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电影《勃朗宁译本》:自省与回归

2009-12-09秦以平

流行色 2009年11期
关键词:勃朗宁米莉拉丁语

秦以平

极度快速而拥挤的生活有时提供了人们一个虚假的借口,以各种名义逃脱自身困境的逼视:自己生活的处境究竟怎样,失去了什么,为什么会失去,而改变或者不变的可能性又在哪里。在这逐渐的迷失中,倘若想要聚敛心神,给自己一次望向内心的机会,《勃朗宁译本》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部1951的英国电影改编自同名戏剧,剧本改编由原作者Terence Ratcigan亲自操刀,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精神。导演AnthonyAsquith经历了《认真的重要性》、《卖花女》的洗练,指导戏剧电影亦轻车熟路。电影保留了戏剧紧凑、集中的特质:同时在镜头的关照下,各种情绪的描画细致而具有厚度,随着情节的推进不断地爆发,最终为观者打开了一个舒解的出口。

三个危机

安德鲁·哈里斯(Andrew Crocker-Harris)在一所公立男校当了18年的拉丁语老师。他的刻板和古怪让他极不受欢迎。男孩子们争相模仿他说话时酸腐的神态和冗长的措词,在闲聊时对他几尽嘲讽之能事。在得知哈里斯因为心脏病即将离开学校去一个工作更为轻松的进修班教书的时候,他们的反应调侃而冷酷:“呵,他竟然有心吗?”

隔壁化学课经常传出阵阵笑声,反衬得这厢拉丁语课愈发沉闷萧索。化学课教师亨特(Frank Hunter)风度翩翩,妙语连珠,顿受学生欢迎。讽刺的是,课堂上悬殊的实力对比甚至延续到了课堂之外一一哈里斯年轻美丽的妻子米莉(Millie)与亨特有染,亨特时常以拜会之名与米莉眉来眼去。

在面临事业与家庭的双重溃败之时,又一个危机袭来:校长让哈里斯在几天后的临别致词时排在学校年轻的体育明星之前,以防“反高潮”的出现。教龄已是哈里斯唯一的资产,在此也贬值得不名一文;比起校方克扣哈里斯的养老金,这无疑是更深刻的否定和打击。

面对三重挤压,哈里斯本会选择依循惯性、自缚于茧。但契机出现了,这就是哈里斯作为拉丁语学者的身份标志和审美寄托的《阿迦门农》。事实上,影片标题“勃朗宁译本”即指英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勃朗宁为这出杰出的古希腊戏剧所作的诗体翻译。作为影片的题眼,它的前兆、出现以及升华,严丝合缝地应和了哈里斯的消极一触动一最终突破这三重危机的过程。

在所有的学生中间,至少还有一个孩子对他怀有尊敬。这个名叫塔普洛(Taplow)的男孩需要在哈里斯家中补习拉丁语,并在他的推荐才能在跳级上高年级的化学课。整出戏中塔普洛被设定为天真而善意的形象,有着不自知却尖锐的洞察力:“他(哈里斯)不与别人交谈,他不喜欢任何人,甚至他不喜欢任何人喜欢他。”哈里斯把自己缩进了一个坚硬的核,习惯性地拒绝、甚至是惊讶于任何真切的情感流露。于是在塔普洛出于礼貌,对哈里斯干涩的拉丁语警句呵呵笑出声时,后者却认为这是一种嘲笑。这个情节的设置将哈里斯抗拒的心态表露无疑,却也可以视作是硬壳松动的开始。

在塔普洛来到哈里斯家进行补习的时候,他与前来拜访的亨特谈起了自己补习的教材——拉丁语的《阿迦门农》。妻子联合情人弑夫的情节令亨特若有所思。而在补习的过程中,哈里斯不经意间向塔普洛谈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翻译《阿迦门农》的经历,这不仅可以视作为哈里斯在塔普洛面前卸下防备的开始,也挑动了他最初的记忆。

来到教室收拾物品的哈里斯发现了自己的《阿迦门农》译稿。恰巧新来的拉丁语老师吉尔伯特(Gilbert)也在教室中,向他讨教管教课堂的经验。交谈中,吉尔伯特提到了学生给哈里斯所起的“五年级的希姆莱”的绰号。这让哈里斯大为震惊,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名字会与盖世太保相提并论。手中的那份译稿手稿保存着他年轻时的状态,保存着青年人鲜明的情感,与对文学的投入和热诚。但是这份刚被唤起的温暖回忆,却被这个新揭露的绰号冻得冰冷。从某一时刻开始他用苛严与漠然来武装自己,却发现这最终的结果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压抑已久的挫败与失落已呼之欲出。

最终拧开阀门的,是塔普洛赠送的离别礼物——《阿迦门农》的勃朗宁译本。

三种情绪

塔普洛赠书的情节无疑是影片最感人的场景之一。摄影机长时间地对着哈里斯伏案呜咽的背影,仿佛一次平静而温柔的凝视,给予他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宣泄情感。这与影片开头哈里斯在评论学生作业时高傲漠然的神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那个场景中,坐在讲台上的哈利斯高高在上,不仅给学生记过的时候毫不留情,甚至让意在为他捧场的塔普洛难堪。至此,随着哈里斯的反思一步一步触及内心最抗拒的部分,导演也完成了情绪的转换。而至于影片的华彩部分则是这种情绪的自然上扬:哈里斯在欢送会现场坚持自己压轴出场的权利,并最终真情流露、为自己十八年来并没能给予学生真正的“教育”而表达的歉意,博得了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以及“老家伙,说得好”的满堂喝彩。

除了以上两种情绪之外,影片还萦绕着一脉回归的旋律。自然,影片的最后暗示着观众哈里斯将重拾《阿迦门农》的翻译、有希望创作堪比勃朗宁作品的译本、重新激活自己的文学灵感。然而更加有趣线索埋在米莉-事特-哈里斯的三角关系之中。亨特在前文所提到的触动之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径,并不断帮助哈里斯,甚至不惜与米莉决裂。用亨特的话说,和继续和米莉在一起哈里斯将“无法生活”;而哈里斯自己亦承认,自己很久之前就知道,自己所能给予的并不是米莉想要的。而回想哈里斯对年轻教师吉尔伯特所说的,自己在刚开始教书时,故意用做作的腔调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但后来越来越少的人对拉丁语有兴趣,自己的神情语调却保留了下来,成了食古不化的标志。而最终,妻子离开了哈里斯,而哈里斯也离开了学校,这或许象征着逃离异化,寻找全新的机遇的开端。

如果说电影的意义在于探索人的境况,并提出相应解答的话,那么这部影片则成功地实现了它的意义一以现实搭建情景,以冲突促成反思,并通过一系列的合力一包括人物设定、镜头语言一一提供了一个抚慰性的结尾。它微妙地平衡了低伤感与平和隽永,总让人想起西哲所追寻的“认识你自己”的永恒命题,它注定迂回曲折,但总有收获,且不乏温存。

猜你喜欢

勃朗宁米莉拉丁语
拉丁语在东罗马帝国消退缘于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
“霸王龙”米莉
全能家族勃朗宁
以意大利传教士为例浅谈孔子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勃朗宁的爱情
总爱四脚朝天的“米莉”
勃朗宁的爱情
“本”、“体”、“本体”词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