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09-12-11索春芳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23期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国情

摘要:在高职高专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不懈的探索最富感染力,最具创造性,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最佳教学模式。本文围绕历史教学中关于国情教育的信息容量展开思考和探索,力求收到德、智、能、兼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国情;国情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跨越式发展

历史教材是国情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它具有历史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历史的内容是过去的,目标却指向现在和未来。”[1]如何将教材中那些有关国情教育的隐性内涵挖掘出来,并赋予其现实意义,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指导价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所谓国情,就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所面临的一切有利和不利因素。”[2]国情的客观属性决定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及阶段性。就我国国情而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不同的历史时期,国情的状况迥然不同。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审时度势认识国情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准确把握古代、近代及当代国情的不同的质。二是从全球的广角审视,即将中国放之于世界中加以比较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在历史教学中,我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遵循以上原则,制订具体而明确的德育目标,因时利导、因势利导对学生渗透国情教育。

1 认识古代中国先进地位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先人就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创造奇迹,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不朽的努力。例如,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完善;对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对万里长城的世代修复;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展现,无一不在向世人昭示这样一个史实:古代中国之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不愧为一个强大的中华帝国称号。针对古代中国这一国情实质,我围绕“先进”二字,搜集补充史料,挖掘教材内容,整理相关知识体系,有机渗透国情教育。

例如,在政治、经济方面,我归纳如下知识点:四大文明古国的彩陶文化和青铜文化;秦始皇的大一统;文景之冶;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光武中兴;孝文帝改革;开皇之治;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朝大都--国际性的大都市;郑和七下西洋;康乾盛世……以上命题充分说明古代中国的“政通人和”和经济繁荣。再如,在文化方面,我作了如下命题整理:商高与勾股定理;《九章算术》与九章时代;祖冲之与“祖率”;王孝通与一元三次方程解析;秦九韶与高次方程解法……以上成果皆属世界数学史上的首创。《左传》里关于哈雷彗星的纪录;张衡与地动仪、浑天仪;僧一行与子午线长度测算;郭守敬与《授时历》等,在世界天文史上均列“世界第一”。此外,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罗盘针的发明创造更是举世闻名的,以上成果充分显示了古代中国是领先世界的科技大国,足以令后世子孙感到骄傲的国情,大学生通过以上系统知识网络的学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民族的自信意识得到强化。

2 明确近代中国的落后态势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个领土主权完整且有着悠久文化的封建帝国一步步被强权宰割的屈辱史。“弱国无外交”,“国破民亦殃”道出了近代中国国情的实质。针对这一国情特征,我抓住“落后”二字,整理如下知识命题,渗透相关的国情教育:清王朝的衰落与鸦片贸易;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爱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法战争与《中法新约》;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入京与《辛丑条约》;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的失败之外交……,学生们通过学习以上命题,明确了近代中国在世界上的落后态势,忧国忧民的民族忧患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更好的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救国方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五四运动的爱国性质以及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民族呼声等相关史实,当代大学生的爱国豪情得以激发。

3 理解当代中国赶超式战略实质

近代中国有两大主题,一为翻身,二为富强。本世纪中叶,中国人民向世界庄严宣告独立的新中国的诞生,至此,翻身的问题得到解决;世纪之交,中国人民再次向世界昭示:一个富强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可见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告诉未来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赋予历史学科以时代感,即实现其社会功能,在教学中,我注意搜集材料,捕捉信息,一方面引导学生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当代国情教育:“八五”计划的完成与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的提前实现;对外开放总体格局的基本形成;京九铁路的提前通车;香港、澳门的回归;“九五”计划制订与2010远景目标展望;今后十五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剖析;跨世纪战略的实质(之一是引导中国继续走向富强之战略;之二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战略;之三是实现中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赶超式发展之战略);两个世纪之交的中国国情比较;WTO的加入;青藏铁路的通车;神五、神六的飞天;奥运的成功举办;建国60周年的国庆大典……学生们通过以上命题的学习,民族自力自强的意识得到升华,进而能更深刻理解“二十一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一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当代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以及两难特征的实质问题,从而找到一条最适合中国当代国情的发展之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列举了如下一组信息材料,帮助大学生有效分析几个关键性的命题:命题一,如何理解“中国发展之路必定是一条超越之路,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条与西方模式根本不同的中国式之路;”[3]命题二,如何正确理解研究现实国情,不只是弄懂、弄透国情是什么,如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等……还要研究我国的国情是如何来的,它背后那么漫长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即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也有一百年屈辱史,我国的现实国情是这个历史的延续而不是割断,这是其历史定位。此外研究现实国情还要放在当代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下,看到我国的国情是在全球化下的国情,这是其参照定位。当然还有其它角度,但首先如果说没有这种现实以及历史参照的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的国情研究,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研究国情,只能是管仲窥豹或一叶障目,因此推导的结论可想而知……这就要打破现有规则,走一条跨跃式发展之路。“命题三,是如何理解”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需要保持稳定统一,更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从思想上方法上提供一些处理问题的原则,这样既保证了在原则下的统一,又保证了在原则下的灵活,这个原则就是点金术,即所谓的从实际出发。“[4]命题四,如何正确理解中国问题是一个具有两难特征的独特问题,外国现成的答案注定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强调向西方学习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照抄本本,因为这些都是脱离实际的危害中国的教条主义。这样的教条主义虽省心省力省事,但缺的是创新、缺的是探索、缺的是真正意义的发展。因此从实际出发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创造性的过程,需要增强信心,需要脚踏实地,需要科学态度。”[5]同学们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递进式思维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得以全方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动意识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理解和全面把握当代国情跨越式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必由途径这一深刻命题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多元化的国情教育,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综合国力的需要,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史学工作者肩负的民族使命,它为史学工作者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相当广阔的学科探索领域和可供开发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2]俞玲玲,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05期《在世界历史中认识中国国情》

[3][4][5]梁跃民《关于从国情出发研究中国问题》hblym2004.blog.163.com。

作者简介:索春芳(1965,女,吉林省东风县人,史学学士,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史学教育)。

猜你喜欢

跨越式发展国情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
适合我国国情的家用电动汽车推广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