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雍正帝武备观与御用兵器

2009-11-30毛宪民

文物天地 2009年11期
关键词:雍正帝皇子雍正

毛宪民

雍正帝执政的时间虽只有十三年(1723—1735年),但他承袭了乃父康熙帝的余荫,大刀阔斧,打击政敌,整顿吏治,设立军机处,致使皇宫内外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就其功过来说,功绩乃是主要方面。他承上启下,励精图治,革除旧弊,办事雷厉风行,“圣祖(康熙)政尚宽仁,世宗(雍正)以严明继之”(《清史稿·世宗本纪》),不愧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继雍正朝短暂的整顿之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谨严有序,迎来了中国封建文明辉煌的乾隆时代。雍正帝是一位严肃认真的执法者,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精明强干的封建君主,是促进清朝历史发展的政治家。

胤稹六岁时人上书房读书,主要学习满、汉、蒙古文和经史等文化课,还习骑射、游泳等军事、体育课目。康熙帝对其皇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和严格,对他们的学习成长抓得很紧,这在法国传教士白晋所著《康熙帝传》一书中谈及当时情形;

皇帝特别重视皇子们道德的培养以及适合他们身份的锻炼。从他们一匿事时起,就训练他们骑马、射箭与使用各种火器,以此作为他们的娱乐和消遣。他不希望皇子们过分娇生惯养;恰恰相反,他希望他们能吃苦耐劳,尽早地坚强起来,并习惯于简朴的生活。这些就是我从神父张诚那里听说的,是他在六年前随同皇帝在鞑靼山区旅行回来后讲的。起初,君王只把他的长子、第三个和第四个儿子带在身边;打猎时,他还叫另外四个儿子随同前往,其中年龄最大的只十二岁,最小的才九岁。整整一个月,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终日在马上,任凭风吹日晒。他们身背箭筒,手挽弓弩,时而奔驰,时而勒马,显得格外矫捷。他们之中的每个人,几乎没有一天不捕获几件野味回来。每次出猎,最年幼的皇子就用短箭猎获了两头鹿。(马绪祥译,载Ⅸ清史资料》第一辑,241页)。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谈及皇子读书一事,“既人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檐曝杂记·皇子读书》卷一)。清太宗皇太极即特别要求对孩儿从小进行锻炼,旨意“子弟壮者当今以角弓羽箭,幼者以木弓柳箭”(蒋良骐《东华录》)进行训练,故清宫旧藏还有小皇子或阿哥们使用的小弓,小箭等训练器具,笔者在整理兵器文物中,发现一木箱内放有-50厘米高的人偶,实则是一个箭靶,在他身边放有布鹄靶,即用毛毡做成直径20厘米的圆形靶心,外圈白,中心红,若作为射箭所使用的靶子,是再醒目不过的了;另外还有十几个纸质直径6厘米的外圈白,中心红的射箭靶心。除此之外,木箱内还存放小桦皮弓、小骨质鹘头箭、小三角飞虎军旗等。显然,这批弓箭器具往往与玩具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在小孩子天真活泼的玩耍中达到目的。

清代皇帝在教育皇子的方法上十分成功有效,皇子们既受师傅的严格管束,从事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掌握了满文、汉文等文化知识,养成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在父皇等师傅的教导下,苦练骑射技术,强健了身体,锻炼了体魄,增长了军事才干。为了练习骑马,清官总管内务府造办处专门制作了几种类型的木马鞍架,其中有适宜于小孩子的以几根圆木做成鞍架,再放上小马鞍;另一种高度与真马无异,铺垫皮质毡绒马搭,上架金桃皮面木鞍桥,再铺设深蓝花布棉鞍垫,侧挂铜镀金脚镫。那些骑射俱佳、马术精湛的帝王及皇子们,除了有幸参加塞外行围秋狗活动外,即是在宫中以骑木马练习高超骑术功力,磨练意志。

历史上看,清朝创业拓基之君、清初诸帝无不精于骑射。当时,满族的民族特点即是“国语骑射”。清太祖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洲社会政治与经济、军事与文化之发展需要,凡属军政要务皆从保密角度出发,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主持创制满文。“将蒙古字,制为国语,创立满文,颁行国中”。从此满洲开始有了本民族的文字。所谓“国语骑射”,按清史专家王钟翰先生释为“国语”即满语,在清代又叫“清语”;“骑射”即能在骑马奔驰中射箭中的(箭靶的中心)。这直接反映了满族长期狩猎生活中的民族特技,其剽悍的性格,善于骑射的习俗,加之满族的八旗制度具有组织严密、战斗力强等先天的优越性,使它势如破竹的战胜明王朝夺得天下。清太宗皇太极以金世宗完颜雍提倡“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为法,骑射尚武被清皇朝诸帝奉为“满洲根本”“先正遗风”,简称之为“国语骑射”。满族崛起于白山黑水,崇尚骑射,清太宗皇太极曾旨意:“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他告诫诸臣“今若惟耽宴乐,则田猎行阵之事。必致疏旷,武备何由而得习乎?盖射猎者,演武之法,……尔等时时不忘骑射,勤练士卒”(《清太宗实录》卷34),他认为习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出猎行围。清帝“行围狩猎”“肄武绥藩”的木兰(满语即哨鹿之意)行围,即严格贯彻了清太宗皇太极的这一谕旨。

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开设围场起,直到道光元年(1821年)停止行围,大约一百四十多年间,虽然雍正帝在即位的十三年中一次未去过木兰围场,但雍正十一年(1733年)奏准:“每年立冬后,内务府护军,每旗各一日,训练兵二千名,鸟枪兵六百名,分为四日,并上虞处侍卫,鹰狗房执事人等,由内务府总管率领演习步围”。(《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201)这说明雍正帝在京师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据文献记载,雍正帝对八旗官兵“因承日久,诸王皆尚习骄慢”,或因“仰恃皇考之宽仁,遂乃怠于公务,不勤厥职,玩忽苟安。因而法制废弛,兵丁等既无教训之人,遂少瞀惕之意,不习骑射,不谙生计,竞尚服饰,饮酒赌博”(《清世宗实录》卷12)等恶习。特设宗室左、右翼各学和八旗官学,以此提高王室和八旗子弟的各种技艺和文化、文学水平等。雍正四年(1726年)谕:“古者射御居六艺之中,为圣人之所重。本朝自开国以来,骑射精熟,历代罕有伦比。旗人凡少长贵贱悉皆专心练习,未有一人不娴熟弓马者。士子应试必先试其骑射,合式方准入闱,盖恐其专习文艺或至骑射生疏,故先以此试之。即各部院堂官司官,亦必每月如期在本旗教场,该管都统佐领看练弓马。所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创制立法之意,诚深远也。近来文官外任之人,渐渐疏于骑射,若听其因循怠惰,将来必致骑射生疏,人材软弱,岂国家创制立法之意乎。凡旗人外任文官六十岁以下者,限二年之内仍熟练骑射,倘二年后有不能骑射者,该督抚即行参劾。若督抚狗隐,经朕察知将督抚一并治罪”,并严格要求在训练中射箭者,“如盔甲弓矢等项全无,又不亲到者革职,军器缺额者罚俸一个月,箭上无字及射期不到者,俱罚俸两个月”。(雍正朝《大清会典》卷112)雍正帝为此辑录整理《康熙皇帝告万民书》(即《圣谕广训》)和《康熙皇帝教子格言》(即

《庭训格言》),在关于武备兵器方面的格言中即录有:“自古以来,各种兵器无如我朝之弓矢者”,“骑射之道,必自幼习成”;“严加训练,不可一刻废懈”;“鸟枪火药最宜小心”;“用兵须使之以时,而养之以节”;“偃武修文为人人所喜之事”等。同时,雍正帝还提出了“虽太平不弛武备”(雍正朝《大清会典》卷87)的思想。我们看到雍正帝正是通过仔细阅读康熙帝的圣谕实录,再将其文章要点辑录成书,以供后世皇帝、皇子阿哥及王公大臣们学习并作为行动准则。

雍正帝在当皇子阿哥时,曾常随父皇去木兰围场“骑马、射箭与使用各种火器”进行狩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银刻花嵌松石珊瑚马鞍,长58厘米,高28厘米。马鞍木胎,前后鞍桥通体饰银叶,錾龙、云、火珠,镶嵌青金石,珊瑚等,鞍座上铺设鞍垫。马镫为铁毁金,镫面镂杂宝图案,镶嵌青金石、绿松石、珊瑚等,顶部两侧铁鳞金镂龙以黄带连接。附着辔提胸,上镶银花叶饰件,嵌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等。此马鞍为雍正帝御用。另外,故宫所藏《雍正行乐图》之十一,生动地描绘了雍正帝居然打扮穿着成西人模样。手握阿虎枪弓步持向一只猛虎的形象,可以说,这正是他狩猎行为的一个缩影。在兵器库中还存放着清宫旧藏雍正御用桦皮弓,长179厘米,清官造办处制作,弓木质,面贴牛角,背贴染色花面桦皮。弓梢处包嵌牛角,骨质垫弦,弓弦一根,弓中部镶暖木一块,便于手握。附二皮签墨书满汉文:“世宗皇帝葡萄花面弓四力半”。“世宗宪皇帝御用定把葡萄桦面弓一张乾隆八年恭贮”。雍正帝使用的宝弓“四力半”,力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为弓的一种术语。每“力”为9斤16两。清制1斤16两。在制作弓过程中,需在弓的背面涂抹筋、胶,筋、胶涂抹得越多,弓的力数越大,持弓人需要有足够的臂力才能拉开。清朝将其筋、胶不同的重量,分之为一至六等的弓和一至十八的力。另配之宝弓的箭有雕翎龇箭、方鹘哨箭、六孔锴箭、齐梅针箭、射鹄龅箭和髓头箭等,其这批箭杆上拴有黄纸签,如鹘头箭鹘木质,平顶,饰牛角,环穿五孔。箭杆杨木,栝朱漆,旁裹桦皮,雕羽。杆雕羽处红漆,附黄纸签墨书:“武字八十五号世宗宪皇帝平顶鹘头箭”等字样。

清代以“武功开国,弧矢之利,精强无敌,列圣相承,皆身先教阅,俾折冲御辱者咸娴习骑射。至于八旗之士分演鸟枪,而火器又别设专营,百余年来稽覆精严,力振惰窳之习。皇上圣明,天纵留心,制作武备器什,会典未经胪载者,皆进御审定,是范是程,一切军器皆归实用,是故制度有定式,给发有定数,简阅有定期,年久朽损或出征残缺者,以时修补,赢余者令官兵典守以备用,私卖私典者皆论如法,可谓详且尽矣。”可以说,清自入关始,注意加强造兵机构,健全生产制度,严格军品管理,内务则例章程完善。火枪,俗称鸟枪,因其发机处龙头翘起,形似鸟首而得名。它与弓矢、火炮同列为清代军队装备的三大武器,为历朝清帝所重视,“我朝武备整齐,弓矢枪炮最为军营利器,法制精良,百世不易。”的确它们以其迅猛准捷,冲锐折坚,携带方便,不受地势限制,而被广泛地用于军队武器装备。火枪在这三大武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清军武器装备中首要利器之一。随着各省鸟枪兵的不断扩建,军队组织,军器、兵额配比等方面出现了混乱,因此,在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下谕通令各省,“军队应如何操练,用何军器,详悉定议奏闻。”经过兵部对各省的具体情况分析后,议定全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总原则为:“官兵所用军需内鸟枪一项,能冲锐折坚,最为便利。如腹内省份,地势平坦,利用弓矢;沿边沿海省份,山深林密,利用鸟枪。应将腹内省份,每兵千名,设鸟枪三百杆;沿边沿海省份,每兵千名,设鸟枪四百杆。”显然,朝廷把鸟枪的增设重点地放在了地处重要地理位置的省份。

现故宫博物院武备兵器库中珍藏着雍正帝御用的兵器,除已上述介绍的马鞍和弓箭外,还有盔甲和火枪等兵器,从中可以管窥雍正帝重视骑射和武器装备以及体现出来的尚武精神。

现将雍正帝身穿的御用盔甲和火枪等兵器介绍读者: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清官遗留下来雍正帝御用盔甲一套,其制作与康熙帝身穿的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样式无异,但着色却有很大区别,是为月白缎绣金龙棉甲,属冬季装,上衣长74厘米,下裳长67厘米,甲为上衣下裳式,月白缎地绣金龙、火珠、云纹、海水江涯等图案,布铜镀金钉,衣内用蓝绸里,敷一层薄丝绵,附石青色棉坎肩一件,另分左、右护肩,左、右袖,前、左遮缝各一。下裳分左、右。穿时各部分由金纽扣绊联缀成一整体。雍正御用火绳枪,长160.5厘米,内径12毫米,清官造办处,清官旧藏。枪管铸铁,前起脊,中四棱,后圆,带准星、望山,枪口管处饰蕉叶纹,底部附搠杖一根。枪床为虎斑木,床下加木叉,枪管体以三道皮箍加固。附黄纸签墨书:“武字一百六十八号世宗宪口口”(后残)。枪托饰牛角镌字:“药二钱、子二钱,重四斤十四两,鞘重二斤六两,共重七斤四两”。

雍正御用桦木鞘花交枪,长157.5厘米,内径13毫米,清官造办处,清官旧藏。枪管铁质,前起脊,中四棱,后圆,带准星、望山,枪口管处饰镀金蕉叶纹,底部附搠杖一根。枪为桦木,床下加木叉,叉尖饰角。枪体以三道皮箍加固。枪近火门孔处饰象牙。枪托饰牛角。附一皮签墨书满汉文,字迹不清。枪身贴白纸书墨字:“世宗宪皇帝御用口口”(后残)。附木牌签正面墨书:“世宗宪皇帝桦木鞘花交枪,长三尺五寸,子重三钱四分,药二钱”,背面墨书:“枪重四斤四两,鞘重一斤十四两,共重六斤二两”。

猜你喜欢

雍正帝皇子雍正
雍朝戏事——从《活计档》看雍正帝与宫廷戏曲的发展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皇子是怎样炼成的
雍正:精细典雅
从借戏韬晦到节戏治吏——雍正帝执政前后戏剧理念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十三回 东阿镇盛产东阿胶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雍正:朕是如何把天聊死的
泥塑彩绘雍正帝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