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当何为?

2009-12-25罗丹红

教师·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目的朗读教学意义

罗丹红

摘要:朗读作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开展朗读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点。本文以一个具体的案例为切入口,从朗读教学的目的、方法、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朗读教学;目的;方法;意义

一日,听语文老师小琴教二年级的孩子学《鸡妈妈开窗》(现代语文第四册),老师指导学生理解了鹅大哥提议鸡妈妈开个小窗的真心后,引领学生感悟狐狸建议鸡妈妈窗子再开大一些的假意。

师:谁想来读读狐狸的建议?

生:你的窗子再开大一些,空气就更新鲜了。(语气很平淡)

生:老师,他读得不好,他没有读出狐狸的味道。

师:噢,那你能告诉我们狐狸的味道是咋样的?

生:我认为是不安好心的。因为我看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狐狸为了骗乌鸦嘴里的那块肉,说尽了好话。

师:你能联系自己读过的一则故事来体会狐狸的用心,会动脑子。你能把这种味道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朗读,读时眼珠子骨碌碌直转)

师:确实不安好心,我从你的眼睛中看出来了。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狐狸很狡猾的味道。因为课文最后讲:“于是,鸡妈妈把窗户又开大了一点,可是有一天它从外面回来,却发现鸡娃娃们都不见了。”这里告诉我们鸡妈妈听了狐狸的建议后,小鸡们都不见了,可见狐狸是多么的狡猾。

师:你能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真会读书。你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

(学生朗读,读完后还下意识地舔了一下舌头)

师:这只性急的狐狸,都快流出口水来了。下面,请大家自己练习。

(学生自由练读,老师再次指名朗读的时候,大家的面部表情、动作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狡猾二字)

“老师”,这时一位叫小洁的女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样读不好。”这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声音。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讯息。“能告诉我们原因吗?”

“因为如果像斯以和何可(刚受到表扬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几个同学)这样读,一旁的鸡妈妈就会看出来了,就不会上狐狸的当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教师光顾着和学生练习表情朗读,却忽视了具体的对话语境。

“那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

“我想应该读得真诚一点,这样鸡妈妈才不会起疑心!”

“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朗读,满脸的诚意)

“大家同意小洁的看法吗?”

“同意!”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啊,同学们,坏人是不会把坏字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的。越是装得真诚,越能表现内心的狡猾。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把感激的掌声送给小洁,感谢她让我们体会到了狐狸的味道。”(掌声响起)

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也许这句话太诗意,但可以肯定的是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是一种体验。小琴老师的这一堂课,给人的启示是深远的。

一、读,当有所指

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每个读的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行为指向”。读全文是为了什么?读某个段落是为了什么?读某个词、某句话又是为了什么?教师必须精心地、细致地考虑设计,而且设计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针对学生易于忽略的地方提问:提问要有思考性,要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才能答出;提问要有层次性,保证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提问要有向心性,始终围绕文章中心发问,使学生每一次朗读后都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一种感悟。

朗读,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去揣摩人物的心理,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对别人的劝说不能盲听盲从,要学会动脑,认真思考”,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为他们的人生抹上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二、读,当有所法

汉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即西方的语言必须依靠严格的形态变化来显示句子的语法关系,而中国的汉语只有抓住语境才能显示语言的意义。朗读正是通过清晰响亮地念(读)出文字,从而探寻文字语言的“意蕴”、培养语感、积淀语感。朗读并不是“心不在焉”“千篇一调”的唱读,也不是“逐字逐句”“技法空间”的展读,而是一种“其言皆若出自吾口,其意皆若出自吾心”的情读。朗读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教师必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

小琴老师倾心聆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悉心引导每一次思维的转换,耐心等待每一回思想的升华,让文本的主题探究都产生于相互问询的复杂过程。把课堂的空间尽量地打开,让学生尽情地舒展自己、释放自己、提升自己。只在那关键的节点上,同学们出现语调、语速、语音表达方面的“针锋相对”时,她才巧妙而自然地作一下提点:“噢,那你能告诉我们狐狸的味道是咋样的?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请大家自己练一练。”这样,就巧妙地把创造和收获的快乐与惊喜,留给学生去体验。把握学法的能力就会如田园之菜——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三、读,当有所得

语文课堂要向富于人性、人情的生命世界升华。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关键的命题。这意味着语文课堂要像任何其他学科的课堂一样回归到教育学的原点:尊重人,关怀人,特别要还给每位学生基本的人性,并使之得到正常的释放,如尊严感、自主性、表现欲这些最普通的人性。小琴老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充分释放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语文课堂由传经授道的讲堂变为心灵共享的学堂。置身于这种等边对话的框架内,教师的角色是对话的主持人和对话进程的协调者,其责任是保证对话进程的持久开放,保证每位学生以同样的资格参与对话,保证对话质量高于封闭的“沉默”;置身于这种等边对话的框架内,学生既善于聆听,更乐于倾吐。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泥水潭,而成了汹涌澎湃的思维场。学生在诚恳的倾听中学会思考,在坦率的表达中获得进步,日益趋向个性化的言语,不仅仅是学生所使用的一种工具或技能,更是学生心灵搏动本身、血脉涌动本身的源泉——由此,学生获得了超越语文学科意义上的完美成长。对“狐狸的味道”的叩问,使学生悟出了“对别人的劝说不能盲听盲从,要学会动脑,认真思考”的道理,这何止是文本的内涵,这又何止是语文的境界,这分明是人生的感悟啊!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的确,阅读教学中的“读”是理解、领悟和吸收阅读教材的手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无论是学生的口头语还是书面语的表达都是通过“读”这种原生态的方法来达成的。朗读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母语学习中觉醒,在母语学习中感动,在母语学习中陶醉,在母语学习中生长并成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郑逸农.“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探[J].语文学习,2000(7).

[3] 陈向明.在行动中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黄桂林.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目的朗读教学意义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