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田野的功臣

2009-12-29

农民科技培训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三川永胜县优质稻

在云南省永胜县水稻主产区三川镇的田野上,人们常会看到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拿着一穗水稻仔细观察,并不时翻开笔记本认真记录。这个人就是农业部先进工作者、云南省永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培初。

1962年,李培初从云南玉溪农业学校植保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永胜县三川镇梁官中洲农技站工作,一干就是46年。在这46年里,他在耕作技术、植保工程、更新水稻新品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白天,李培初和社员们一起到田间干活;晚上,又悄悄搞起自己的科技试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承包了15亩试验田。为把这些试验田搞平整,李培初就用手把没耙平的坑洼地弄平,硬土块时常把他的手划破。长期泡在水里插秧使他患上了血吸虫病,得了关节炎,长年弯腰劳作让他腰肌劳损。

村里人都说,李培初蹲在田间,天不黑是不会回家的。他家吃晚饭,一般都在十一二点,人们都叫他“李半夜”。有一回,村里人去金官龙潭开会,远远的看见一个人站在田间一动不动,大家以为是个稻草人,都说这个稻草人扎得像。不料走到近处一看,原来是李培初正站在田中间搞观测。为了观测水稻的生长态势,他从早上6点到田里一直观测到晚上12点。农忙时,他的妻子把饭送到田里。他回程海镇岳父家或者到县城办事,从来不走公路,而是沿着田埂走,为的是能随时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

水稻杂交培育新品种,从理论上讲很简单,但实际干起来就复杂了。即使不出差错,一个新品种的培育也需要7至10年,吃不得苦、毅力不坚强的人根本做不到。李培初有2000多个小口袋和3000多片竹牌,都是他自己做的。这些搞试验时用的东西,按理说完全可以单位报销,但是他的科研经费不够,只好自己动手,就连拴口袋的绳子,也是他到山上找茅草搓出来的。正是凭着这样的毅力,李培初用心血和汗水,迎来了丰收,使永胜县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实现了三次飞跃。

从1965年的传统旱育秧到湿润育秧,到1977年拱架塑料薄膜育秧试验成功,以及引进矮秆良种,再到1978年使三川镇53900亩水稻平均单产达到361.5公斤,单产比1965年增加161.5公斤,增产80.75%,实现增加产值3390.72万元。这是三川镇水稻单产第一次刷新纪录。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李培初杂交培育出株红粘一号、株红粘二号、学农一号三个新品种,1979年通过了审定,在全县适宜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到1989年累计推广面积达56万多亩,平均单产471.7公斤,比1978年每亩增产110.2公斤,增产30.48%,增加产值3366.95万元。永胜县粮食主产区三川镇的水稻单产实现了第二次突破。

李培初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荣誉和成绩上。以前,他培育新品种的目标,主要放在高产稳产上,近10年他则向着高产优质的目标迈进,并逐渐形成了集科研、试验、示范、推广、植保为一体的农技工作特色。

1977年至1984年,李培初用“国际水稻28”与“矮红”杂交,经过多代选育培育出永籼一号,1984年通过审定;1980年至1989年连续杂交选育成永籼二号、三号、四号,1989年通过审定;1986年至1996年杂交选育成永籼五号,1996年通过审定。这些品种都是丰产性好、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优秀良种,深受广大种植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1990年至2001年,李培初每年在中低海拔地区推广他选育出的水稻良种永籼二号、永籼三号、永籼五号6万余亩,占该稻区水稻面积的5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72万余亩,平均单产586.3公斤,比1984年每亩增产114.6公斤,增产24.3%,累计增收稻谷8251.2公斤,增加产值10396.51万元,超额实现了他预期的平均亩产550公斤的目标,并出现了亩产超800公斤的典型,也实现了永胜县三川镇粮食产量的第三次飞跃。三次良种的更新,李培初自选自育并通过审定的水稻良种8个,分别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永胜县稻区主推的当家良种。

近几年来,李培初又成功地杂交选育出优质水稻新品系D99。经过多年品比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D99表现出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特点。经云南省农产品质量监督站米质分析,多项主要指标达到一级优质稻米标准。D99在品系比较中产量居第一位,亩产738.05~875公斤,比大面积推广的永籼三号(普通稻米)增产7.47%~10.16%。比优质稻滇屯502增产30.37%。2001年D99示范种植2000余亩,经丽江市科委组织验收平均亩产超过750公斤,实现了水稻高产与优质的协调统一,为永胜县以及相邻种植区域开发优质稻生产提供了种源。2002年至2009年,优质稻新品系D99已经大面积推广,水稻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已变成现实。

良种良法同行,是李培初从事农业科技工作46年始终遵循的原则,在他潜心育种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良法的配套。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从上世纪60年代的传统育旱秧到推广使用湿润育秧、拱架式薄膜育秧、旱育稀植,实现了秧田比从1∶3到1∶7、1∶12、1∶30的飞跃,用种量从每亩插秧用种20余公斤,减少到现在的2.1公斤,创造了上千万元的效益。

46年来,李培初一直辛勤耕耘在农业科技第一线,为科技兴农,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成绩显著,李培初不仅多次荣获省、市、县科技成果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农业部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 新农网

猜你喜欢

三川永胜县优质稻
大规模连续抓治理 三川河旧貌换新颜
谢谢你,走进我的生命
谢谢你,走进我的生命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永胜县文创特色工艺品精彩亮相云南文博会
滇西北精品农庄经营模式探索
不同海拔水稻种植区内对穗颈瘟的田间定点调查
优质稻“丰优香占”高产保优施肥技术探讨
漳州市早籼优质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粮农丰则品种兴:优质稻“黄华占”在湘推广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