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石油大学东营办学40年的回顾与思考

2009-12-09仝兆岐

关键词:石油大学东营办学

[摘要]中国石油大学在东营40年的办学实践中,石大人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今,学校具有较强的办学整体实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尤其重要的是学校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回顾在东营办学40年的历程,可以得到如下重要的启示:学校培养的人才应有为国家战略发展服务的思想,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四种教育。今后,学校应当紧紧抓住国内外提供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创造中国石油大学更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211工程;石油特色;科学发展;素质教育;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5-0065-(04)

2009年11月,中国石油大学将迎来在东营办学40周年这一难以令人忘怀的历史时刻。40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就像一只涅槃的凤凰,在一片盐碱荒滩上挣扎、更生,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并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学校已经是一所具有较大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体系完备、学科专业较全、理工管文兼具的综合性工科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重点支持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回顾总结学校所经历的曲折发展路程,不仅可以使中国石油大学广大的师生员工为能有今天的面貌和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还可以使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鉴往知来,弘扬精神,继承传统,从而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上寻求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以扎实的工作业绩,迎接中国石油大学更加光明美好的明天。

一、东营办学40年的简要回顾

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在北京建立的北京石油学院。学校从她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并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在困难中成长,在曲折中前进,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创业敬业的办学之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北京石油学院经过1953—1956年的创建时期和1957—1966年的全面建设时期,在“文革”爆发前,已经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设备比较齐全的5年制高等学校。1966年因“文革”的爆发,学校遭到了严重摧残和破坏,不得不中断招收新生。

1969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仅用两周的时间,学校就从北京搬迁到了山东东营[1]97,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在这一时期,由于极“左”思想的干扰破坏以及学校搬迁等原因,学校师资大量流散,仪器设备和图书大量丢损,科技文化交流阻塞,教学实验设备简陋,生活条件极差。学校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但是,具有艰苦创业传统的全校教职员工,虽然身负错误路线所造成的压力,仍然能够顾全大局,努力工作,投入了艰苦的建校劳动。当时,学校在两周之内大部分师生员工就从北京搬迁到了东营,没有足够的教室和宿舍,大家就自己动手投入到建造“干打垒”(土坯房)的艰苦创业劳动之中。大家同心同德,苦干实干,日日夜夜,加班加点,终于建成了一个“干打垒”的华东石油学院。

“干打垒”的华东石油学院的建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最起码的生存创造了条件。刚刚安顿下来的教职员工发扬北京石油学院时期的优良传统:“艰苦创业,在困难条件下开始工作和学习”[1]14,立即为学校的招生、开学、上课作准备。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们就自己动手编写,没有印刷厂,就自己用铁笔和钢板刻写,自己油印教材。面对艰苦的办学环境,大家始终没有忘记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经过积极努力,于1971年开始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新生,在“干打垒”的教室和宿舍里维系了濒临中断的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链条。

学校教职员工在坚持教学的同时,还必须为最起码的生存创造条件,为此,学校创办了农场,师生员工在教学之余,还要参加稻田的平地、插秧、收割等艰苦劳动。中国著名的化工专家、科学院朱亚杰院士,当时就在农场养猪,有人戏称他为“猪教授”。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在“养猪”的岗位上仍不忘学习、不忘研究工作,他利用所学的知识,研究出了新的猪饲料,他的这种精神成为知识界的佳话,更成为中国石油大学人的精神财富!

学校还利用地处胜利油田的有利条件,开始走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师生员工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到油田收集废旧钢管,到油田钻井的井场上扫落地的水泥,自力更生建起了华东石油学院的第一个万吨级的胜华炼油厂。胜华炼油厂经过几代中国石油大学人的艰苦奋斗,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百万吨级石油炼制能力的化工集团公司,成为中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典范,它是中国石油大学人艰苦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获得了新生。学校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从而使学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入了一个全面恢复和发展的新时期。1988年建校35周年前夕,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学校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抓住国家实施“211工程”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大了学科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积极争取跻身“211工程”。1997年,学校被国家计委正式批准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00年学校划转到教育部管理,2005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校从此进入了一个上水平、增效益的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东营办学4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学校具有较强的办学整体实力

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学校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科和专业结构日趋完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校办产业迅速发展,基础设施逐年改善。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部分的校园总面积就达到了300公顷,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378万册(含电子型图书),有专任教师1500人左右,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点,99个硕士点,1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4个本科专业,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规模达到了24000人左右。目前学校的主要学科专业不仅覆盖了石油、石化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主要领域,而且多数专业能够面向社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

(二)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在东营建校以来,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40年的时间里,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的本科教育扎实规范、水平较高。学校注重基础教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坚持外语、计算机和工程训练。毕业生基础扎实,学风严谨,动手能力强,适应现场工作快,综合素质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截止到2009年7月,在东营培养的全日制8.6万名毕业生,大部分战斗在石油石化企业的第一线,他们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实现了“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宏图大志,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迁校东营以来,学校的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近年来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2亿多元,为石油、石化工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校在10多个研究领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有些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能够承担众多学科前沿,对石油、石化工业有一定影响的应用性、基础性研究课题的教学科研型的全国重点大学,成为石油、石化工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石油、石化工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依靠力量。

(四)学校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东营40年的办学实践,使中国石油大学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坚持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坚持不懈地抓育人质量,是中国石油大学办学的根本方针,也是决定学校今后能否迅速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因素;坚定不移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突出石油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是学校不断增强竞争能力,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力弘扬石油工业优良传统,教育学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一大优势和特色。

东营40年的办学实践,使中国石油大学形成了“石大精神”。实践证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在师生员工的思想深处建立起一座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园,使学校生生不息,愈挫愈奋。值得自豪的是,中国石油大学在东营办学40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孕育形成了“石大精神”。这就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胸怀全局、勇于奉献的精神,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善抓机遇、敢于创新的精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东营40年的办学实践,还使中国石油大学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校风及“惟真、惟实”的校训。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学校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东营办学40年的启示

(一)学校培养的人才应有为国家战略发展服务的思想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进入21世纪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局部战争,其实质是各国对石油能源的争夺。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石油工业的发展,把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中国石油大学是石油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服务,必须为中国石油工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中国石油大学培养的人才应有为国家战略发展服务的思想,培养出的学生应当从思想上、学业上、作风上和品德上要有战略眼光。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进行了改革,入学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尤其是中国石油大学的毕业生怎样才能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应对学生进行四种教育

笔者从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感到:中国石油大学的人才培养,无论外部环境和内部培养对象如何变化,培养的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不能变,不仅不能变,而且还应当强化和发展。从这个战略思想出发,笔者认为:中国石油大学的人才培养应坚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和教育:(1)应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做到爱国、诚信、自强、敬业;(2)要从学业上教育学生做到以学习为中心,走全面发展之路;(3)要从作风上教育学生做到艰苦奋斗、深入基层、献身事业;(4)还要从品质上教育学生做到“忠、义、孝”,即忠于祖国、回报社会、孝敬父母。

爱国是报国的前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历史情感,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光辉旗帜。现在国家提出了石油能源战略,国家发展需要石油,石油发展需要人才,中国石油大学的学子应树立为石油战略服务的爱国之心,刻苦学习、全面发展,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诚信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品质,自强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敬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有了“爱国、诚信、自强、敬业”的立身之德,就能够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贡献国家。

“艰苦奋斗、深入基层、献身事业”是40年来学校坚持不懈进行“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教育的延伸和发展。现在,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生就业渠道已经拓展到了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国防、电子等领域,学校服务的范围也扩大了。而且,石油石化行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深入基层、献身事业的作风不能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基层干起、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这是实现远大理想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成才的必由之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条件改善的环境下,艰苦奋斗更多的是指一种勇于探索、敢于拼搏、顽强攻关的思想境界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要想成就事业,实现报国之志,这种作风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在新形势下,只要中国石油大学坚持进行四个方面的教育,学校培养的人才就会成为具有爱国之心的品德、具有真才实学的本领、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优秀人才,就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四、对中国石油大学发展前景的展望

展望未来,笔者对中国石油大学的发展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虽然当年由北京迁校到东营是教职员工无法选择的历史,但是,即便是在东营艰苦的条件下,学校的发展和前途也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坚信,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有中国“四大石油公司”和山东省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有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团结奋斗,只要我们弘扬40年风雨孕育形成的“石大精神”、优良校风和校训,紧紧抓住国内外提供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石油工业的科技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石油工业的发展需求,对石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应该看到,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具备以下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第一,面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适应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对学校提出的一个重大挑战,必须认真加以思考并加以解决。但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重要机遇,是学校探索和形成新的办学模式的重要背景。

第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使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相对扩大,必将导致高校间竞争加剧,发展压力增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石油大学具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211工程”建设已取得了一些突出成就,这就为未来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使学校在高校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第三,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对石油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提出实施“科技兴油”战略,对中国石油大学寄予了殷切希望,希望中国石油大学要围绕勘探、开发、国际化经营、多元经济开发来全面规划人才培养,培养出政治思想素质高、心理素质好、技术业务素质高、外语水平高、懂管理会经营的全面高素质人才。

第四,通过近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学校的“人才断层”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一批学历高、能力强、有朝气的年轻教师挑起了学科建设和学校工作的大梁,实现了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和全方位接班。

最近,学校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即: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学校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总体办学水平居于全国同类高校的前列,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同类学科的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为在新世纪把中国石油大学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深切感到,要实现这一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发扬传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工作才能蒸蒸日上,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

回忆迁校东营40年的办学历程,看到如今学校的巨大变化,深感中国石油大学今天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几代石大人艰苦奋斗的结果,笔者是迁校的见证人。忆往昔,感慨万千,特写诗一首,献给为学校的创业、建设和发展流过血汗、出过力、做出过贡献的所有石大人!愿中国石油大学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忆迁校东营四十周年

挥泪别京城,汗洒黄河口。

苦居干打垒,碱地起高楼。

工农首荟萃,产学双丰收。

实力求生存,华东冠齐鲁。

一代拓荒人,创建新石油。

跻身国家队,走向五大洲。

[参考文献]

[1]余世诚.石油大学校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

[2]仝兆岐,杨辉.迎接入世挑战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10.

[责任编辑:王继洲]

猜你喜欢

石油大学东营办学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山东东营
东北石油大学简介
山东东营黎宁化工有限公司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37卷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