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巧生辉

2009-12-24谭孝红

艺海 2009年11期
关键词:秋菊小戏支书

谭孝红 译 元

由资兴市花鼓戏剧团演出的花鼓小戏《状告村支书》(以下简称《状》),在刚闭幕的2009年湖南艺术节和郴州市第五届艺术节上分别获得银奖、金奖,受到专家和群众肯定。笔者认为出奇制胜的戏剧冲突是该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状》剧故事性强,戏剧冲突强烈集中而又交错变化。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有句名言: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一出好戏往往包含着多重冲突,即主要冲突(基本冲突)和次要冲突。但是很多时候一出戏往往只有正反两方的冲突,人物之间的冲突变化不太大,小戏尤为如此。而在《状》剧中,我们却惊喜地发现三个人物之间冲突重重,且不断变化,使得剧情的发展摇曳生姿。

《状》剧一开始便推出了全剧的基本冲突,那就是乡纪委肖书记要调查南岭村李石鼓支书是否挪用救灾款项及物资一事,这便造成肖书记与李支书之间的冲突,乃全剧之主要冲突。

其次,村支书李石鼓与其妻马凤之间的冲突也是激烈的,马拼命要李下台,李却使劲地要堵住马在肖面前的那张嘴。

本来,马凤与肖书记应该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没有冲突的,可是随着几番交谈,在戏剧的主要冲突(肖追查李)的推动下,马与肖也发生了冲突,马不再配合肖的追查,反而请求肖不要对李处理太重。马、肖之间由无冲突到产生了冲突。

一般说来,在这三人的小戏中,很可能会处理成一人正方两人反方的情形,可是,《状》一剧中却没有这样,而是随着事件的发展,每一个人物都成为了另外两个人物冲突的对象,每一个人都产生了双重冲突,构成了一个特殊的三角冲突,甚至其间也包含了人物的自我的冲突(如马的内心冲突),小戏的多重冲突最后又都解决于一个共同的事实——李书记的公而忘家,可见该剧构思之巧妙,妙在剧情发展的一个“奇”字上。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术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李渔对戏剧的要求是“事甚奇特”、“未经人见”,《状》剧“事甚奇特”之处有:灾难中的村支书不顾家、妻子举报丈夫、妻子是“神经病”等。在现实中,老百姓受灾,某些官员却发灾难财的现象并非没有,但《状》剧没有停留在此,而是超拔其外,更高层次地颂扬了一位在危难中只顾大家忘了小家的村支书,从而反衬出那些私心行径的渺小与卑微,料想如果剧场中有此类人马观看的话,应当羞愧难当。剧中的李支书是民心民意的代表,但愿在这类好支书的带动下,现实中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公而忘私的好村官、好公仆。

该剧名为《状告村支书》,村民告村官,很容易使人想到张艺谋早年拍的《秋菊打官司》:秋菊要讨个说法,秋菊最终把村长告倒了!可是《状》剧中的马凤一番大闹却并没有告倒村支书,悬念一揭原来是一幕家庭喜剧,只是闹得动静有些过大、有些蹊跷。观众看来,耳目一新!

当然如果纯粹是为了把故事编得离奇,也就可能导致胡编乱造,最终违反生活情理,但《状》剧结构紧凑,瞻前顾后,环环相扣,踩出了“密针线”。戏一开始肖书记便唱到“这人听说蛮不错,为何风口拐了场”,此即伏笔,为剧末露出庐山真面目的好村支书作了铺垫。特别是剧中对马凤这一角色的处理,将她设置为“神经病”,这可是整个剧情发展的一个“骨节眼”!若没有这“神经病”的发作,便无肖书记对克扣灾民钱物丑陋之行的恨,便无法说明李支书的为公之心,便难以让观众接受马只要求对李撤职而不入牢之请求,等等。“神经病”这一设计,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暗藏了作者的巧妙心机。

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状》剧这类紧张激烈、引人入胜、精巧有致的小戏正好迎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受到观众的喜爱也就不足为怪。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这类小戏佳作出现。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秋菊小戏支书
好支书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秋菊成长记
世界上最大的树屋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秋菊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沈腾香:让“难坑”变“富谷”的好支书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