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荣发展的“大出版”时代

2009-12-02肖东发

出版参考 2009年20期
关键词:新华书店出版物书店

肖东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版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并在出版的各个环节中广泛应用,出版物的生产和销售正经历着一场革命,中国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出版市场化正在逐步完善,以信息和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出现,使得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相互交融渗透,包括了声、光、电、磁多种媒体,中国出版产业飞速进入了一个“大出版”的时代。

出版规模日益扩大、出版多元化和多媒体互动的运作是中国“大出版”时代的三大主要特征。“大出版”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性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子系统:出版编辑系统、出版物发行系统,出版印刷系统和出版科研系统等。各个构成部分或环节,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但各个构成部分和各个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相互协调的。囿于篇幅,本文主要阐释出版编辑系统与出版物发行系统。

一、不断扩展的出版编辑系统

出版编辑系统即是出版物生产系统,它位于整个出版系统的核心,其主体是出版单位,目前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和网络六大媒体。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出版社579家,音像制品出版单位363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28家,出版集团24家,期刊社9468家,报纸1938种,网站191.9万个,15万家以上的发行单位,数以千计的文化工作室和其他媒体。

中国的编辑出版系统从最初的图书、报纸和期刊三大体系逐步扩展到音像、电子和网络共六大出版体系,在不断更新换代中彰显了强烈的融合趋势。如报纸、期刊和图书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手机报纸、手机杂志和手机图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现代的编辑出版系统不再为单一的媒介提供信息来源,而是将一种信息提供给多种媒介渠道,最终全方位到达信息终端。一个好的选题,可能不仅仅是图书需要采纳,而报纸和杂志也跟进相关的报道,网络、手机、PDA等多媒体手段同时也将会对同一个选题进行自己的编辑和加工。因此,在“大出版”环境下的“大出版”系统逐渐走向多方位的融合状态。

1图书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出版单位规模增大

中国图书出版数量快速增长,图书出版种类逐年增加,1978年出版的图书种类为1.5万种,到2008年出书27.57万种,其中新出版的图书由1978年的1.19万种,增加到15万种。(资料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资料统计资料汇编(1997—2009)、中国统计年鉴(1980--2008)。

除了图书出版的种数逐年增加之外,图书的总印数由1978年的37.74亿册增加到2007年的62.93亿册,图书总印张数从1978年的135.4亿增加到2007年的486.51亿;图书用纸量达114.42万吨,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出版物总销售从1996年的151.8亿(册张份盒)增长到161.19亿(册张份盒),出版社的数量由1996年的528个增加到2007年的579个,职工数量从1996年的39507人增加到2005年的54605人。

除了国家运营的出版社之外,中国的出版界还有一种民营出版形式,也称作“出版工作室”或者“文化工作室”,这是一种民间从事出版活动的生产经营组织机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大体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1)单纯从事装帧设计的工作室;(2)承接录入、排版、校对等业务的工作室;(3)主要从事图书的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等业务的工作室;(4)参与图书发行乃至整个出版流程运作的工作室。

不管是国家规定的出版社还是民间的出版工作室,他们的蓬勃发展,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前进,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国图书市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报纸市场成熟稳定,面临新的转型

2007年,中国境内共出版报纸1938种,平均期印数20545.37万份、总印数437.99亿份,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4.27%和3.17%,总规模超过500亿元,总从业人员达到60万人左右,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报纸的种数变化看,1996-2007年,中国报纸出版种数略有下降(从1996年的2163种下降到2007年的1938种),但日报的总数却有较大增加,从1996年的657种上升到2005年的859种,这11年中,中国的千人日报拥有量一直呈平稳上升态势,逐渐接近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报业的经营收入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国内报纸种类数量已经基本上保持稳定,省级报纸和地市级报纸构成了报纸产业的主要部分,这两种报纸总数和占到了报纸总种数的90%,报纸的刊期结构不断变化,全国性报纸与地方性报纸的周五周六刊种数不断增加,全国范围的报纸发行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而各城市报纸广告经营额的集中率较高,呈下降趋势,这种报纸广告市场存在地区垄断,但垄断程度正在降低。

由于报纸的成本升高,新媒体冲击等多种因素,报业经营难度连年加大,目前很多依靠低价甚至赔本发行,以及通过发行规模获得广告回报来赢利的报纸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报业面临转型。

3期刊市场稳健增长

从1996年到2007年,除了2005年有少量下滑之外,中国期刊种数总体是逐年增长,趋于稳健。2007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468种,年产值超过170亿元,目前期刊业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较强思想舆论引导力、文化信息传播能力、社会资源聚合能力和文化市场开拓能力的重要文化事业和产业形态。

杂志广告在中国报刊广告中的比例也有所提高。2007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总额为808.71亿,其中报纸广告为728.56亿,杂志广告为80.15亿元,报纸与杂志的广告经营额之比为9.1:1,而在2004年,这一比例是11.3:1,由此可见,报纸、杂志的广告之间的不均衡性正在逐步改善。今后几年,杂志广告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4音像,电子出版有所下滑

与其他媒介行业的快速增长相比,音像电子出版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从2004年起,盗版压缩碟挤占了音像业数百亿的市场份额,而网络音乐下载、MP3、MP4、手机电影、数字电视等新技术、新传媒的发展更是给传统的音像电子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境内的电子出版物和录音制品发展进一步放缓,甚至呈现滑坡趋势。电子出版物种类增长显著,但发行量下降情况也较为明显,2007年,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8652种、13584.04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了20.05%,数量下降了15.29%。其中,发展势头最好的是交互式光盘(CD-I)及其他,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了310.64%,数量增长了

501.38%。而录音制品发展放缓情况更加严重,与上年相比,出版数量下降了20.93%,发行数量下降了8.91%,发行总金额下降了25.73%。

5出版集团发展迅猛

出版集团化是国际出版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经济发达、出版业发达的国家,一批大的出版集团往往支撑起该国的出版市场,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探索,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1988年11月,由全国多数地方文艺出版社联合成立了“地方文艺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1989年6月,华东6省1市(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上海)新华书店,也联合成立了“华东省级新华书店发行集团”。在经过早期探索之后,全国出版集团的大规模组建和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历程,是从1999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组建开始的,这也是中国出版业大规模走向集团化的发端。1999年2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作为全国第一家试点出版集团宣告成立。1999年12月,广东出版集团挂牌。这两家集团均是在1998年12月由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2003年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出版集团化的高潮,以省域为基础的地方出版集团成为生力军与主力军。各种类型的出版集团相继建立,对我国出版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截止2008年底,中国共组建了24家出版集团公司、49家报业集团,11家出版行业上市公司。

6多种新媒体出版形式走向融合

在新兴数字媒体的冲击下,出版业正在不断超越传统的书、报、刊等纸质出版的范畴,进人跨媒体出版领域。《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70.15%。而传统的图书、期刊,报纸与新兴的电子图书,互联网期刊,数字报纸相比,增长率分别为:1.64%比33.33%,12.28%比26.67%,11.03%比300.00%,整体上6.16%比96.00%。

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的收入达7.6亿元,电子图书的收入达2亿元,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的收入达10亿元,博客的收入达9.75亿元,在线音乐的收入达1.5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手机铪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达150亿元,网络游戏的收入达105.7亿元,互联网广告的收入达75.6亿元。

数字出版产业在各类项目上均已形成了一些知名企业,如互联网期刊上已形成了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四大家,电子图书上已形成了方正阿帕比、书生、超星,中文在线四大家,多媒体互动期刊方面已形成了ZCOM、Xplus、POCO、VIKA四大家,数字报纸方面已形成了方正阿帕比、Xplus两大家等。

二、改革和延伸中的发行系统

出版发行系统指的是出版物经过出版编辑系统生产出来后,进入流通领域最后到达读者手中的整个流程。随着出版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物的流通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渠道内部也在进行着深刻变革。

我国全国性的出版物对外发行机构有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及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对内发行机构有国有发行机构、非国有发行机构、出版社自办发行等。新华书店是我国发行机构的主体,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发行机构。非国有发行机构包括集体书店、个体书店、供销社售书点等等。目前我国的发行体制已经形成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通环节的图书发行网。

1发行系统继续莲勃发展

2007年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67254处,与上年相比增加4.73%。其中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10726处,与上年相比减少2.85%;供销社发行网点2103处,与上年相比减少13.46‰出版社自办发行网点562处,与上年柑比增加0.18%;文化、教育、广电、邮政系统发行网点32016处,与上年相比增加7.14%;二级民营批发网点5946处,与上年相比增加15.75%,集个体零售网点114965处,与上年相比增加3.98%。

2007年全国出版物发行业从业人员76.85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6.41%。其中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从业人员14.08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1.4%,供销社售书点从业人员0.33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19.51%,出版社自办售书网点从业人员0.63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5.97%,文化、教育、广电、邮政系统发行从业人员7.26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0.41%;二级民营批发点从业人员9.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46.55%,集个体零售网点从业人员45.11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6.44%。

2主渠道发行改革效果显著

图书发行的主渠道就是指新华书店系统。可以说,新华书店系统所发行的图书占据了我国图书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以新华书店系统为龙头的销售渠道,控制了以教辅为主要的图书市场大部分网络资源和市场份额。从终端销售的情况来比较,中小学教材出版的总量占据了我国出版业80%的市场份额,教材和教辅类书籍的销售利润,为全行业平均利润的520%。

出版物的发行处于出版链条的下端,改革也走在出版的前列。2007年5月30日,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图书发行业零售企业。2007年11月20日,由原深圳发行集团和海天出版社整合组建而成的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正式宣告成立,成为目前内地出版发行业唯一集出版物生产、销售及多元文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企业实体。

3民营发行成长迅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营书店凭借其经营灵活、服务到位的优势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已成为中国图书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003年9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长期被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垄断的总发行权向民营书业敞开了大门,民营书店可以申请图书总批发权与总发行权。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有17家民营和民营控股的出版物总发行单位,全国连锁经营单位9家,民营发行网点数量达到11万个。

一些有特色也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书店,如北京的风入松、国林风、万圣书园,广州的学而优,贵州的西西弗等书店已经树立了鲜明的品牌形象,并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标。

4网络发行优势明显

信息技术使整个精神产品的生产面临巨大的变革,产品的传播也在加快步伐。在我国的出版物发行领域,已经开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出版物发行,而且优势明显,目前我国网上书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由国有新华书店投资建设的网上书店,如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网上书店、上海书城网上书店等。它们主要依托传统的图书大厦的图书储存进行网络售书,没有进行单独的公司运作。严格说来,大多数新华书店的网站还不能胜任电子商务的任务,只能说是新华书店上网或上网的书店。

第二类是由出版社建立的网上书店。出版社在建立网站的同时,试图涉足网络售书业务。如人民时空网络公司、人民教育出版社网上书店等。它们依托原有的业内资源进行网络出版和发行业务的尝试。

第三类是外贸出版公司投资建设的网上书店。这一类网上书店目前有中国现代书店网上书店、中国现代书店朝晖网络等。其特点是立足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对海外进行图书销售,销售量逐渐增加。

第四类是非出版业资本投资建设的网上书店,如北京珠穆朗玛电子商务公司等。珠穆朗玛公司把图书作为该站点的商品之一进行销售,图书销售业务约占30%。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当、卓越亚马逊两家企业凭借早“触网”的优势,目前已经占据了整个网上书店市场大约80%的市场份额。

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实践体现了我国出版系统的资产结构由单一到多元、主体形式由统一到多样、运作模式由计划到市场、经营内容由单一到综合等诸多新特征。出版业正在走向深入改革、聚合裂变和发展壮大的过程。

猜你喜欢

新华书店出版物书店
从宠物看新华书店之变
2017年出版物
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解放碑时尚文化城
最美书店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在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