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山下倩影

2009-12-01杨国栋

福建文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孝文帝汉化汉人

杨国栋

走进漠北,融入阴山,那首《敕勒歌》里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随口冒出。冷月挂在天边,硝烟与烽火消逝无痕。阿尔泰语系滋润的古鲜卑民族再也无法见到。翻卷的黑云,暴烈的铁蹄,弯弓挽月的弦响,苏轼笔下“射天狼”的图景,却顽强地在耳眼间闪现。我无意寻觅这些属于男性雄阳之气的刚强和血腥,我在青草与大漠间寻探古鲜卑民族消逝的缘由。于是,一个婷婷玉立,贤淑艳美的女子跃出历史的书卷,向我走来。

源于大兴安岭的鲜卑族在历史上存在很长时间。北魏太武帝年间,鲜卑人有了征战边境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盛,北燕被诛灭,柔然被征服,羌人被虏掠,汉人被击溃,随之北魏将北方全部统一。

一个名叫冯淑仪的小女子,其祖父冯宏是北燕最后一位皇帝,北燕被北魏所灭,其父冯朗作为降将被太武帝收用,不久,柔然来犯,太武帝命冯郎出征。这一战冯军大败。因大臣乙浑挑唆,冯家被诛杀得所剩无几。冯淑仪虽保存一条性命,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入宫做奴婢。所幸,冯淑仪貌若天仙,聪慧过人,她很快成了少年皇子拓跋浚的伴读。公元452年,年仅13岁的拓跋浚被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文成帝,冯淑仪被选为贵人。又由于她的聪慧和能干,虽未生子却被立为皇后,她不懂军事,却为皇上出计,采用比武的方式,选拔军事战将;她不懂宫廷权术,却颖悟到宫廷斗争的谋略技巧。这样,曾经诛灭她冯家满门豪贵的政敌乙浑一族,反倒在宫廷恶斗中被冯皇后统统打杀。

文成帝驾崩,冯淑仪又显现出她的非凡胆识。鲜卑人皇帝死去有火祭一俗,皇帝身边的女人可投火自尽,谓之陪葬。太子拓跋弘的生母李氏,就按北魏宫廷游戏规则被杀。没生儿子的冯后反倒保全了性命。然而她同文成帝的感情太深了。文成帝死,她无法掩饰悲痛的心情,她那鲜卑人固有的愚忠与刚烈此时获得最纯真的表现,她悲伤痛苦到了无法再生存的境地,她要追随先帝而去,成为阴山下阴间的诚挚爱侣。她毅然跳进熊熊烈火之中。还好,站在她身旁的侍官李奕眼疾手快,将这位年轻貌美的皇后救出。

为情而死的女人,在民间屡屡听闻。宫廷之内,像冯淑仪这种贵为皇后的女人为情而殉,古代历史上难找第二个。这可视为冯氏“另类”的个性所在,也让世人看到她不同于其他皇后的刚烈豪侠之气。有道是性格决定命运。如此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女人,一旦大权在握,成就一番伟大的图景,就已了然于胸且泼墨于纸。

拥立皇帝。这事由她一手操纵。太子拓跋弘成了文献帝,她自己由冯皇后升为冯皇太后。由于皇帝年幼,她自己决定临朝称制理政。这一着,完全在宫廷中确定了她的皇权霸主地位。

诛杀政敌。这个女人不比男人柔弱。父辈鲜卑民族在疆场上于烽火中诛杀敌手培育出的“狠”之基因,完全在这个年轻女人身上获得正宗遗传。这样,那些想篡夺皇权的宰相与大臣,统统沦为她的刀下鬼。

重用汉人。我们看到了这个女人纤细中的伟魄,看到她身居小楼却有着广阔的视野和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大家风范。虽为女人,却有着比男性权王者更大的胸襟与气度。于是,在她“唯才是用”理念下冒出来的汉臣,一个个不仅官居高位,且大有用场大有作为。

学习汉文。现代人所言表的“双语”,其实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帝国,就早已渐成风气。始作俑者,当然不是这个“不可一世”的冯太后。但她极力推导,却也功不可没。她威仪天下,仿用汉制,按照汉人祭祀孔子的一整套做法祭孔并发展教育,仿照汉人的其他宫廷礼仪进行祭天祭祖。

胡汉通婚。这是一种生命与血缘组合在一块永远打不乱拆不开的液体融合,有什么文化政策和礼仪典章祭祀比得上生命延续来得强劲与绵久?何况,鲜卑人所通婚的对象大多数是层次很高的汉人士族。学识和修养,加上富贵,可以使一个人浸润得更加丰满圆熟。

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艺术集大成的那个有名的云岗石窟,当时还是冯皇后的她,就向皇上力荐昙$去主持建造。如今当了皇太后,手握大权,她更加积极支持昙$收集当时世界上一流文化艺术珍品入窟。

还有汉人的丝绸和花格布衫,奇妙的宫廷艺术和宏大的建筑,以及美味佳肴……都在这个女后的喜好之中。

她的疯狂,最突出地表现在对欲望的达成上。权力让她激情满怀,激情和智谋成就她一番伟业:诸如官员俸禄,诸如官制改革,诸如科举,诸如汉臣的使用等等,均使她获得事业成功的快慰。但是她不满足。她年轻貌美的躯体里涌动着爱与欲的生命激情。她没有“全盘汉化”,她将孔老二关于“男女授受不亲”的教导抛弃,也不吸纳汉人先帝亡故而寡居的做法。鲜卑人固有的野性在她身上闪现情感的光芒,她橡少女一样依旧恋爱,依旧在情欲的释放中寻找汉臣智慧者和骁勇善战的将才。

鲜卑人汉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大臣们不能够理解这个看似瘦弱的女后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祖制,将汉文化植入他们的典章礼仪。伴随着汉化步伐的加快,宫廷内反汉化的风声也越来越紧。由冯太后一手扶立的皇帝与诸位大臣抓住李奕家族所谓“隐罪”事件,不仅将李氏家族全部打压,并且排挤一批批被冯太后重用的汉臣,冯太后理朝时颁布的新政一时受阻。原本归隐的冯太后,为了北魏王朝与天下计,不得不从幕后走向前台,她不能容忍她曾经寄予厚望的年轻皇帝这么任性胡来。这个把天下利益和政治路线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女后,又一次显露出她那略带边境民族野性的智慧权谋,她坚决罢黜皇帝拓拔弘,果断地将太子拓跋宏拥立为帝。老皇帝毕竟是她一手带大并拥立为帝的,出于无奈把皇帝废了,她却不想对他过于残酷。二十几岁的太上皇拓跋弘身上也流淌着鲜卑人的“胡气”与野性,他本该在幕后歇息,却依旧在皇室颁布政令,指挥臣僚,俨然还是皇帝。清醒的冯太后这回真正被惹怒了。她又一次果断地设计诱逼太上皇向她朝瑾,问安,叫伏兵一拥而上把太上皇绑了投入牢狱,不久又毫不手软地将太上皇斩杀。

不少史书和传说,都将冯太后灭皇一节看成是泯灭人性。我却不以为然。魏书记载:有一次厨房一个太监送羹给太后吃,碗内有一只壁虎,太后未看见,皇上发现,训斥太监,说要把太监推出斩杀。冯太后说算了,保了太监一命。可见冯太后并非不通人性的恶后。她只是容不得政治上的分歧者。大凡做大事的政治人物,在国家与民族面临抉择的历史关头,失却部分人性,运用政治手腕打压不同政见不同路线者,也是一种政治需要。如果不是她果断坚硬地废帝,将孝文帝拥立起来,鲜卑人的汉化过程可能从此中断,即便不中断也会延缓多少年?北魏的胡汉民族大融合难以想象的那么顺畅那么快捷。现今史家,都不同程度地肯定推崇冯太后和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政策。如果不废帝,还是太子的孝文帝能否将来登上皇位就难说,孝文帝不登帝位,推行冯太后制定的汉化政策就难以理解。冯太后虽为女人,却看到了当时孝文帝的幼弱和太上皇的强悍,冯太后本身比太上皇年长许多,如若不果敢绝决地废帝杀帝,万一她先太上皇而去,年幼的孝文帝(又是太上皇的儿子)能坐稳皇座吗?这时,所谓的人性在她这儿显得稀薄。

女人的风采似乎与权力关联。

二度临朝称制理政的冯皇太后不仅迎来了推行政令的喜悦,而且在眉眼传情间有了更多的情韵。不少健美汉臣在获得她情爱的同时,心甘情愿地为皇室与太后献出智慧,最儒雅的是王$。他精通天文与卜策之术,很快被冯太后提拔为给事中,散骑常侍,最后升迁至吏部尚书。他伴冯太后走过了十几年生命历程,也是北魏历史上推行汉制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还有那个大名鼎鼎的汉臣李冲,一直受到冯太后重用,也为北魏的汉化贡献诸多才智。

鲜卑人走到这时,排斥汉臣,拒绝汉化的声音几近于无。但如何把民族与国家治理得更加强盛?却不能不成为冯太后和孝文帝及其臣僚们思考的时代主题。

这时的冯太后,政治上已成熟到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宫廷权力斗争上。恩泽天下,惠民抚民,已成为她思考的重点。于是,官员的“俸禄制”,地方政权的“三长制”和“均田法”等一系列政策政令诏颁天下。昔日的冯淑仪,后来的冯太后、冯太皇太后之“天下第一女改革家”的美名,很快像风一样由北而南,传遍华夏。

原先,北魏的官员没有固定薪水,往往是仗打到哪里,靠劫掳被征服民族或部落的财产分配给官员。冯太后觉得这样做不好,她吸收了汉臣的建议,像汉人那样,给公务人员发薪,这就是她改革的“俸禄制”。看似简单,却是稳定朝廷官吏队伍的重要一着。

公元485年,由冯太后决策,皇室下诏颁发了“均田令”。即是将民间完全没有田地可耕的农户报上来,然后将无主荒地也报上来,以政府的名义,按人口将荒田分授给无田可耕的农产。一时激发了农民积极生产的热情,民众获得温饱,国家政权安稳。

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冯太后又干了一件大事,就是主持对地方基层组织宗主督护制进行改革。过去地方豪强统为宗主,代行地方行政权力,这些豪强常与中央政府有二心,隐瞒漏报其辖地户民,为的是少进贡少纳税。私肥腰包。冯太后吸纳汉臣李冲的建议,组织人马进行调查,凡查出多余的在册户民,统统纳入国家户籍,直接向中央政府纳税。继而,又下诏废除宗主督护制,将地方政权由一级分解为三级,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长制”。这一政改,一下子就打击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冯太后的“均田令”,是一项关乎民生的重大改革。她成功了,为百姓谋了福祉。土地和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这样,这项改革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也就在情理之中。

王安石改革的“青苗法”,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以及后来清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似乎都让后人看到“均田令”的影子。仅凭这一点,这个瘦弱女子冯太后,就该以她的娇小之躯跻身于中国古代大政治改革家的行列而名扬千古!

鲜卑,并不是在冯太后和孝文帝手中消逝的,但鲜卑族被融入大汉(中华)民族无疑有这两位的“作为”在内。有些史家与文化学者认为,只有孝文帝在鲜卑人推进汉化过程中功绩非凡。这不合史实。公正地说,是冯太后与孝文帝一以贯之地共同引领鲜卑人吸纳汉文明,这才有了鲜卑汉化的故事发生。不可否认,孝文帝有着强烈的汉化意识,是他以宏大气魄组织鲜卑人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仅这一点,孝文帝拓跋宏就该载入史册。但孝文帝真正亲政才九年(公元491年至499年)。冯太后却不同,她前后打理朝政二十余年,许多重大的汉化事件在她理政期间完成,尤其是她接受汉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和“均田法”,鲜卑人完成了由游牧而农耕的历史性转变,一时百姓欢呼,生产力解放。从她这儿,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权力一旦用来为民造福,政府就能为民众拥戴。

鲜卑人战胜了汉人,却反过来向汉人学习,这是需要气度的。鲜卑人无疑具有这种宏大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是他们在中华民族走向大融合大交流的历史过程中带了一个好头,其后的蒙古元人和金辽清满人,也在战胜汉人后以广阔的胸襟,吸纳汉文化。

柔然消逝了,是被他族所灭;楼兰也消失了,是被风沙所掩;匈奴逃遁了,是被大汉武帝所歼。这些消失在历史瞬间的故事,常常为后人带去凄楚与悲凉。千年杀阀,只留下野蛮的残暴和血腥的恐怖,无法给今人带来更多的思索。唯有鲜卑族的悄然逝去,让我们看到文明对荒蛮的战胜,看到大汉文化在民族融合中显现的非凡力量。

让历史记住那个并不高大的女人冯太后,那个在阴山下烈烈风中摇曳的倩影!

责任编辑 贾秀莉

猜你喜欢

孝文帝汉化汉人
老年人口腔健康自我效能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古代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与日本“汉人”的形成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秦人称谓小议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辽西地区慕容鲜卑汉化的考古学观察
论金世宗时期汉化与旧俗的关系
孝文帝的宽容
佛教传入辽朝原因及来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