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大沟通策略让老师报喜又报忧

2009-12-28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9年21期
关键词:宝宝交流家长

每次到幼儿园接宝宝回家,齐女士都问老师宝宝表现得怎么样,老师总是说“挺好的”。在家齐女士却发现宝宝有许多小毛病,这些毛病是从哪儿来的?难道老师总是报喜不报忧吗?

不要接了宝宝就走,抽时间跟老师多聊几句

有的爸妈来接宝宝的时候,跟老师说声“再见”就走;有的总是保姆来接宝宝,一个学期也难得见爸妈几次,这都会导致老师没有机会把孩子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反映给家长。

所以,如果爸爸妈妈很忙,可以想办法单独安排与老师充分交流的时间,以便详细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还有一个办法是培养保姆跟老师交流的积极性,有的家长采取发手机短信的方式跟老师做简短而频繁的交流,效果也不错。

不要泛泛而问,要说细节和故事

常听有的爸爸妈妈说:“宝宝怎么样呀?”“宝宝没什么问题吧?”话题还没有展开,就拉着宝宝走了。如果要了解宝宝真实而丰富的信息,家长就得把话题展开,随机抓取一些有价值的细节,跟老师探讨进一步的教育问题。

例如,宝宝的交友问题在家里不容易出现,因为大人都让着孩子,可在幼儿园里,伙伴之间是平等的,孩子是否容易引起冲突?他面对冲突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指导?这些情况,家长不细致交流就不知道,不知道的信息容易导致教育关注的盲点,教育关注的盲点导致孩子的发展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所以,与老师事无巨细地交流,说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会促进家园双方捕捉教育的关键点。

客观、坦诚地看待自己的孩子

家长要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老师真实地感觉到你不是一个护短的人,是让老师“报喜”又“报忧”的关键策略。每个家长都最爱自己的宝宝,但不要因此护短,即使不同意老师的看法,也要给老师反映问题的机会。老师会观察一段时间,只有当她觉得家长确实比较客观、坦诚,她才会有报喜又报忧的心理安全感。

“喜”不忘情,“忧”不紧张

听说自家宝宝好,家长都高兴,但是有的家长由此得出宝宝“一好百好”的结论;听说宝宝哪方面发展稍慢了点,有的家长就着急,过度紧张,对宝宝要求严厉起来。其实,童年时代的宝宝发展变数最大,暂时领先的宝宝不久就可能失去明显的优势,暂时落后的宝宝不久就可能与同龄宝宝持平。

不管家长听到老师“报喜”还是“报忧”,大可不必太忘情、太紧张,平静地面对宝宝发展中的波折现象,以理性的态度促进宝宝的健康发展,这才是良好的启蒙教育。家长有这种平静的心态,老师才会放心地与你交流。

谨慎采取“告状”策略

就像中小学生最怕老师“告状”一样,老师也最忌讳家长“告状”。除非教师出现严重的师德缺失或责任事故,对普通的问题,家长直接跟老师沟通是比较有效、比较和谐的解决办法。因为你的建议和批评如果是通过其他渠道间接地传输给老师,老师会觉得你不信任她,反过来她也降低了对你的信任度,这些微妙的不良感受会影响老师报喜又报忧的心理安全感。

利用“喜讯”给宝宝成长空间

个别家长有“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的观念,这对于自我认识比较客观和成熟的大孩子来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不适用于婴幼儿。

有位老师表扬宝宝:“今天很勤快,帮老师收拾玩具。”家长却当着宝宝的面说:“在家里是个小懒虫,吃饭还要人喂!”宝宝那本来熠熠闪光的大眼睛瞬间就失去光彩,低下了头。只听见家长还在跟他说:“别总是听老师说好的,你改掉坏毛病才是个好孩子!”老师表扬的确实只是宝宝的一次好行为,但是对于婴幼儿来说,表扬和报喜讯的主要目的是给宝宝提出继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激起他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希望。所以,对老师表扬宝宝“言过其实”之处,家长不必“揭穿”,宝宝更适宜接受正面要求而不是反面激将。

猜你喜欢

宝宝交流家长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家长请吃药Ⅱ
可爱宝宝超级秀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