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剂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2009-12-30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中医学方法

张 尹

[摘 要] 本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着重阐释方剂主治证的基本内涵,帮助学生建立逆向思维方式,理清方剂的临床使用程序,突出强调基本方代表方的示范作用,并结合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好方剂基本理论及提高运用能力。

[关键词] 中医学;方剂教学;方法

方剂俗称“药方”或“处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熟的。前人的许多方剂,组织严谨,配伍巧妙,直到今天,依法使用,疗效仍然显著。方剂教学,目的是传授学生运用方剂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但在教学和临床见习中,往往出现一些学生拘泥于方不知变通,加之西医辨病论治思想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显得茫然失措。笔者以为,在方剂教学中,宜突出以下四个方面,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方剂学习要领,始终保持思路清晰,取得药到病除的良效。

一、阐释方剂主治证的基本内涵

学生在学习《方剂学》以前,只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3门基础课知识,对方剂主治证所涉及的内容不甚了解。然而,教材中方剂主治证的命名无规律性,有以病名命名者,如脏躁;有以证名命名者,如郁证;有以病机命名者,如外感风热,内停水饮等等。如只依据教材编排内容简单讲解,往往学生在学习一首方剂后不知所用,更对一些病证一无所知,影响对知识点的掌握。

如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甘麦大枣汤主治脏躁,越鞠丸主治郁证等,因学生对病名、证名的概念空白,应先解释其含义,让学生对该病证有了大概、全面的理解之后,再进行讲解就会事半功倍。再如固冲汤主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证,此乃病机用语,若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对该方的应用还是一头雾水,究竟在临床用于何病证,应该讲清、讲透。这是教学难点,一定要阐释清楚,方能使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帮助学生建立逆向思维方式,理清方剂的临床使用程序

《方剂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临证遣药组方的能力,以适应临床医疗实践的需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的步骤是理、法、方、药,即按照“辨证、立法、组方”的顺序来进行的,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然而现行《方剂学》规划教材中各方是按方名、组成、功效、用法、主治证、方解及运用的顺序编排,这一编排顺序刚好与临床辨证论治过程完全相反,这就很不利于学生临证组方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临床诊疗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方式。某些方剂的讲解顺序按主治证、病机、治法、功用、选药、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的步骤推理讲解,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培养组方应用能力,更有利于对所学方剂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如藿香正气散,临床见证:发热恶寒,头痛,此为外感风寒,卫阳被郁的症状;又见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此为内伤湿滞,胃失和降的症状。以此引出本证病机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确立治法当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为主。而藿香正气散的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恰好体现了这一治法。方中重用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浊、和中止呕,为君药。配以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并可芳香化浊,为臣药。用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茯苓、白术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即利于解表,又利于化湿,共为佐药。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证自愈。按此顺序讲解简单明了,条理清晰,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还便于掌握。

三、突出强调基本方代表方的示范作用

由于教学时数所限,要想在短短几十个学时内,讲完方剂学教材中的所有方剂是不可能的。且与浩瀚的历代方剂学著作相比,教材所选的方剂只是沧海一粟。并且由于临床疾病变化复杂多样,临床各科选方用药又各具有特色。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基本方为基础,进行重点剖析,着重引导学生把握相关方剂的内在联系,进而引导他们辨证立法、据法选方。如补阴剂中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的基本方,后世很多补肾阴的方剂多由本方发展而来,因此可重点剖析、精讲此方的配伍方法及组方特点,进而引出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等附方,甚至补肾阳的肾气丸也有六味地黄丸衍化而来。通过讲解使学生懂得学好一个基本方、代表方,可带动一类方,并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医随证加减变化的特色。又如二陈汤药仅6味,去乌梅,加枳实、南星,即为导痰汤;加天麻、白术、大枣即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枳实、竹茹、大枣即为温胆汤。笔者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突出强调基本方、代表方既节省了课时,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方剂的记忆效率,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掌握较多的知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理解,进而提高临床实践应用能力。

四、采用案例教学

采用教师临床经验讲述与选择典型案例让同学分析两种形式。前者,让同学分享老师的成功经验,增强同学对中医治病的信心;后者让同学对所给案例或者患病同学的病情进行分析、确立治法、开出方剂,老师最终给予点评,分析总结临诊思路,使学生提前进入医生角色。加深理解方剂与处方的关系,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与欠缺之处。鼓励了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力去思考和探索,做到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逐步提高,临见一证,运用一方。真正逐步做到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提高同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总之,方剂学是一门介于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是中医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讲授好方剂学对中医药学生的未来在临床、科研与教学等方面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方剂学的课改与实践,提高与完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将我们的教学改革思路逐步付之实施,在实践中探索、总结与改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与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付.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改革[J]中医教育,2001,1(39).

[2] 惠纪元,邓中甲等.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P109-110.

[3] 刘学文,都广礼,都庆祥,武明东等.实用趣味方剂手册。[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P152,325.

[作者简介]

张尹(1981-)女,云南保山人,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助理讲师,主要从事中药学和方剂学教学.

猜你喜欢

中医学方法
学习方法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太极拳预防脑卒中风的效果观察与体会
语言,当代社会理解和发展中医学的关键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上台前,你用什么方法消除紧张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