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研究:从特质观到认知观的理论溯源与研究方向

2009-12-17丁明磊刘秉镰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8期

丁明磊 刘秉镰

摘要:文章探索了创业研究从特质观、行为观到认知观演进的趋势和脉络,指出了基于认知观的创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构成创业认知的核心要素,提出了基于认知观的创业研究前景与研究方向,包括:从创业者认知风格出发展开的研究:社会认知理论在创业研究领域的应用;围绕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意向展开的研究。

关键词:创业研究;认知观;认知风格;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意向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西方国家都意识到传统的大型公司已经很难为国家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剩余社会劳动力被一些小型的创业型企业所吸收。这使得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些学者们逐渐将眼光转移到中小企业创业研究,创业被Stevenson等人定义为“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由于不同领域研究者的贡献,目前创业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学分支。有大量的学者专门从事创业相关问题研究。本文回顾了创业研究从特质观到认知观演进的理论溯源,分析了构成创业认知的核心要索。提出了基于认知观的创业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创业研究历史演进:特质观、行为观与认知观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始终是创业研究充满魅力的一个命题,从个体角度考察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创业过程开始于个体的行为(Shane&Venkataraman;,2000)。研究者起初从“特质论”出发。试图寻找某些稳定的个体特征来区分创业者和非创业者,或是分离出成功创业者的共同特质和动机因素。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白1961年-1990年,有关创业者特质的研究影响日趋势微。

研究者从特质角度出发的研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而进一步从行为角度出发的研究也受到一部分学者的质疑,一部分学者认为从实践方面可靠的数据比较难以获得,有的学者如Baumol(1993)认为:“海森伯格原则(即海森伯格的不确定原则,称人类观测事物的精准程度是有限的)适用于企业家行为。如果对某一企业家行为描述得过于细致,那么这种行为就不再富有企业家精神”。对于创业者来说,他们如何做决策和领导力的来源一直是一个黑箱(Knight,1921;Hunt,et al.,1990)。Rotter(1966)提出了“内部控制源”构架,认为创业者会拥有内部控制源而非外部的,该命题得到了后来一些实验研究的验证。大部分创业决策受到创业者对环境的“感知”和“解析”(Bird,1988)。而传统的创业理论对于认知因素例如感知、解析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如奈特(Knight,1921)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讨论了与创业精神有关的“不确定性”、“风险”、“机会”概念;熊彼特(Schumpeter,1950)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将创业者视为一些具有高估自己的成功概率倾向的个体。柯兹纳(Kirzner)于1979年《知觉、机会和利润创业理论研究》书中,提出创业是一个机会发现过程,创业者往往对机会保持高度警觉性,而知识和决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三位学者的经典观点都触及到了认知特征在创业中的重要性。而近代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认知因素也是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以及创业者之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领域的扩展,西方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理论及观点引入创业研究,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了蓬勃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从认知角度对创业领域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一批心理学研究背景的学者崛起,通过构建更加切合的模型,开发出新的研究工具,发展和引入更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拓展到创业者能力、动机、认知与行为研究领域,将传统的创业者特质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Shane,Baron,Krueger等著名创业学者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重视。创业研究领域主流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企业创业》”和“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Practice《创业理论与实践》”分别在2002年、2004年、2007年围绕创业认知研究进行了专门讨论,创业认知被Mitchell、Buseni等人(2002)最初定义为“人们用来对机会、创业及发展等进行评估、判断和决策的知识结构”。在2007年发表的“2007创业认知研究的中心问题”一文中,包括Mitehell,Busenitz,Bird等七位著名学者一同呼吁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促进创业研究领域"Thinking-doing"的链接。

创业是一个过程化的概念,创业者的行动理由和行为方式是亟待研究的命题。洞察创业者的认知也就揭开了创业过程的奥秘(Shane&Venkataraman,2000)。认知观点揭示了创业过程最为关键的方面,它回答了创业与领导研究中最基本的“Why”的问题(张玉利等。2007;Baron,2004)。将为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指导创业策略与实践做出贡献。

二、基于认知观的创业研究主要内容

1创业者认知研究。

(1)创业者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创业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反应了认知的过程(Krueger,2000)。创业领域中对个体层面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决策启发和环境亲历(Busenitz&Barney,1994)。大部分创业决策受到创业者本身认知以及对环境的感知和解析的影响。Schneider和Angelmar(1993)将这些研究归纳为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两个方面。认知结构代表和装载了知识,研究者由于出发点不同,对认知结构形成了多种类似的表示方法和定义,如脚本、图示、知识结构、解释系统等。认知结构被众多研究者认为是区别创业者和非创业者。以及导致创业者行为差异的关键。而认知过程被认为是知识接收和应用的方式(Walsh,1995)。一些学者对创业者认知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启发式”进行了研究。

认知结构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人与外界环境的适应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不平衡到新的平衡,因此认知结构具有时间阶段性。而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随时间发展的概念。在创业研究中,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都与特定的创业阶段有关。Forbes(1999)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创业从时间上分为前创业和后创业两个阶段,前创业是创业意向形成阶段。每个创业阶段根据众多学者对组织知觉模型的研究,划分为三个连续过程:扫描、解析、创业意向或行动。其中扫描和解析过程反应了个体所表现出的信息

加工方式,即认知风格。认知风格的变化和培养过程。背后反映的是个体认知的发展,与认知的内容和结构变化有关(Krueger,2007)。创业者认知发展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认知发展的轨迹离不开学习过程。而已形成的认知发展水平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前提。因此。创业学习及学习风格也是创业研究的热点和重要方向之一。学习风格体现了个体识别新知识、吸收新知识并把新知识运用于创新和创业过程的能力,

(2)创业者创业意向。Krueger等人认为(1994):创业者在进行创业前一定要先具有创业的意向,只有具有相当创业意向的潜在创业者才真正可能从事创业活动。Bird(1988)将创业意向定义为“指引创业者追求某一目标,而投入大量注意力、精力和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并认为个人或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形成意向来影响创业行为,她认为创业意向是指引关键的决策思维,并作为一个观察关系、资源和变化的窗口而存在,由理性分析思维(目标导向行为)和直观整体思维(愿景)决定。创业者对两种思维的使用受到认知结构和认知风格的影响,

Fishbein和Aizen(1975)提出以下关系:信念→态度→意向→行为,即意向能够对行为进行预测,同样,一些特定的态度变量能够对意向进行预测;因此,意向是理解行动的重要渠道(Aizen,1987;1991)及无偏预测变量(Bagozzi,et al,1989)。这一结论得到了众多研究的支持,Kim和Hunter(1993)所做的元分析支持了这一观点,在Krueger等人(2000,2007)针对创业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得到了肯定,并认为对创业意向及其模型的研究将为探究创业前驱因素对创业行动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证上提供途径:创业意向针对计划行为,是创业行为唯一的、最好的预测变量,意向模型要比其他如特质模型或情境模型更能对创业行为进行预测。Fayolle和Gailly(2004)以及Kolvereid(1996)的实证研究也分别验证了意向是导致创业行为关键因索。因此,创业意向研究基本的理论基石和出发点是:个体的信念通过态度变量会对他们的创业意向产生影响。

2社会认知理论与创业研究。在2007年发表的“2007创业认知研究的中心问题”一文中,Mitchell,Busenitz,Bird等七位著名创业学者在研究展望中建议未来的创业研究将围绕社会认知的范畴展开。社会认知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被普遍认为是西方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心理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四位心理学家之一。从1980年-2005年。社会认知理论及其核心概念——自我效能,被应用在上万个研究中,被认为是能够在21世纪继续发扬光大的重要理论之一。

(1)三元交互决定论。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类动因是在一个包含三元交互因果关系的相互依赖的因果结构中发挥作用的。在这种关于自我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观点中,以认知的、情感的和生物的事件存在的个体内在因素、行为和环境事件作为双向相互影响的互动决定要素都在发挥着作用。社会认知论的核心是主体能动观。按照这个观点,人是自我组织的、主动的、自我反省的和自我调节的,而不仅是由外界环境所塑造或由潜在内驱力所推动的反应机体。

三元交互决定论从环境、人的认知及其行为的互动关系中来考虑人的认知发展与行为表现,行为是由互动的环境和认知因素决定的,但在特定时间,不同来源的影响程度不同,而且这种交互影响不会同时发生。三元交互决定论被应用到众多创业研究中。成为重要的研究基础和前提。通过行为、环境与认知的互动关系,为研究者探索什么因素及作用机制影响创业过程提供了更好的视角。

(2)创业自我效能。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理预期或信念——自我效能在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自我效能被定义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这种信念一般是针对新的、无法预测的、困难的情形。自我效能能够对众多目标导向行为进行有效预测。自1980年~2005年,在组织研究中有超过800篇关于自我效能的文献,涵盖了教育、领导、创新、信息搜索、社会化过程、绩效评估等多个方面。

创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指的是创业情境下个体的自我效能。Chen等人(1998)定义创业自我效能为:创业者对自身能够胜任不同创业角色和任务的信念。他们认为。早期的创业“特质论”研究者之所以无法获得区分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关键心理特质,是因为他们对寻求的心理特质未加特定的限制,而创业自我效能是直接与特定的创业任务相关联的,因而会对创业活动更具预测力。由于创业自我效能是与创业动机及创业行为密切相关的。因而可以用来很好的预测创业行为的选择、维持和最终结果。

三、基于认知观的创业研究前景与研究方向

创业是当前的时代主题之一,从认知角度出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点和一条研究创业者的新的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了解创业者思维。解释创业原因、动机与意向,并提供较为精确的测量;认知观的研究能够揭示创业过程动态性和复杂性背后的本质因素,探索微观层次创业行为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从认知观出发,基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心理,深入探讨创业者创业认知模式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对意向、行为的影响,从创业环境、创业认知及其行为的互动关系中来考虑人的认知发展与行为表现,对理解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基于认知观的创业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从创业者认知风格出发展开的研究。创业者认知风格是创业者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外在表现,是联结创业者特质与认知的理想桥梁之一。创业者的认知风格研究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随着学习过程又不断得到发展。创业者的认知风格不仅对其行为方式和决策产生影响,还表现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创业者对信息的偏好上。此外,创业者认知风格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创组织学习以及组织共享心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2社会认知理论在创业研究领域的应用。创业是在不停运作的关系中展开的。Baum和Locke(2004)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我效能、目标和愿景是新企业建立和发展的三个核心动力因素。这三个核心要素与创业者认知密切相关。由于创业者面临的环境和任务领域的特殊性,创业期企业家的领导行为、决策、学习过程都反映了其认知特征。它们之间的动态联系和发展规律尚待进一步研究。而从社会认知理论角度出发,将揭示创业者及其行为过程的重要方面。

3围绕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意向展开的研究。创业期企业家的领导行为、决策、学习过程都反映了其认知特征,而它们之间的动态联系和发展规律尚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意向的引人,作为行为的前导因索。使得研究者能够从源头厘清各种关系及其规律性。将自我效能与创业者认知模式(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结合,对创业意向和行为深入到过程层次的研究尚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