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导游培训中的道教基础知识教学

2009-12-25尚军辉吴章文

新一代 2009年9期
关键词:宗教道教文化

尚军辉 吴章文

摘要:宗教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游培训、导游讲解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持续发生冲突的社会背景下,在“反邪教”和“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学校开设或讲授宗教课”[1]的环境中,如何讲授宗教知识,进而达到传承传统文明、引导旅游欣赏、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导游服务水平与质量的目的,是导游培训中一个必须认真应对和妥善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导游培训;导游基础;宗教;道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83-02

目前导游队伍难以胜任宗教景观的导游,成为导游知识结构欠完善的突出标志。因此,加强宗教知识的培训势在必行。

一、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是完成宗教知识教学任务的前提

应该说,受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社会转型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有较大偏差,甚至导游培训的教师对宗教知识的了解也相对欠缺。所以,正确认识宗教,是讲解好宗教知识的基本前提。

(一)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功能,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套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

(二)宗教是一种社会实体,宗教又有它实体方面的社会功能,它为社会提供一种组织社会的形式,一套调适和整合、凝聚社会的机制和体系。

(三)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重要成份。另一方面,宗教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全球依据宗教信仰被划分为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的西方世界与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伊斯兰世界和以儒教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圈。

(四)宗教与邪教有根本区别,也不完全是一种迷信。

1. 宗教与邪教有本质区别。首先,信仰对象不同。邪教所崇拜的对象是教主,教主即神,神即教主,以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欺骗群众,以所谓“特异功能”招徕信徒,使成员产生敬畏感,从而达到对成员精神控制的目的。其次,理论学说不同。邪教教义是由宗教剽窃而来,并糅合一些危言耸听的歪理邪说。同时,还通过借用、曲解宗教中的一些名词、概念,进行“标新立异”的解释,贬低宗教,神化自己,扰乱人心,造成恐慌,骗人入教。再次,活动方式不同。邪教活动诡秘,内部组织很严密,活动秘而不宣,它们采取地下活动方式,串联、聚会活动多在比较隐蔽的地点进行。最后,与社会的关系不同。邪教具有反人类、反社会性质,蔑视社会的伦理制度,无视法律,对抗政府,它盗用宗教术语装扮门面,蛊惑煽动成员仇视社会,危害社会,甚至带有政治野心。

2. 宗教不完全是一种迷信。虽然宗教与迷信都是以有神论观念作为思想基础的,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但是,宗教与迷信的也存在本质区别:首先,经典、教义不同,迷信的理论、教义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牵强附会、随心所欲其活动方式是利用骗术、巫术来编造所谓“神迹”,通过鼓吹所谓“神力”,以达到谋取功利的目的。其次,文化内涵的价值不同,迷信从来就没有起过任何积极的作用,更谈不上对人类的历史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最后,组织形式不同迷信,迷信只是少数迷信职业者用来骗取钱财的骗术,其组织形式多为秘密结社,不为社会所承认,某些迷信组织及场所还是藏污纳垢、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庇护所。

二、树立正确的宗教教育观,因势利导,是完成宗教教学的基础

(一)要还原宗教的真实面目,把宗教看成是对人生和未知世界的一种探讨与思考

1. 认识到宗教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宗教是借助非现实的力量,或用非现实的方式去解决现实的问题的一种社会存在。从宗教的起源上来说,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和行为能力的局限,一切宗教观念,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无论是佛、上帝,还是鬼神,其实,都是人类向自己的未知领域进行猜测性思维的观念性成果,都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背后的那个“可能存在物”的猜测。

2. 正确理解宗教的功能。对宗教的认识,片面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贬低社会实体方面的功能,或者片面强调社会实体方面的功能而贬低其意识形态方面功能,都不符合历史和代中国宗教的实际,因而不是实事求是的。从历史和当代宗教的事实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教的社会功能各有侧重。宗教的社会功能积极或消极,其评判的标准不在宗教本身,而在于其赖以存在的根源即社会本身。

3. 把宗教看成是对人生和未知世界的一种探讨与思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宗教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隐含着非常丰富的人生修养与道德教育思想。其实,正如冯今源、胡安所说 “……宗教的主要社会功能,或者说它发挥作用最大的地方是思想道德领域。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思想体系。表面上它信仰神、供奉神,实际上它更关注人,是一门人生的学问、生命的学问……”,宗教与哲学、科学等一样,其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的理由,就是其本身也是对人生和未知世界的一种探讨和思考。如佛教认为人有生老病死等痛苦,所以应该用“信、解、行”等办法来实现“四大皆空”;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所以得祈祷、行善以谋求往升天堂;道教则认为要避免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能长生不老,羽化登仙。

(二)正确引导,防止宗教知识培训成为变相的宗教宣传课。

在宗教知识讲述过程中,务必要遵守国家宗教政策,把握好授课的视角和分寸,防止把宗教知识培训变成变相的宗教宣传。一方面,分析当代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长期纷争的宗教学原因及其对中国宗教的影响。如分析道教在一个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持续冲突、我国倡导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利用道教的思想资源来为解决越来越多的冲突提供思路和方法。一方面,分析邪教产生的原因及其恶劣影响,指出其与传统宗教的区别所在,为维护国家稳定、实现民族振兴出力。

三、贯穿“三教合流”主线是讲好道教的关键

儒、道、佛互相接触、交流、碰撞、包容、吸收、融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在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甚至在中国文化乃至社会的变迁领域均产生巨大影响,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社会历史价值。可以讲,中华民族如果离开儒、道、佛,就没有完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抛弃“三教合流”这条主线,单独来讲授道教知识,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的,也当然是残缺和肤浅的。

(一)从宗教三要素的角度讲授道教时注意横向比较

道教是我国的土著宗教,也是中国四大宗教之一。为此,要认识道教自身的主要特征,我们就需要在与其他宗教进行横向比较中进行理解和把握。

1. 从宗教观念来看,道教是唯一以追求长生不老为目的的宗教 。(1)道教长生成仙的基本信仰,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标志。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这个信仰使得相对于其他宗教而言,道教更关注于抱朴归真的价值取向和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显得特立独行。(2)道教的道统万物、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的观念与其他宗教思想大异其趣,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他宗教的缺陷的同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3)道教与道家存在一定的区别。原则上说,道家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种重要学术派别,而道教则是追认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祖的宗教。

2. 从宗教体验来看,画符、炼丹、房中术是道教的独特修行方式 :(1)独特的信仰决定了道教修行方式的独特性 ;(2)画符、炼丹、房中术是道教修行的独特方式。

3.从宗教行为来看,道教是最中国化的传统宗教。

(1)道教的思想与道术来源于中国早期文化中的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谶纬之学、黄老思想,是早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正如李约瑟博士说:道教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道教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塑造中国形象、扩大中国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四大发明、中医中药、山水诗画等。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徒绝大部分为中国人。而道教之所以未能成为世界级的宗教,也与道教自身的中国特色太重有关,如其炼丹、画符、房中术等。道家和道教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塑造、改善产生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中华民族性格中的整体直观、重德求善、柔弱克己、贵和守中、朴实节俭、随遇而安等成分与道教的养生修德、效法自然、无欲自朴等内容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二)从“三教合流”主线讲授道教时注意纵向联系

1. 汉魏时期儒道互补以排挤佛教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因其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主张勘破红尘、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这就与儒家所宣扬的伦理纲常、忠孝之道,直接发生了矛盾,受到了儒家的抵制与排斥。

道教于东汉创立后,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借助儒家对抗佛教以求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影响,从出世、消极退避、主张自然、重养性、崇尚天然的主张出发,延续西汉以来儒道(家)互补的做法,尝试弥补儒家入世、乐观积极、规范严格,讲实用、追求功名所产生的种种不足,进而导致中国古代传统的士大夫很少有纯粹的儒家或是道家,他们往往具有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往往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来处世,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2. 隋唐时期佛道合流以抗衡儒家

隋唐时期佛教与儒、道两家所形成的三足鼎立之势,为三教的融合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教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都深切地感受到了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因而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融合他人理论精华的主观意向,儒佛道三教在理论上呈现出的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唐朝时期,儒家相对稳定,佛道则受到了帝王政策的严重影响,命运多舛。例如为了抬高李姓的地位,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都采取了“兴道抑佛”的政策。而武则天时期则反其道而行之,针锋相对地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后唐中宗复位,又想“兴道抑佛”。至唐武宗时期则更是大肆灭佛,不但摧毁了佛教所依赖的经济基础,而且损坏大量经籍文书如《华严经》和《法华经》。唐朝帝王整体上采取的是道佛并行的政策,这为佛道合流提供了重要的机遇。首先,为提高地位、扩大影响,改变理论比较粗俗、戒条教规欠缺,缺乏系统性等传统弊病,隋唐道教大力向佛教学习以创立理论体系,完善戒条教规。从宗教理论(成玄英的“双遣”体道,王玄览的“三世皆空”、司马承祯的“净除心垢”、“与道冥合”)到修持方式(五戒、八戒和十戒),乃至宗教仪礼规范(如宫观布局、神仙体系、道教音乐)等,都基本上是模仿了佛教。其次,佛教为进一步适应中国社会,也向道教和儒家进行学习。如在神仙体系方面,吸纳关羽为迦蓝神、改观音为女性神等;在宗教体制方面,实施了百仗改制;在宗教建筑方面,采用了四合院式布局等。

参考文献

[1] 陈宗荣.准确把握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处境下的历史方位[J].中国宗教. 2007,(2).

[2] 牟钟鉴、李平晔.对我国宗教问题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J].当代宗教研究.2001,(5).

[3] 夏莹.视界融合下的道德、宗教与文化[J].哲学动态.2003,(5).

[4] 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8).

[6] 沈民权.浅谈导游培训中的道教基础知识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5)..

[7]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8] 卿希泰.道教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

猜你喜欢

宗教道教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