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山极历览,胜地殊留连”

2009-12-02徐锦锦

文学与艺术 2009年9期
关键词:作品写景

徐锦锦

【摘要】江总作品所涉及的题材相当广泛,他留下了大量的写景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不仅描绘了山水、佛寺、庭院的美丽景色,甚至还展现了当时热闹而繁华的都市风光。

【关键词】江总;写景;作品

江总(519-594),字总持,身历梁、陈、隋三朝,虽几经战乱、数度坎坷,但一生仕途显赫,特别是陈后主时期,达到了其个人仕途的顶峰。

南朝末造,文人享乐主义的思想占据了上峰。陈后主在《与江总书悼陆瑜》中说:"每清风朗月,美景良辰,对群山之参差,望巨波之滉漾,或玩新花,时观落叶,即听春鸟,又聆秋雁,未尝不促膝举觞,连情发藻。"可见自然山水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山水触发了文思,成为文人创作的源泉。

经历了梁末侯景之乱的江总,抓住此时难得的安宁及时行乐、纵情山水,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写景之作。其中既有山水的清丽,佛寺的幽静,亦不乏庭院的清新,更有繁华的都市风光。

一、山水之景

江总好游山玩水,他希望通过这些清丽自然的美景让自己能够抛却俗世的苦闷,与万化契合,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超越。

他的山水诗多精工别致,如《春日诗》:"水苔宜溜色,山樱助落晖。浴鸟沉还戏,飘花度不归。"这是一首精致的写景小诗,清新淡雅,恰如一幅山间春色图。澄澈的溪水,使水中的青苔更为显眼,似乎溪水也被染绿,而暮色中的山花也格外的鲜丽动人。游戏的水鸟,乍浮乍沉;漂浮的花瓣,随水流逝……诗人将这些明媚而活泼的景物置于黄昏时分,此时落日的余辉给整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沉静,使整首诗透露着幽静的氛围。

梁末侯景之乱时期,江总辗转流寓于岭南,此期他作有《秋日登广州城南楼诗》:"秋城韵晚笛,危榭引清风。远气疑埋剑,惊禽似避弓。海树一边出,山云四面通。野火初烟细,新月半轮空。塞外离群客,颜鬓早如蓬。徒怀建邺水,复想洛阳宫。不及孤飞雁,独在上林中。"诗歌描写了诗人于秋日登楼远望时的所见所感。"秋城"以下八句是写景,秋意笼罩的古城,随风飘荡的笛声,高耸的台榭,不停窜动着的野火,缓慢升腾的细长的青烟……萧飒的秋风之中,半轮明月高悬天空,惊禽四处乱飞,似是为了躲避猎人的弓箭。夜色渐深,一位"颜鬓如蓬"的客子站在城楼之上,悲伤自怜,思乡之情不可遏止。整幅画面的景色异常的凄清阴冷,令人读后深感悲凉!联系作者此时的处境,他通过如此清幽之景来表现出自己动荡生活中的那种孤独与凄凉的情怀!

二、佛寺之景

南朝佛寺多建在清静优美的山水胜地,写景诗中以佛教内容入诗是江总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说:"晋宋以来,僧徒多擅文辞,旁通世典,士大夫兼习佛理。又因僧寺清幽,尤为其游观倡和之地,因而文人学士,首已在文字上结不解因缘。"

江总善于将山寺庙宇及周围的自然景物作为描写的对象。如《入龙丘岩精舍诗》:"法堂犹集雁,仙竹几成龙。聊承丹桂馥,远视白云峰。风窗穿石窦,月牖拂霜松。暗谷留征鸟,空林彻夜钟。阴崖未辨色,叠树岂知重。溘此哀时命,吁嗟世不容。无由访詹尹,何去复何从。"这首诗作于太清四年前后江总避乱于会稽时期,龙丘山在浙江龙游县东三十五里,距会稽不远。此诗先铺叙精舍的风景,翠竹青青,丹桂飘香,云绕山峰,清风从石穴中穿过,远处的青松笼罩在月光之下,阴暗的山谷之中还有几只鸟儿在盘旋……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此地的深幽。再用空林、夜钟等进行衬托,寺庙的钟声融入了迷蒙的夜色,回响于空林之中,荡漾着无限的宁静,表现了一种深邃的境界,给人以无尽的空灵、幽静之感。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此诗曰:"苍秀,其意固悲。"

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江总的此类作品往往在描写自然之景的时侯会营造出一种明澈而空灵的意境,表现出诗人自身"绝俗"的情趣,再如《静卧栖霞寺房望徐祭酒诗》:"绝俗俗无侣,修心心自斋。连崖夕气合,虚宇宿云霾。卧藤新接户,欹石久成阶。树声非有意,禽戏似忘怀。故人市朝狎,心期林壑乖。唯怜对芳杜,可以为吾侪。"诗作起首以富含佛理的二句总括全篇,写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弃绝尘世而入山避世"修心"的原因。后面即转入写景:山崖之间都为暮霭所笼罩,暮云暗淡、满布天空、涵盖四野。路旁山藤盘卧,蜿蜒直上寺庙之门,隐然有为人充当向导之意。倾斜的山石久为踩踏,已然成阶,有意助人登山而入寺。林涛之声并非有意而发,但却引人入山,一切皆自然成趣。在此种情趣盎然的环境之中,禽鸟也如人一样怡然自乐、忘乎所以。置身于此,诗人不禁感叹只有香草杜若才是自己的同类,顿时生发出一种高洁的志向。

江总表现佛寺之景的诗作,试图透过山水体验去重建内心的安静与平衡,通过山水景物来寄予佛理,所以诗人往往将佛理、景物和自我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忘怀物我的境界,而其笔下的景物也显得更加空灵、清幽。

三、庭院之景

《建康实录》及杨修之诗注云:"南朝鼎族多夹青溪,江令宅尤占胜地。后主尝幸其宅,呼为狎客。今城东段大夫约之宅正临青溪,即其地也。故王荆公诗云:'昔时江令宅,今日段侯家。'此可验也。" 六朝时,青溪两岸是贵族的聚居之地。江总任尚书令时就在青溪旁为自己营建了一座精美的庭院,江令宅就好比世外桃源一般,使得江总常常留连于此,忘却了现实的烦忧。

江总有多首诗即是围绕自家庭院而展开,他在诗中几乎描述了宅第的四时之优美景色,如《山庭春日诗》:"洗沐惟五日,栖迟在一丘。古楂横近涧,危石耸前洲。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野花宁待晦,山虫讵识秋。人生复能几,夜烛非长游。"诗人眼中春天的山庭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木筏横亘于溪涧之中,石头高高耸立,河岸上柳树的绿叶挂满枝条,池塘边红艳的海榴花映照于水面之上。面对如此之美景,谁都希望能长久的置身于此,无奈人生短促,诗人在感慨之余竟产生了秉烛夜游的念头。

再看一首描写夏日山庭的诗《夏日还山庭诗》:"独于幽栖地,山庭暗女萝。涧渍长低筱,池开半卷荷。野花朝暝落,盘根岁月多。停樽无赏慰,狎鸟自经过。"独处于幽静的栖息之地,缠绕的藤蔓,长满细竹的水涧,夏荷盛开的池塘,朝开暮落的野花,盘根错节的古木。这一切皆清新自然,妙趣横生,诗人就在这种幽深和沉静中细细品味着自己的人生。

《岁暮还宅诗》是江总于在官休沐还宅时所作,展现了冬日山庭的景象:"悒然想泉石,驱驾出城台。玩竹春前笋,惊花雪后梅。青山殊可对,黄卷复时开。长绳岂系日,浊酒倾一杯。" 诗作抓住了最能体现季节特征的景物"春前笋"、"雪后梅"来写,早春时节,竹笋已破土而出;残雪之中,梅花傲然绽放,绚烂生辉。观梅赏竹之时,诗人的心情自然是十分的愉悦,诗句间流露出了他对自家宅院的满足与喜爱之情。

四、都城风光

长期生活于建康城中的江总自然少不了描写都城风光的诗作。甲第林立,道路纵横,车马不息,美女如云……他笔下的都市生活是繁华而喧闹的。每日行于此,饮于此,见于此,闻于此的江总,定也会有所感于此。所见所思诉诸于笔,即成为诗作。他用华丽的语言,记录下了这繁华的景象。

《洛阳道》:"德阳穿洛水,伊阙迩河桥。仙舟李膺棹,小马王戎镳。杏堂歌吹合,槐路风尘饶。绿珠含泪舞,孙秀强相邀。小平路四达,长楸听五钟。玉节迎司隶,锦车归濯龙。弦歌声不息,环佩响相从。花障荡舟笑,日映下山逢。"这首都城诗用铺陈手法渲染了都市一派热闹非凡的繁华世相,舟辑往来,莺歌燕舞,锦车玉节,环佩相鸣之声不绝于耳,人们都在尽情享受着这美好的生活。诗篇从各个方面着力表现城市的歌舞升平,热闹喧嚣,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美好的生活图景。

再如《长安道》:"翠盖承轻雾,金覊照落晖。五侯新拜罢,七贵早朝归。轰轰紫陌上,蔼蔼红尘飞。日暮延平客,风花拂舞衣。"此诗可谓是朝中官员一日生活的真实记录。"五侯七贵"们一大清早便坐上了装饰精美的车轿齐去上早朝,朝罢归还,帝都的道路上一片车轮驶过的轰鸣之声,车马过处留下漫天飞尘。每到日暮时分,这些朝臣们又纵情于风花雪月,流连于歌儿舞妓之中,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的奢华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不幸,使诗人企图透过自然美景得以化解、排除心中的不快,获得一种超越。江总《明庆寺诗》中言:"名山极历览,胜地殊留连。"徜徉于山水之间,流连于佛寺和庭院之中,他的写景之作不仅是他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他追求享乐的思想在行动上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唐·姚思廉. 陈书 . 北京:中华书局, 1977.

[2]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 建康实录 .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猜你喜欢

作品写景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写景成语连线
写景作文“三个宝”
条理分明呈现景色美
如何写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