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60年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

2009-12-01徐学庆

中州学刊 2009年5期

徐学庆

摘 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仍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关键词:新中国60年;反封建斗争;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中图分类号:D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5—0026—06

反帝反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大主题。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未圆满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在历经新中国60年反封建斗争之后,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极大地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依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回顾新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历史,直面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问题,对进一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回顾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为消灭封建主义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为之服务的上层建筑进行了长达28年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主义政治统治的终结。然而在消灭制度层面的封建主义之后,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并没有也不可能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而很快消亡,而是仍然广泛渗透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殊的国情和历史起点决定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依然是新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纵观新中国60年反封建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1.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而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党领导人民在反封建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取得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支撑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封建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习俗存在和复活的现实基础。因此,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铲除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反封建的根本途径。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土地改革,它彻底摧毁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主义滋生的土壤,铲除了封建主义的经济支撑。

第二,推翻封建地主及军阀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政治制度,取得了政治学意义上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反封建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封建统治的政治根基土崩瓦解。随后,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取得了反封建斗争的胜利。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规定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奠定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

第三,对旧的文化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造。1949年底制定了新中国国民教育政策,取消旧学校的法西斯训导制度,改造旧的思想教育体系,增设马列主义教育课程,加之又开展了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从而彻底结束了旧社会意识形态在文化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

第四,在社会生活领域废除了各种封建旧制度、旧习俗,扫除了各种封建丑恶现象,破除了封建迷信,树立起了社会主义新风尚。新中国取得了社会学意义上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这一时期,我国对封建主义的打击是有力的,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正如列宁所言:“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尸体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①丧失了现实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以残余形态潜伏下来,一旦时机成熟便伺机发作,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加之,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太短,生产关系变化过快,使得许多旧社会的痕迹难以消灭。

2.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这20年里,新中国反封建斗争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重大失误。

第一,把社会形态意义上封建制度的灭亡等同于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从而使封建主义得以以残余形态潜伏下来。1957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现在的任务跟过去不同了。过去主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那个任务已经完结了。”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基本上停止了对封建主义及其残余的清理与批判,封建主义便以残余形态长期潜伏下来,一遇时机,便死灰复燃,以至酿成“文化大革命”中封建主义全面复活的历史悲剧。

第二,在政治生活层面上,与封建主义相联系的一言堂、终身制、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逐渐盛行,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日益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封建主义残余沉渣泛起,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达到顶峰。

第三,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经济仍然是封闭性的自然经济,不可能给予封建主义思想观念以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1956年后形成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根本上阻止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反而为小农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相结合,适应它的政治运作机制只能是集权制和长官命令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恰恰是小农意识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

第四,在思想文化领域,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忽视了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批判和清理。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我们党越来越错误地强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时刻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忽视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对现实社会的消极影响,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忽视了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深入批判和清理。

3.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反封建斗争

第一,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前进。“文化大革命”使我国遭受了一场封建主义的大灾难。因此,拨乱反正,首要的任务就是使我国政治生活步入民主法制轨道。一是反对个人崇拜,反对个人集权,坚持并加强集体领导。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不许搞“一言堂”、“家长制”。二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对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作出了规定,1982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三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通过改革不断克服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作风和领导职务终身制等与封建主义相联系的弊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不断走向民主化。

第二,发展市场经济,逐步铲除封建思想残余赖以存在的土壤。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要肃清封建残余影响,必须消灭小农经济,发展市场经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铲除了封建思想残余生存的土壤,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主义的社会根基。同时,市场经济还给封建思想残余以沉重的挤压,市场经济观念逐步取代了封建的思想观念。

第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步清除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抵御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一直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必须坚决而又正确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思想、封建主义残余腐朽思想的斗争”。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我们党都强调指出,要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显著成就。

二、对进一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现实思考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复杂的原因,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直面封建主义残余存在的现实,分析其原因,找出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有效措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扫清障碍。

1.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

第一,“官本位”思想和等级观念还严重存在。封建等级观念的核心是“官贵民贱”。封建等级制度给我们造成的最大祸害之一,是彻头彻尾地颠倒了主人和公仆的位置,使国家、社会往往以官为轴心,离轴心越远,等级越低,价值越小,社会地位越低。官本位是等级制的核心。江泽民指出:“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官本位意识,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一些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也自觉不自觉地做了这种‘官本位意识的俘虏,于是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现象出来了,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荣誉和职位的现象出来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不思进取、一切为了保官的现象出来了,以权谋私的现象出来了。”③更有甚者,有的人急于当官,不惜谋官害命。整个社会崇官、敬官、捧官、追官、怕官,以官为贵、以官为荣的现象比较严重。

第二,官僚主义盛行。主要表现为: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仍然存在。

第三,特权思想严重。特权思想是典型的剥削阶级思想。一些领导干部受特权思想影响,把自己看成是具有特殊地位的人,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行使特权的资本,自视特殊,自恃权高,对群众颐指气使,动辄摆谱。他们置法律于不顾,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拒绝组织和群众监督。他们往往以种种借口追求特殊待遇,对子女、亲属的胡作非为纵容包庇等。

第四,封建“人治”意识依然存在。以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但受历史上“人治”传统的影响,要落实这一方略还是困难重重。一些领导干部“人治”意识浓厚,往往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重关系轻原则,重长官意志轻法律制度。“人治”残余影响在我国领导制度、干部制度和党内生活中都有反映。在干部任用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任人唯亲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第五,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封建迷信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明令禁止和大力取缔,封建迷信活动曾一蹶不振。但近年来,封建迷信活动不仅死灰复燃,迅速蔓延,而且花样不断翻新。除传统的建庙、烧香、修“生墓”、请大仙、看黄历、看风水外,有的还借助科技手段,打着科学的幌子宣扬封建迷信,如以“周易”搞“预测”、搞“电脑算命”等。面对日益猖獗的封建迷信活动,一些党员干部不仅不反对,反而积极投身其中,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2.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看,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和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广泛而长期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一,我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我国封建社会发展最充分、最典型,时间也最长。封建社会历史长,发展充分,使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者高度统一,构成了一个超稳定系统。就社会经济结构而言,以小生产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与严密完备的宗法制、等级制和儒家伦理纲常学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再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例,它经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具有特殊的精致性、渗透性和权威性,并与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经纬交织,牢固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第二,中国没有经历资产阶级对封建主义长期而彻底的斗争历史,也没有经历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以外部输入的形式冲击着我国的封建制,并使封建主义经济发生了局部变化,但从整体上说,它的结构形式和基本内容仍保存下来。这就使得民族资本主义不能自由发展,维新改革不能推行。维新变法的失败,说明我国封建主义是何等的根深蒂固!另外,中国不像欧洲那样,经过几百年的斗争,比较彻底地消除了封建主义势力和影响,中国没有经历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具有伟大历史意义,但并没有触动封建经济结构,也没有动摇封建主义意识形态。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完成思想政治领域的反封建任务。这是因为:首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帝国主义的侵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时而前者压倒后者,时而后者跃居首位。但总起来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封建主义是作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起作用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大敌人中,往往需要把更多的火力集中于帝国主义,这就在客观上使封建主义势力有了喘息之机。其次,消灭封建主义是一个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在内的整体过程,但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其他形式的斗争往往退居次要地位,甚至不得不被暂时忽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只是夺取了政权,实行了土地革命,却放过了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封建主义,这就为封建主义的存在与发展留下了充分的余地。特别是,由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影响的久远性,消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影响远比消灭封建主义社会形态更为长期、更为艰巨。

从主观方面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把社会形态意义上反封建任务的完成等同于思想政治领域反封建任务的完成,因而对消除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推翻封建地主反动统治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人们把在社会形态意义上完成反封建任务等同于在思想政治领域完成反封建任务,因而对在思想政治领域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普遍认为封建主义已经成了“死老虎”,其遗毒已不足为患。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由于党的领导人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错误地强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时刻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而且,历次政治运动、思想教育运动几乎都把批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作为主要任务,极少提及在思想政治领域继续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问题,其结果是导致革命对象的错位,人们目光全部盯在“党内党外的资产阶级”身上,而某些封建主义的制度和观念,却被一些人看成社会主义的东西而得以扩散和发展。

3.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必须科学界定封建主义影响的“残余”性质。诚然,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仍存在于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与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相比,封建主义只是正在消亡着的“残余”。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封建主义在制度层面和思想意识层面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根基。因此,邓小平在论及封建主义影响问题时,总是要在“影响”前面加上“残余”这个定语,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存在的封建主义的准确定位,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态度。虽然封建主义影响只是“残余”性质的,但是由于这个“残余”根深蒂固,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危害极大,因此,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决予以“继续肃清”。

第二,必须划清三个界限。一要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形成并存斗争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有的历史现象。要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由于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具有顽固性、渗透性和隐蔽性,以残余影响的形式而不是以完整的、典型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因而必须细心地进行分析,谨慎地加以鉴别,准确地划清界限。“决不允许借反封建主义之名来反社会主义,也决不允许用‘四人帮所宣扬的那套假社会主义来搞封建主义。”④二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毛泽东号召我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好好加以科学的总结,承继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亦即传统文化,有着复杂的结构,既有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也有农民阶级的文化,许多基本思想都具有二重性。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细致地进行分析和鉴别。既要反对否定一切、抛弃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颂古非今、全盘继承的复古主义,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三要划清封建主义遗毒同我们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的某些不科学的办法、不健全的制度的界限。工作中的某些缺点、失误可能同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有关,这种影响可能是我们工作中发生的某些缺点、失误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更不等于就是封建主义遗毒本身,不能不加分析地把什么都说成是封建主义而加以反对。

第三,必须把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同批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结合起来。中国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殖民地奴化思想互相渗透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中国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隐蔽性更强,肃清的难度更大。虽然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但是“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⑤。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在思想政治方面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⑥,“必须把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工作,同对于资产阶级损人利己、惟利是图思想和其他腐化思想的批判结合起来”⑦。在批判这些腐朽思想时,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划清资产阶级思想、封建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界限。“是封建主义残余比较严重,还是资产阶级影响比较严重,在不同的地区和部门,在不同问题上,在不同年龄、经历和教养的人身上,情况可以很不同,千万不可一概而论”⑧。二是不能借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而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或者全盘否定资本主义的东西。既不能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反对和批判,也不能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的东西加以颂扬和提倡,更不能以封建主义反对所谓“资本主义”,或者以资本主义反对所谓“封建主义”,而只能用真正的社会主义去反对真正的封建主义和真正的资本主义。

(2)坚持干部群众自我教育的方针

邓小平指出:“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对广大干部和群众来说,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是为了从封建主义遗毒中摆脱出来,解放思想,提高觉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为人民作贡献,为社会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⑨为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必须明确,不要搞什么反封建主义的政治运动和宣传运动,不要对什么人搞过去那种政治批判,更不能把斗争矛头对着干部和群众。”⑩封建主义残余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意识的东西,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已形成为一种人们世代沿袭的风俗习惯和心理定式。对这种以风俗习惯和心理定式表现出来的东西,要想通过大规模的运动来改变它显然是很难奏效的。解决人们思想领域的问题,用大轰大嗡、大批大斗、简单粗暴、强力压服的办法,从来是不成功的,只会伤害干部群众的感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妨碍民主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只有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方法,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相互教育,自我教育,启发内心觉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收到实效。

(3)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重点是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11)他反复使用“民主化”这个概念,来表述制度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邓小平认为,实行民主的重点是加强制度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制度上让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无立锥之地。当谈到如何防止“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重复出现时,邓小平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12)因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因此,只有把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生活的各项制度纳入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并使国家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才能有效地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在各个方面的影响。

(4)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关键是充分发展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小农经济是封建主义思想存在的经济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封建主义思想存在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起到了摧毁小农经济的作用,迫使封闭的小农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使封建主义残余没有立锥之地。市场经济否定了封建主义基于血缘、门第等的差别而产生的社会等级与特权,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平等和等价有偿原则,在法律上转化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只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才能彻底铲除封建主义存在的根基,才能根除封建意识滋生的土壤和温床,才能破除与小生产相联系的种种封闭、保守、自私的封建意识,才能确立比封建意识先进得多的积极向上、健康文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达,又为清除封建残余影响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天敌”,是我们从经济上铲除封建主义残余的有力武器,只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封建主义残余赖以存在的社会根基。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0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63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④⑤⑦⑧⑨⑩(11)(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5、336、338、336、335—336、336、336、348页。⑥《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7页。

责任编辑:思 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