处理工装的应用
无人能挡的“泥浆怪物”
长护筒旋挖灌注桩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砼灌注桩避免断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