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60年党建模式的转换及其影响

2009-12-01南俊英

中州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转换

南俊英

摘 要:建国60年来,党的建设经历了从革命传统型模式向改革创新型模式的转换。两种模式是在不同的世情、国情、党情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特征。党建模式的成功转换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提升党的形象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党建模式;建国60年;转换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5—0022—04

党的建设模式是指党为了实现其政治任务,围绕自身建设所形成的一种运行格式,或者说所采用的相对固定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党建模式是受特定的世情、国情、党情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对党的建设的质和量产生决定性影响。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线,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走过了两个30年历程,形成了两种党建模式,即革命传统型和改革创新型。党建模式的成功转换,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党的形象,从而为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一、从建国到1978年的党建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实际相结合,探索党的建设中国化的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模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党的建设基本上沿袭了这种模式,同时也根据党的地位的变化增加了新的内容。这种模式因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传统性色彩,作者将其称之为革命传统型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且非常重视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成果。党的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24年经验做出的历史决策。建国以后,我们延续了这一决策,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延续这一决策,表明了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新时代的决心和信心。

2.以政治运动为党的建设的主要载体。从建国到实施改革开放的30年内,为解决党内及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搞了多次运动。例如,1951年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简称“三反”运动),1957年发动的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涉及党内外的反右派运动,1958年反右倾运动,20世纪60年代的反修防修教育运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等等。依靠运动建党,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现实的惯性。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于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党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武装斗争上,无睱顾及党的制度建设。同时,时间也不允许我们按部就班地靠制度进行党的建设,只能采用“运动”这种集中时间、人力打歼灭战的方式解决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就是说,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运动”是一种简洁、实用、直接、成本低、效率高的党建方式。革命成功后,在尚未摸索出新的建党方式之前,在民主制度建设不健全、不完善的条件下,我们习惯性地采用了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传统模式。

3.以阶级斗争为党的建设的主要平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党的建设之所以主要围绕着阶级斗争展开,是由党所处的环境以及思想认识两个原因决定的。从党所处的国际环境看,一方面,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武装颠覆与反武装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一直是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态势。另一方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式、方法上产生了分歧,出现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的斗争。从国内环境看,盘踞台湾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反攻大陆的叫嚣和行动一直没有停息,大陆也确有与其相呼应的敌对分子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坏分子存在。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党在认识上出现了“左”的失误,犯了夸大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不合时宜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党的建设必须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这就决定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党的建设必然围绕“阶级斗争”这一中心任务进行,阶级斗争必然成为党的建设的主要平台。例如,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所通过的党章中关于党的性质作了如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工人、贫农、下中农、革命军人及其他革命分子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方式作了如下表述: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还将长期存在,这些矛盾只能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积极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在阶级斗争中的表现成了衡量党员先进与否的主要标准。

4.以思想建设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注重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贯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首先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无产阶级人数相对较少和农民占绝大多数的阶级结构。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同农民和其他的小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同盟,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加入党组织就不可避免。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具体地说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成为党内最本质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然成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为执政党,执政党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吸收了大批知识分子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分子加入党组织,解决新党员思想上入党成为党的建设的首要课题。最后,思想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一直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思想建设直接关系到这些斗争和工作的成败。作用决定于地位,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就成为必然。

5.以反腐倡廉建设为党的建设的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全新的任务和课题,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随着党员队伍不断扩大、革命和建设的不断胜利以及党的地位的变化,党内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出现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贪污腐败等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及时地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地位的改变、党情的变化必然使反腐倡廉建设成为建国以后党的建设的重点。

二、1979年至2009年的党建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党的建设模式也完成了从革命传统型向改革创新型的转换。改革创新型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1.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际、改革开放的新实践相结合,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分别将这三个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和重要指导方针。

2.以制度建设为党的建设的主要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指出,用搞运动的方法而不是用说服教育、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解决思想问题,是违背思想教育规律的。要接受过去的教训,不能搞运动。制度是决定性因素,特别是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必须依靠制度建党。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新党章的统领下坚持搞好三大制度建设。一是民主集中制建设。二是党的各项具体制度建设,如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学习制度,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制度等。三是党的保障制度,如党内监督制度、反腐倡廉制度、党内通报制度、干部民主评议制度等。党的建设已逐步呈现出制度化、法制化特点。

3.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建设的主要平台。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工作中心的转移,党制定了保证这一中心任务得以完成的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以及以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路线。党章明确规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坚持党的建设必须要坚决实现的基本要求。要围绕经济建设工作加强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制度建设,发挥全体党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4.以改革创新为党的建设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改革创新。一是党的价值取向创新。树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二是党的性质的创新。从一个先锋队发展到两个先锋队,即从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三是党的建设领域创新。从思想、组织、作风三个领域发展到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五个领域。四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创新。从认识到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到党内民主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五是基层组织基本任务创新。从吸收、教育和管理党员发展为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六是党建目标创新。确定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目标。七是组织发展和管理上的创新。在重点做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同时,还把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组织设置上增加了城乡一体、农企一体、跨区联建形式,在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流动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扩大了组织覆盖面,创新了组织设置形式等。

5.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党的建设的主线。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只有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才能解决好长期执政、执好政的问题。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十六大正式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并把党的执政能力具体分解为科学判断形势、驾驶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这五种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确定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地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定为党的建设的重点。围绕这一主线,在全党范围内先后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活动、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三、党建模式成功转换的影响

1.促进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坚持在以下11个方面下工夫: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夯实了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坚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体党员,巩固了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坚持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升了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持吸收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新社会阶层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先进分子入党,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改进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了党的执政理念;坚持依法治国,完善了党的执政方略;坚持发展统一战线,稳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了党的执政体制;坚持文化建设上的对外开放,借鉴古今中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丰富了党的执政资源;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一齐抓,改善了党的执政环境。十一个坚持使中国共产党驾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社会和谐稳定,国际影响不断提升,都是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的证明。

2.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产生了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新事物。这些创新都是首先由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然后由上级党组织和领导加以总结推广的。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由于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制度建设的加强,使党员的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党组织对党员的人性化管理和关爱,增强了党组织的内聚力,调动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进而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各种风险和突发事件时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都与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3.提升了党的形象。一是展示了成熟的执政大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是个有着近7600万党员,成功执政60年的大党、老党。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成功地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制定和贯彻了与三大规律相适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一个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形象。二是展示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勇于突破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从“两位一体”发展到“三位一体”又到“四位一体”。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彻底推翻了国际社会关于中共僵化保守的偏见,树立了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新形象。三是展示了文明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国内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以成熟自信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重视和加强同国际社会、世界各政党之间的互动关系,善于倾听世界不同声音,妥善处理同世界各国、各政党的复杂关系,坚持以自身的和平发展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在党的自身建设上,中国共产党敢于和善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和世界其他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封闭的、“左”的旧形象被文明开放的新形象所代替。

责任编辑:思 齐

猜你喜欢

转换
变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浅议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