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认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的几个问题

2009-12-04吴怀友

理论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毛泽东

摘 要:正确认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问题,必须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遵循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原则,解除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种种疑虑,消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点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打破理论研究一味围绕概念打转转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以避免主观性、片面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认知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10-0013-02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并明确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以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研究者对此各抒己见,主要观点有“包含”说、“非包含”说、“继承发展”说、“多重关系”说等[1]。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学界提出的各种具体观点,又如何科学认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呢?对此,我们认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提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

首先,要解除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种种疑虑,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并不意味着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贬低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体系。这一论断没有把毛泽东思想包括其内。对此,国内学术界和社会上有人感到疑惑,一时难以理解和认同;国外甚至有人猜测,这是否意味着共产党在搞“非毛化”、“去毛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惑或猜测呢?这种疑惑或猜测有何客观依据吗?我们认为,要解答这样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对文本的解读要持有全面、客观的态度。十七大报告在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内涵的同时,明确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11。不仅如此,报告在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一节中提出的三个“永远铭记”中,首位的就是:“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7此外,报告在论及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12。以上表明,十七大报告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概念的同时,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所作的重大历史贡献,明确揭示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相互独立(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所以,那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意味着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贬低的看法,既没有理论依据,更没有现实依据。

其次,要消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点问题的模糊认识,坚持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原则

恩格斯在阐述马克思创立新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作为理论前提时,对理论建设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5]43。这表明,新的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并体现着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我们注意到,当前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问题讨论的热点之一,就是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问题,争论主要围绕着“始于毛、成于邓”历史命题而展开。究竟如何看待这一历史命题及其争论?我们认为,董仲其研究员提出的一个观点值得重视。他认为,作为社会科学的理论形态,一般都是或基于时代的需要,或针对一个理论主题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有一个截止时间和截止内容。如果一个理论形态所面临的时代主题、理论主题已发生变化,而这个理论形态又不能适应或解决变化了的情况,那么,变化了的情况就是这个理论形态具体内容发展截止的问题。[4]具体而言,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体现的必然是其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的一致、是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形式的一致,也必然止步于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实践形式。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其自身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并体现其思维进程与历史进程的一致;也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实践条件和实践形式,并体现其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所以,我们不能说立足于和平与发展这一新的时代条件和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实践基础上孕育诞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逻辑起点、历史起点是毛泽东关于“走自己的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

再次,要打破理论研究一味围绕概念打转转的方法,坚持从理论产生形成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等客观性基础出发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成果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产生形成的,都是为了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崭新课题。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于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554所以,在讨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问题时,就需要从特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等决定理论内涵的特质方面入手。对此,陈文通教授认为,判断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过分简化,而应当进行深入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在于它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是新中国的建立,也就是说,是从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开始的。但这只是对问题判断的一个方面,从质的区别看,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与新型社会主义两个不同阶段。在毛泽东领导的传统社会主义时代,并没有真正把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当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并没有体现出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本来性质和特征,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同属一种类型。从传统社会主义发展为新型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是“两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和“一个定位”(把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形态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如果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仅从字面含义上去理解、作类比,就会陷入一种误区。因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的确蕴含了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毛泽东事实上也开始了探索“走自己的建设道路”。但是,如果从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等决定理论内涵的客观基础方面考察,就不难看出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面临的历史条件、时代课题以及由此赋予的理论主题不同,从而决定了理论内涵和理论体系的不同。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如果从其他视角看,我们把它叫做“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型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可以成立的。

最后,要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科学认知和准确把握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继承和发展,应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的基本定位,这也是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那么,究竟怎样认知、把握这种继承和发展关系才是科学、合理的呢?要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继承”和“发展”、为什么要继承和发展、“继承”和“发展”什么以及“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等基本问题。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或出现不必要的分歧。可以肯定的是,“继承”不是对前人或已有的理论成果中全部观点的直接沿袭,而是对其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承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 “脉承”,它不仅揭示了理论成果之间的血脉关系、渊源关系,而且构成新的理论的重要内容。“发展”也不是对前人或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全盘否定,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7]585,是在坚持和继承的基础上,依据国情特点、实践基础、时代特征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这就是创新和发展,它不仅揭示了新理论诞生的必要性及其具有的新质,而且揭示了继承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样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坚持和继承,是对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提出了而没有很好坚持、发现了而没有很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坚持、恢复和发展。对此,李捷研究员将这种继承和发展关系表述为“在恢复、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恢复、坚持”这样一种辩证关系。他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与推进、“大跃进”后对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积极成果。这些积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从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开始的,是从恢复中共八大路线开始的,是从系统阐释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开始的。 [8]这种“在恢复、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恢复、坚持”的观点,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这种继承和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吴怀友,沈传亮.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9,(9).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董仲其.也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J].探索,2008,(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陈文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8,(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李捷.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探源[J].教学与研究,2008.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