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名医丁樱

2009-12-28陈春兰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11期
关键词:儿科科室临床

陈春兰

8月5日上午,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加之头晚一夜如注的暴雨,道路非常难行。及至赶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时,记者看到门诊楼儿科诊室和走廊里早挤满了人。家长们说这里的儿科“收费低,看得好,服务好,也很有名”。

敲开儿科主任丁樱教授办公室的门,她正与一名研究生亲切交谈着。推开手头的工作,丁樱很热情地与记者握手、寒暄,并急切地说:“咱们开始吧!”那种直奔主题的率真个性扑面而来。朴实、谦和、快言快语,这是她给记者留下的最初印象。

工农兵大学生

丁樱出身于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同济大学外语系毕业的高才生,做学问认真得像个“老学究”;母亲是医生,性格开朗,吃苦耐劳。20世纪50年代初,为响应国家号召,丁樱举家迁到河南安阳。父亲教书,母亲做医生,一家人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随着1957年全国“反右”运动的爆发,生性耿直的父亲因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而被打成了右派,丁樱遂成了“黑五类”。在这种境遇下,母亲经常教育子女们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她本人更是保持了勤奋向上的精神。于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丁樱,继承了父亲孜孜以求的执著精神和母亲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家中排行老三的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懂事早,课余常常帮助母亲干家务活儿。因身体一直很弱,加之家庭经济拮据,初中毕业后虽考上了重点高中,丁樱还是选择了上卫校。

1968年,丁樱卫校毕业被分配到林县河顺乡公社医院做医生。她热情开朗,追求上进,眼里有活儿,看病、打针甚至连护理病人的活儿都抢着干,很快就博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丁樱”。这一干就是3年,其间,适逢国家医疗队来当地搞食道癌科研协作,由于表现突出,丁樱被抽调到县医院从事麻醉医师工作。

1971年,丁樱调入安阳龙山化肥厂职工医院做临床医生。从内科到外科,丁樱身兼数职,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医院领导和同事都对这个“爱干活儿”的小姑娘印象非常好。1973年,邓小平同志二次复出工作,国家实施了“文革”以来首次以推荐为基础的大学升学考试。为圆曾经的大学梦,丁樱报名参加了高考,成绩在安阳地区200多名考生中位居第二。不承想发生“白卷英雄”张铁生事件后,那次高考无效,这对丁樱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幸运的是,1974年国家又实行了推荐上大学的政策。正在上海出差的丁樱还不知道,鉴于她平时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单位领导和同事一致同意推荐她上大学。就这样,丁樱幸运地进入到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她人生的发展方向也由此被改变。

那时学校没有考试,只需交毕业论文。深感自己理论知识欠缺的丁樱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仅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中西医学知识,而且在课余主动“帮老师干活儿”。对此,丁樱感到很骄傲:“我那时既是学生又是老师,遇到一些实践类课程,老师就经常让我给同学们讲课。”经过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实践中那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都一一有了答案,丁樱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为此学校经常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看病,作为那个时代的工农兵大学生,丁樱先后参与了到泌阳县、信阳县的下乡巡回医疗队。就在这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丁樱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

儿科主任

1977年,丁樱学成毕业,人品、学业俱优的她顺利地留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做了一名临床医生。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丁樱很快脱颖而出。1988年,她担任一附院儿科临床副主任,1996年担任学院儿科研究所所长,1998年担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1999年担任学院儿科学科带头人、一附院儿科主任。据丁樱介绍,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临床学科带来巨大压力,给儿科的压力更大,全国中医儿科的发展形势非常不乐观,医院儿科陷入了“三高一少”(高消费、高成本、高付出,收入少)的困境,甚至面临着被砍掉的局面。当时,儿科所拿奖金每月都在全院倒数第一,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素来工作热情主动、勇于付出的丁樱结合自己在临床、教学、科研上的经验,经过深思熟虑,树立了“儿科发展,科室建设第一”的发展意识,确立了“以临床带科研、教学,以科研、教学促临床,走专科专病”的发展思路。为此,她立足科室实际,大刀阔斧地主抓了四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一是抓学术方向。在继承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她率领团队将中医儿科学科细分为肾脏病、脑瘫和哮喘等门类,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并针对这些疑难病症进行长期不懈的攻关。同时,把科室人员按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调整,强化了专科专治的意识。二是抓人才梯队建设。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任用到重要岗位上,注重在每个专业方向培养学术带头人。引进高层次人才,严把人才入口关,不仅提高了人才学历层次,而且优化了人才学缘结构。同时,尽可能为职工提供外出进修的机会,并实行了一系列激励措施。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科室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三是抓临床基地建设。结合临床及科研工作,进一步扩大门诊室,增加床位,先后建立了小儿免疫实验室、肾脏病理实验室和遗传代谢诊断实验室。这既提高了临床疑难疾病的诊疗和科研水平,很好地解决了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实习的难题,又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从而使该学科的临床基地规模与肾脏病、脑瘫和哮喘专病特色、科研水平及研究生培养能力等步入国内中医儿科界的领先地位。四是抓新技术应用。丁樱在国内中医儿科界率先把肾活检及肾脏病理诊断技术用在中医诊疗上,在河南省率先把雷公藤多甙、环磷酰胺冲击、早期化淤抗凝等新疗法应用于肾脏病领域。

这四项工作的稳步推进,使学院儿科不仅从困境中走了出来,而且获得了快速发展,科室面貌焕然一新,效益大幅度攀升,形成了临床、科研、研究生培养等配套发展的专业格局。2004年,一附院儿科升格为儿科医院。2007年,儿科床位由最初的二三十张增加到200多张,日均门诊量由60人次上升到650人次,年收益由几十万元攀升到4000多万元。目前,丁樱所领导的中医儿科学科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河南省重点学科,是全国具有儿科博士生培养资格的8个学科之一,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我们有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团结勤奋向上的人才梯队,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我们临床基地规模最大、优势突出,在国内中医高校领域中已得到普遍认可和关注。”采访中,谈及这些,丁樱侃侃而谈,神采飞扬,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0多年来,无论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多么繁重,丁樱都一直坚持查房、出诊。她每天工作到深夜,周六周日几乎从未休息过,即使出差也常常是回来刚下火车就直奔病房、诊室,再累也要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个患儿诊疗,“我一见病人马上就有精神了”。她是那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人,“有时回到家,觉得病人那儿有问题没解决,我就赶紧往医院跑。如果不亲自去,我会一晚上睡不踏实的”。用家人的话来说,她“满脑子是工作”。由此,丁樱成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出了名的工作狂。“累,非常非常累,现在回过头去想,这么多年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丁樱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导师妈妈

“丁老师精力充沛,做事执著,别人都是被事情逼着干,她是找事情干。她对儿科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对人员做到了人文化管理,因材施用,理顺了管理体制。”丁樱带的第一个硕士生也是第一个博士生、一附院儿科医院一病区副主任任献青这样评价自己的导师。据他介绍,科室人员收入不封顶,但丁樱在科室收入并不算最高。对此,丁樱是这样理解的:“科室发展好了,我拿钱比别人少点儿但绝对值还是高的,只要科室发展好,这比我拿钱多更让我感到快乐。”

工作上,丁樱奉行的理念是凡事尽力去做,认真去做,经历就是财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做,不管结果如何都会无怨无悔,都会获得进步、收获快乐。她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得益于这种积极的心态。她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还以这种理念教育、引导学生。在学生中,丁樱以要求高和严厉著称。她经常向学生宣讲“大医精诚”的思想,认为医学专业学生如果学业不精、品质不好,就会对病人甚至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并注重在课堂上用这种思想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她强调在科研及临床工作中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并经常检查临床实习学生的病历和实验记录,要求他们从写病例、做实验记录做起,养成做事规范、认真的习惯。生活上,她常常无私地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学生,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导师妈妈”。自2005年起,丁樱开始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如今,她培养的数十名研究生中,很多已成为大专院校或医疗单位的学术骨干。

每逢节假日,都是丁樱做大型研究课题项目总结、申报的时候。目前,她先后完成国家“七五”、“十五”攻关项目各1项,研发国家新药1项,另主持部省级项目8项;获部级二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61篇,编写专著18部;先后被国内多所高校邀请讲学,并被公派赴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她还是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项目“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示范性研究”课题的首席专家。2009年5月,丁樱被遴选为河南省第五届教学名师。

2009年春节,丁樱突然感觉到身体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不适,作为医生的她敏感地意识到这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得注意健康了!回望这么多年的工作、生活,丁樱无限感慨地说:“干得确实很累很累,不敢想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也真想休息了,但为了儿科的发展,我必须再坚持一些日子,把中青年专家扶持上来推出去,那时我就可以欣慰地退居二线专职做个好医生、好专家,全力为患儿服务了。”

这,应该是丁樱心底最真实的话。

责编:晓 岚

猜你喜欢

儿科科室临床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儿科专栏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