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与东南亚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研究

2009-12-27黄晓岚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1期
关键词:东南亚

黄晓岚

摘 要:冷战后,东亚地区的两个大国中国与日本都积极发展与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等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与交往进一步加深,中国加大了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这引起了日本的不安,日本将全面更新其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方面的联系,以便确保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地位和影响。中日之间想不竞争是不可能的,但竞争中如果有合作,在合作中与东盟国家实现共赢,使东亚走向政治、经济、安全的全面合作,早日促进东亚共同体的产生。

关键词:东南亚;东亚主导权;竞争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50-02お

中、日两大国耐人寻味的东亚外交的一个重要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东亚地区的次区域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中、日的直接竞争在东北亚,而东南亚就成为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的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在东亚各国当中,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体制不同的国家,在地区 和平与发展方面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冷战后,伴随着大国关系的重大调整,中、日关系也面临着建立新的战略合作基础的现实问题。目前,中日关系又面临着“政冷经热 ”,需要“再次正常化”的新局面。

1 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高度重视同东盟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很多问题上有着广泛共识和共同利益。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政策。

冷战结束,东南亚开始采取与所有大国的“建设性接触政策”。根据这项政策,大国之间相互制衡,因此东南亚需要中国的政治支持来发挥其“大国制衡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力”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很容易地就取得了外交成就:1991年与东盟建立了首次官方联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又进一步推动了最初试探性的东盟—中国关系。美国出于自身原因反应迟缓,而中国则迅速地对东盟的急切需求做出了反应:立即承诺人民币不贬值。1997年11月,最初不温不火的双边关系发展到了东盟同中国举行年度峰会的高级阶段。

“9•11”恐怖袭击事件助推了东盟—中国双边关系发展。美国越来越关注国土安全、中亚和中东地区,而忽视了东南亚。2001年,中国作出了一件漂亮的外交杰作,提议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增进合作。这样,中国就维持并促进了与东南亚合作的发展势头。对历史的简要回顾告诉我们,中国在东南亚获得影响力很少是靠“硬力量”,而更多的是靠其把握国际和地区环境变化的时机。

中国已同东盟所有成员建立外交关系,并于1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近几年来,我国同东盟关系顺利发展,高层往来频繁,政治关系日益密切。1997年12月,江泽民主席出席东盟-中、日、韩首脑非正式会议,并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进行了单独会议。双方发表了《中国-东盟首脑会议联合声明》,确定了中国-东盟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向和指导原则。1998年12月,胡锦涛副主席出席在河内举行的第二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9年11月,2000年11月和2001年11月,朱镕基总理出席了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三次、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和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在第五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一致同意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授权各国经济部长和高官尽快开始谈判。朱总理还提出将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和湄公河流域开发等确定为新世纪初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点领域,得到东盟领导人的赞同。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2004年11月中国-东盟正式签署《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和《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两个《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全面启动。2007年1月,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正式签署,7月已开始实施。《服务贸易协议》包括中国与东盟10国开放服务贸易的第一批具体承诺减让表。在2000年11月,朱镕基总理在出席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时,提出关于探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的建议,当时这个建议得到了东盟领导人的积极响应。

2006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了全面落实《货物贸易协议》,积极开展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加快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倡议。随后,在2007年1月在菲律宾的第10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就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目前,双方正在积极推动投资谈判,争取尽早签署协议,确保在2010年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

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从中国-东盟博览会到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从中国-新加坡的苏州工业园,到中国-越南的”两廊一圈”建设,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2 日本与东南亚的关系

日本是我国的海上邻国,同样也在地缘上与东南亚接近,从日本与东盟各国的经济联系以及关系密度来看,日本是影响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外部力量。日本恢复主权后,首先开展的外交活动之一就是解决对东南亚各国的战争赔偿问题;60年代日本支持东盟的成立;1977年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发表了与东南亚各“心交心”的被称为“福田主义”的演说;80年代又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关系;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日本在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挥地区及全球作用方面,更离不开东南亚的支持。日本在经济重建、高速增长以及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的过程都与东南亚密切相关。

日本对东北亚和东南亚战略:遏制东北亚出现“日中双强”或多强并立的局面,维持日本在该区域的一枝独秀。而东南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对日本构成战略挑战的对手,同时考虑到日本在东南亚经济上固有的联系与影响力,因此日本的东南亚战略由经济优先为主、政治兼顾为辅向经济、政治兼顾转变,其战略图谋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配合东北亚战略。这与日本对日美同盟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日本新进党党首小泽一郎在其《日本改造计划》一书中所说:日本有两个重要伙伴,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东盟。前首相中曾根也指出:“日本虽然有《日美安全条约》作为主轴,但仅仅依靠它已不能保证日本的安全。在整个东南亚地区进行政治对话是必要的”。日本通过东北亚与东南亚战略的运用,若进一步,可最终实现日本的21世纪“大东亚共荣圈”的东南亚版;若退一步,可在东北亚博弈中打东南亚这张牌。

日本“脱欧入亚”的首要目标是改善与东南亚的关系。东南亚因其巨大的资源潜力和战略地位,历来被日本视为战略攸关的地区,并被日本视为最重要的海上经济通道。近年来,日本对不少国家的经济援助逐年减少,但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却有增无减。据统计,日本对东南亚的援助占到其对外援助的一半以上。日本控制东南亚,更有其长期战略考虑,那就是企图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通过控制更多的国家,从而成为亚洲经济的“盟主”,为其建立地区经济霸权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希望控制东南亚的经济主导权外,日本还欲积极介入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安全事务。在同日本发展关系的过程中,东南亚国家从中获得巨大的好处。一般来说,他们愿意继续发展同日本的关系。它们对日本在本地区的积极作用也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但多数东盟国家对日本人持戒备和警惕的态度,尤其是在军事和防务方面。

2003年12月11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日本东盟高峰会议”。这次会议的大背景是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经“成熟”、进入新阶段(东盟方面的官方观点)。这次高峰会议,代表着日本将全面更新其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方面的联系,以便确保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地位和影响。

2008年5月日本福田首相提出了新福田主义,福田具体阐述说,东盟处于亚太地区“区域合作的枢纽位置”,日本考虑将来设立负责东盟事务的大使和东盟代表部;今后30年应该成为“消除亚洲贫富落差的30年”。由此可见未来日本对东南亚的重视程度。

3 中、日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中日关系是东亚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双方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地区、世界的稳定与否。中日之间既有历史问题、安全困境、领土、资源开发等不利因素,也有对和平的发展环境、相互经济依存度、共同安全利益等共同点。鉴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双方应该探讨在开放的区域主义中来推动中日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2001年以来,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区的顺利推进,中国与东盟关系迅速发展。日本对此迅速做出反应,通过组建日本-东盟贸易区、召开东盟特别会议,全面加强了与东盟的关系,引发了“东亚主导权”之争。东盟虽然不能成为主导大国,但惯用其大国平衡战略,争取其利益最大化;未来中日之间是否会走向对抗、东亚经济合作是否会走向分裂?这是东亚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没有中日的合作,就不会有真正的东亚区域合作,唯一的出路是中、日等亚洲大国摒弃“主导”意识,在合作中与东盟国家实现共赢,使东亚走向政治、经济、安全的全面合作。

单独日本或者中国都不可能与欧洲与美国竞争。所以,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尽管存在竞争关系、相互视作威胁,面对欧洲与美国,亚洲各国如果在经济上不合作,其竞争力与利益就将被各个击破。中日的竞争与合作决定着亚洲的经济命运。中日之间想不竞争是不可能的,但是竞争中如果有合作将改变整个亚洲的风气。两国都要从战略高度约束竞争、加强合作,因为没有中日的合作就没有与欧美平行的亚洲 。 从理论上讲,5亿人口的东盟是个共同自由贸易区、拥有共同的电子产业基地,其综合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二。就经济实力排序,日本第一、中国第二、东盟第三,三者如果实现竞争中的合作,密切三方经济关系,最终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组成共同市场,那么这将对三方都有利。中国奉行千载难缝的经济亚洲化战略,这对日本与东盟都是巨大的经济机会。不发展与新兴经济大国中国的合作性关系,当然不利于日本与东盟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李一平,庄国土.冷战以来的东南亚国际关系[M].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冯昭奎.推动中日关系“再次正常化” [N].环球时报,2004-11-12.

[3]@张景全.战后日本的东北亚与东南亚战略的初探[J].日本问题研究,2003,(3).

猜你喜欢

东南亚
东南亚市场化肥需求有望提升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东南亚戏剧的概况与特征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HARD CELL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东南亚标准钾肥价格上行
《东南亚研究》2014年目录汇编
从“源头”认识东南亚之“利器”:《东南亚古代史》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