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09-12-10黄玉美

新课程·中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溪流领悟品味

黄玉美

语感的强调,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悟。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践:

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习得语文能力),而读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落实这一教学环节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课文的熟读来加深对课文中的语言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导出学生的“情”,从而进一步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并从中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促进语感能力的发展。小学五年级第十册《丰碑》一课,是一篇语言朴素、感情浓烈的课文。在教学中,除了要体会军需处长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描写,还要抓住将军神态变化描写的关键处,让学生情感随将军的情感变化而发展,在读的时候注意把握住这些情感最触人心弦的地方,以将军的“情”导出学生“情”。学生在读到“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两腮的肌肉抖动着”的地方都不约而同地声调高昂、语速加快;读到“他的眼睛湿润了”这个地方,不由自主地放低声调减慢语速,似乎呜咽声音让心弦如揪般那样沉重,有好几个同学还不停地擦拭着眼泪。在“导”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把大量的空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在导读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注意对“读”的训练,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置身于规范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熏陶、感染,极大地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

二、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在揣摩中品味语感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假设人脑中存在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在儿童接触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潜在能力,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挖掘出来。通过充分地读,在读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读”的有序性、目的性。在语感训练的诸多方法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达到“彼之气机,为我之气机,彼之句调,为我之句调”的境界。学文时,在初步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的基础上,通过表情朗读、反复品味,并使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语感),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对文章开始前三个自然的反复朗读,不难悟出其中的意境。作者在写上山的过程中,描写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细细推敲“精神”一词,本用于写人,本文中却用于写“花”,既有“赏花”之举,又有“喻已之情”。品味“精神”一词的妙用,也就能读出作者的心声。再写“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两句,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恰好相反。“溪声时时变换调子”,写得是溪流,实际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人如同身临其境。抓住文章重点的句、段或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推敲语句,在品味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妙用,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韵律美,不仅能学到优美的语言,还能增长语言鉴赏能力。

总之,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努力探索,使语感教学策略日臻完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

猜你喜欢

溪流领悟品味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多么痛的领悟
担当
品味桂峰
品味四季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