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句子表达修辞系列之比喻运用

2009-12-01钱之俊

新作文·初中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明喻方鸿渐喻体

钱之俊

●修辞阐述

比喻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修辞。钱钟书先生对比喻推崇备至:“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比喻实际上就是“打比方”(说明文中常用此说法),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是: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来认识它。

构成比喻,内容上要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即喻意;三是两事物间存在类似点(共同处或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比喻有三种基本形式:明喻、暗喻(又称隐喻)和借喻。除此三种基本形式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变化形式还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但只有博喻是我们较熟悉的。

明喻就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仿佛等。典型形式是:甲像乙。隐喻(暗喻)即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借喻即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在其他形式中,博喻是我们要了解的一种较重要的修辞,因为它在文学作品中常有使用。博喻就是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使用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还能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

●句子润色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比喻的几种基本形式的典型例句展示给大家,并略作分析。

①明喻。例如:

他(本体)动也不动,有如(喻词)石像(喻体)。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暗喻。例如:

母亲啊!你(本体)是(喻词)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本体)都成(喻词)了水墨山水(喻体)。(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③借喻。例如:

天上张着灰色的幔(喻体)。 (“灰色的幔”是喻体。本体是“黑云”,但不写出来。)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这里“厚障壁”是喻体。本体是“隔膜”,但不写出来。

④博喻。例如:

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少女”是本体,“红蝴蝶”、“绿鹦鹉”、“蓝孔雀”都是它的喻体,属于一个本体带多个喻体的类型。

要注意的是,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并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亮点赏析

钱钟书《围城》中的妙喻

钱钟书先生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情有独钟。他在《谈艺录》、《管锥编》等学术著作中,一再对“比喻”发表过看法,有很多道人所未道之处。不少论文和著作对此已有所阐述。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钱钟书也特别热衷于运用比喻。在中国现代以来的学者作家中,难以找到在比喻的运用上堪与钱钟书相媲美者。这在他的长篇小说《围城》中表现得尤为充分。据统计,《围城》全书25万字,其中使用比喻的就有600多处。如果把《围城》比作一座“围城”,那它几乎是用比喻之砖砌成的。

《围城》中,写到方鸿渐的失恋,作者几番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方鸿渐失恋后的心理写得意味无穷。如写方鸿渐刚与唐晓芙闹崩时,《围城》写道:

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时,痴钝并无感觉。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地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昨天囫囵吞枣地忍受的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卧室里的沙发书桌,卧室窗外的树木和草地,天天碰见的人,都跟往常一样,丝毫没变,对自己伤心丢脸这种大事全不理会似的。奇怪的是,他同时又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

这段叙述,忽而明喻,忽而暗喻,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表现方鸿渐失恋初始期的心理状态。这些比喻用得极其精彩,尤其说方鸿渐自觉“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可谓极其准确妥帖。初失恋的人,会觉得身外的世界一切如旧又似乎一切都变了。他觉得自己的世界已经天崩地裂,他不知道怎样才能让生活恢复原样。这样一种心理状态,要写得好不容易。钱钟书把这种状态中的方鸿渐比作在阳世游荡的孤鬼,也算别出心裁。

在船上,当赵辛楣说到在苏文纨的婚礼上见到唐晓芙,并说没有提到方鸿渐时,钱钟书写道:

“那最好!不要提起我,不要提起我。”鸿渐嘴里机械地说着,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譬如黑夜里两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鸿渐这时候只暗恨辛楣糊涂。

失恋者,尤其是失恋未久者,其实是非常渴望知道对方的情形的。刚刚离开上海的方鸿渐,当然也非常想知道唐晓芙现在怎样看待自己,是否还想着自己。当赵辛楣说不久前见过唐晓芙时,方鸿渐大为兴奋;而当赵辛楣说并未提起自己时,方鸿渐又大为失望。钱钟书连用两个比喻来说明方鸿渐始而兴奋继而失望的心理。方鸿渐虽然未能得到想等到的信息,但心中那条本在歇息的蛇却被惊动了。钱钟书这样写方鸿渐此刻的心理状态:

鸿渐这时候,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所以讲了一大堆出洋船上的光景。

方鸿渐想把被惊醒的痛苦摆脱掉,所以拼命说闲话。钱钟书说方鸿渐的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这已属奇思妙想;接着又把方鸿渐的说闲话比作抛掷拦阻痛苦的障碍物,就更让人拍案叫绝了。钱钟书借助种种比喻来描绘方鸿渐失恋的心理,真可谓曲尽其妙。

猜你喜欢

明喻方鸿渐喻体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年少莫学方鸿渐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隐喻与明喻新论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