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2009-12-25曹万龙

教师·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厚积历史课学期

曹万龙

高中历史课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新教材中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取得更好效果,获得更大收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本人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出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之方法,很值得与同行交流。

一、所谓“博观”“厚积”就是钻进去把书教“厚”

1.补充内容要“厚”

高一、高二年级学习的是分段史,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史内容(1842-1927年),第二学期为中国现代史内容(1927-1992年)。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主要学习世界近代史内容(1640-1918年),第二学期为世界现代史内容(1917-1992年)。从总体上来说,这些内容都是十分庞杂的,在短短一两个学期内学完这些内容是十分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较短时间内,用最明了的语言尽可能多的补充这些内容的历史情况,才能使学生进行认真思考,从而使这些问题有的放矢,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例如在高中二年级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有道思考题:19世纪末中国戊戌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有何不同?为什么?高二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知之甚少,甚至对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一年都不太清楚,这就要求教师从中国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等方面补充讲述尽可能详细的内容,使学生对这些内容了然于胸,才能给予正确的回答。再如讲绥靖政策的实质。这就要求教师就有关绥靖政策的出现、蔓延、发展到顶峰时期、终止的大概时间以及当时美、英、法等国为什么要求实行绥靖政策等方面做补充讲解,使学生在听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就绥靖政策的实质做出正确回答。

2.讲授专题要“厚”

高中一、二年级历史课讲授基本都按教材的编排章节进行,因此,在讲授专题知识时要补充丰富的课外知识,使学生获得相对比较完整的历史专题知识,从而巩固对专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授某一时期和某一阶段的经济史、文化史时就要补充这一时期(阶段)有关经济、文化的政策,从而加深学生对经济、文化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对一些重要的、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讲述要“厚”

对一些重要的、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做补充讲述,就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主要活动、主要功绩及主要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方面做必要的补充讲述,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

钻进课本,按照课本编排章节授予学生尽可能丰富的历史基础知识,只是完成了教学的第一阶段,和这一阶段同样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还有第二阶段,这便是“薄发”。

二、所谓“约取”“薄发”就是跳出来把书教“薄”

如何有效地、系统地对知识进行梳理呢?如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和历史能力呢?我想主要通过下列方法达成这个目的,这是把书教薄的重要途径。

1.充分利用好目录

我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很常见的一点就是忽视了课文目录,实际上,课文目录不仅体现了课本的知识构成,还隐含了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历史分期,它对于我们对整个课本的把握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能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丰厚的历史知识、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

2.提纲复习法

有一些成语对历史课的学习有借鉴意义,如:纲举目张、提纲挈领。在历史课的预习和复习当中,我们不妨将课文的知识点提纲化,这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各个历史事件的演化规律就会清晰而条理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3.比较和分类

比较和分类应成为历史学习的便捷方法,它能穿透文字的迷雾,引领学生走向历史学习的殿堂,可以有横向的也可以有纵向的。比较和分类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发现历史的规律和细微差别,关注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他们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细微事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博观”“厚积”和“约取”“薄发”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如同一棵大树,钻进去教厚书,可获得繁茂的枝叶;跳出来教薄书,可构建高大的枝干,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丰厚的立体轮廓,从而对各种问题的解决了然于胸,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厚积历史课学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根植红色基因 厚积红色能量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厚积”和“薄发”的关系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厚积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