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烽火中弦歌不辍苍山五台下情谊犹存

2009-12-17何红康

大理文化 2009年6期
关键词:华大华中师范大学华中

何红康

1939年3月,当抗日烽火燃遍大江南北之际,创办于江汉之滨的湖北私立武昌华中大学,迁到苍山五台峰下的云南大理喜洲,弦歌于南诏故郡,在这里办学达8年之久,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迁回武昌。

华中大学溯源于1871年美国圣公会主持创办的文华书院,以1903年创办的文华大学大学部为起点,由享誉世界的教会大学——耶鲁大学引领全面开展大学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教会大学大学部。1922年以武昌昙华林文华大学原址为校址,由武昌的文华大学和博学、博文书院联合成立华中大学。1926年长沙的雅礼大学、岳阳的湖滨大学北上武昌,并入华中大学。1953年华中大学与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合并,组成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校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

“大理县私立五台中学”是大理二中的前身,1939年由喜洲有识之士创办。喜洲,源远流长,有重视文化教育的好传统,汉晋时代是叶榆县治所在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就“建学立师”,“叶榆之学始于此”。(李元阳《大理府志》)南诏王异牟寻曾在于兴元年(公元784年)迁都于大厘城(喜洲),国号“大礼”,这里是苍洱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出现过杨黼、杨士云等文化名人。清末民初有参加过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的赵甲南,有曾任北洋军阀政府司法总长的张耀曾等。20世纪20年代后喜洲商业发展,出现了名振省内外的“喜洲商帮”。视眼的开阔,使喜洲的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1937年,董澄农、严燮成(严子珍之子)等人倡议在喜洲筹办中学,得到喜洲各界的广泛响应。经过酝酿,1938年大家联合发布了筹建喜洲中学的启事,指出“窃以地方发达与否,关系人才的有无,而人才的有无又唯教育之兴衰是视。”于是1939年4月校董事会成立,学校于8月25日正式上课,11月11日部分学生由财神殿搬迁入新校舍。1943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生源遍及滇西各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西南成了抗战的大后方,不少内地各省的抗日团体、工商企业、学校迁往云南。这历史的巨流,也为云南教育的腾飞提供了历史的机会。华中大学与喜洲暨五台中学的情缘也在此应运而生。

1938年7月,华中大学师生从武昌出发,8月到桂林。10月25日武汉沦陷,战火逼进桂林。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博士到昆明寻找迁校地址时,结识了喜洲开明绅士严子珍先生,严先生把喜洲推荐给韦校长,韦校长前往喜洲考察后推荐给临时执委会。得到同意后,1939年2月,在喜洲开明绅士的赞助下,华中大学的师生们分批起程,经越南河内、昆明,3月至喜洲。华大以大慈寺、奇观堂、张公祠等寺庙、宗祠作校舍,借用大慈寺周边几处街巷、村落、祠堂、民宅等作为师生宿舍安居下来。喜洲为几经辗转的华大提供了一个良好静谧的教学环境,并开始以滇西文化、淳朴民风给师生以精神的滋养、人格的熏陶。就这样当时中华最先进的文化和白族先进的多元文化结合在了一起。一时间,小镇上中外著名学者教授云集,如韦卓民、游国恩、包鹭宾、阴法鲁、李何林、张资珙、陈伯康、胡毅、林之棠、卞松年、王玉哲、徐作和、萧之的、黄溥、沈来秋、傅懋勣、卞彭、许烺光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如吴金鼎、郑天挺、熊庆来、田汝康、冯友兰、罗庸、罗常培、曾昭抡、费孝通、潘光旦、老舍、徐悲鸿、费正清等在华中大学讲过学。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喜洲这个边陲小镇上,古镇上的大学者、大学生比比皆是,喜洲人的观念开始向中华民族最先进的理念攀爬了,风气也随之一新。

华大到来后,刚刚创办的五台中学师资难题一下子得到了解决。华中大学韦卓民校长,教育学院院长、教育系主任黄溥教授在教学和师资等方面给予了五台中学大力支持帮助,派教育系吴再兴老师到五台中学担任教导主任,安排外籍教师安德森等带领教育学院三四年级学生到五台中学直接用英语进行教学实习,一些华大教师和优秀学生也到五台中学兼课。华大师生担任了五台中学半数以上的课程,华中大学著名教授黄溥、游国恩、包鹭宾等教职工的子女也在五台中学就读,华中大学学生与五台中学学生还组织“火花社”共演抗日歌曲、话剧,当时的五台中学已成为华中大学的附属中学。现代教育的管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上一流的设备,使当时的五台中学在云南省高考中饮誉滇西,名扬省内,英语单科成绩更是独占鳌头。1946年4月17日华中大学迁回到武汉时,把一批实验仪器、设备、药品、图书留给了五台中学。华中大学对促进大理二中的发展功不可没,时至今日,近三万的五台中学(大理二中)学子大都成为云南省各方面的工作骨干,其中的姣姣者沈骏、杜昆、焦善庆、黄继溥、晓雪、赵履珠、杨敖、赵森、李伯温、张昇、王德勋、董光汉、董启汉、杨绍猷、李赞绪、杨定安、杨一光、李玉华、周旭东、谢获宝、赵玉中……更是从五台峰麓开阔通达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据不完全统计,现光是喜洲籍在外获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就有400多人,喜洲被誉为“四百教授一故乡”。

华中大学在喜洲期间,设有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三个学院十几个系组,是当时在云南仅次于西南联大的最高学府。华大坚强不息地承担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任,师生刻苦教学,勤勉工作,积极科研;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同时,又理论联系喜洲地区的实际,竭诚为当地社会服务。文史哲学者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学术方向,对白子国南诏佛教及少数民族语言等课题开展调研,撰写了大批有价值的论著;理工科教授大显身手,有的修旧利变,拼装出发电系统,被誉为“滇西第一套电力设施”,有的研究了滇西酒精、皮革和油脂工业,新建了喜洲第一大酒精厂;有的带领学生拦溪筑坝,建立了当地第一座电站;有的改进了当地靛蓝染料提取工艺和引进制革方法;有的研究洱海生物及浮游生物……撰写的论文公开发表,当时就引起海内外科学界惊赞!中国文学系和历史社会学系师生主办的《西南边疆问题研究报告》,成为国内国际边疆文化资料的权威刊物。华中大学在喜洲办学8年,招收过8届学生(其中云南籍的学生先后有300多人)。在此期间,华大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水平较高的毕业生,工程院的许多院士都出自华大门下。例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作过翻译的董宁川博士、工程学院应崇福院士、中山大学外语系王多恩教授等,有许多同学在各大专院校任教。这是一群不愿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屈服的民族精英,他们艰苦卓绝地在荒芜原野辛勤耕耘承担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任;这是一场对中国西部的文明开发运动,他们对大理乃至全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经历过西迁喜洲的华中大学也一直没有忘记在喜洲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度过的艰苦岁月,喜洲人也没有忘记华大曾经给喜洲带来的深远影响。多年来喜洲与华中师范大学和华大学生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近年来,当年在喜洲就读的华大学生多次回访喜洲,使喜洲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亲缘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2003年华中师大百年华诞,华中师大主动来大理二中寻亲,大理市委、市政府及大理二中积极回应。近年来两校多次互访,情谊不断加深。2008年4月作为历史和友谊见证的“华中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在大理二中落成,华中师范大学的党委书记丁烈云与大理市委书记段玠在喜洲为华中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揭幕。在揭幕仪式上,华中师大代表丁烈云书记感谢滇西人民对华中大学在最艰难时期的慷慨接纳和援助,表示要在教学资源、师资培养等方面与大理二中再度合作,要努力把大理二中办成华师大附中大理分校,使之成为云南省最好的中学。大理市代表大理二中校长王显卫回顾了当年华中大学在五台中学教学实践的情景,高度评价华中大学在大理的历史业绩,深情地表达了希望延续华中师大与大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愿望。2008年12月28日,华中师大副校长李向农、杨宗凯在大理市龙山国际会议中心与大理市政府签署了《华中师范大学、大理市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合作协议》。大理二中被确定为该校在我市的实验基地,华中师大以后将每年派遣不少于50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大理二中支教两年。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把在西南地区自主选拔录取复试的唯一考点设在了云南大理二中,大理二中的李冠鹏等8位同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自主招生复试中入围。华中师范大学在云南招收自主选拔考生尚属首次,招生人员表示今后将逐步扩大在云南的招生名额。现在其它各项合作事宜已逐步展开,华中师范大学与我市教育共建的局面已铺开,它将开启大理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契机。

抚今思昔,我一直为韦卓民校长(蒋介石政府曾多次请他出任教育部长,他都坚决拒绝。他在英、美学术界很有名气,许多办学经费是他“讲出来的”,但自己却穿着有补丁的破西服,维持着这个大学。)和严子珍先生等前辈的远见卓识和为公益事业自我牺牲的精神而感慨惊叹。2009年恰逢华中大学西迁喜洲办学暨五台中学建校70年,谨以此文作记念。

主要参考书:政协大理市第七届委员会编《华中大学在喜洲》。

猜你喜欢

华大华中师范大学华中
“母亲在,家就在!”
国内旅游资源研究简介
Trait Leadership: Theory and ReviewGao Yafei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of 2017
华大智造或将香港IPO两重关口待闯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These Secret of Success
华大:基因暴走
华大:基因暴走
图表对比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