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快车”危机

2009-12-02佩姬·欧伦史坦

海外文摘 2009年8期
关键词:快车家庭作业儿童

佩姬·欧伦史坦

为孩子们“减负”并不只是中国才有的口号,让我们看看美国幼儿园孩子们的负担有多重吧。

大约一年前,我把镇上大大小小的幼儿园逛了一个遍。每次听完园长激情澎湃的讲解,看完只有孩子亲生母亲才会喜欢的儿童艺术作品展览,我总要问同一个问题:“贵校在家庭作业方面的政策如何呀?”

几乎无一例外,不管是公立幼儿园笑面如花的老师,还是私立幼儿园“以孩子为本”的热心管理人员,都会捣蒜般地点头:是的,我们每天都会给孩子留家庭作业!

唉……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回首曾经的孩提时代,幼儿园是多么好玩的一个地方呀!我们伴随着欢快的儿歌翩翩起舞;陶醉在“老鹰捉小鸡”游戏带来的纯粹的快乐里;躺在柔软的垫子上酣然入睡,只等睡足后重新闹腾。

这样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成千上万的孩子们都在准备一大堆所谓的“早期读写能力标准测试”——每6周参加一次考试,评估学习效果。

根据非营利性机构儿童联盟组织最近发布的一项题为“幼儿园快车危机”的报告,所有形形色色的测试都是浪费时间,它既不能预测也不能提高儿童的受教育水平。事实上,比布置作业更能影响孩子未来成功几率的事情正是玩耍!

通过对纽约和洛杉矶254名幼儿园老师的调查发现,孩子们平均每天花2~3小时学习阅读、写作、数学等等,而自由玩耍的时间不足30分钟。“做游戏对5岁孩子的情感、精神、智力等方面的发育极为重要。”该调查的研究者之一爱德华·米勒说。特别是那种扮演角色的游戏,不但能提高孩子的思考水平、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还能减轻他们的压力——“压力”这个词本来就不应该与“幼儿园”联系在一起!

我是名晚育者,所以有大把时间旁观并思考朋友们疯狂为孩子“充电”的糊涂做法。那些年轻夫妇一方面说3岁半的小孩子还没到学习“使用座便器”的年龄,另一方面却又强迫孩子读认各种识字卡,难道后者更适合孩子吗?!

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愿和学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政策坚持认为,只有分数才能督促孩子不断进步,于是就出现了“老小人”之类的新词——解释了为什么3岁的孩子却玩着为中学生设计的玩具。另一方面,父母们越来越像“小老人”,50岁的人怀着30岁的“拼命”心态。这样下去,孩子们岂不是很快就比我们“老”了?!

无论何种原因,这种过分的启蒙教育实在没有必要。父母或许骄傲于自己的孩子能在4岁阅读书籍,但是考虑到什么东西最适合该年龄段的孩子,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且孩子极易出现“过火”反应。学龄前儿童课程研究小组选取了86个孩子作为研究对象,把他们分为两组:“教育为主组”和“游戏为主组”。15岁之前,这些孩子的智商水平都有显著增长。但是前一组的学业成绩却随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而且表现出情感障碍等问题。

眼下一个流行话题是国家应发展“非物质经济”:即国民的创造力、想象力、应变能力以及好奇心等优秀品质。难道任何事情只有和经济挂钩才能被人们接受吗?难道培养创造力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瑞士心理学家吉恩·皮亚杰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孩子的发展过程能“加速”吗?可目前的经济形势、全球共有的对成功事业认可的价值观没准会让更多父母们错误地认为,为了让孩子在缩水的人才市场中找块立足之地,他们要更加拼命地进行“教育”。

我不知道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能有多深的认识,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相信芬兰的例子——芬兰的孩子在国际性评估中名列前茅,却在7岁时才开始正规的阅读训练。当亲戚朋友的孩子都在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我还能坚定自己的立场吗?

最终,我为女儿选择了一所直到4年级时才布置家庭作业的学校。尽管不少研究表明,中学以前的家庭作业都是“不结果的花”,并不能促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几天前,我还是看到了令人吃惊的一幕:年幼的女儿竟然趴在一本数学练习册上写写画画。“邻居小伙伴们都有作业”,她抱怨说,“我希望我也能做点儿什么。”

[译自美国《纽约时报》]

猜你喜欢

快车家庭作业儿童
小学一年级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体育家庭作业体系的构建研究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潮流快车
潮流快车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美国家庭作业与学生学业成绩之关系研究
踏上时光快车
漫画脑力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