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赤璧》配乐浅论

2009-11-26

电影文学 2009年14期
关键词:赤壁

樊 洁

[摘要]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导演吴宇森是不会不明白这个问题的,但是他还是起用了一个不了解中国民族音乐语言的日本人来创作这部电影的音乐,这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了。可能是他想获取更大的票房收入,或者是受到制片方的某种压力。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把艺术看做如同自己的生命,该坚持的艺术理念是绝对不可以抛弃的。随着我们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会成为常事。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学习别国艺术创作的先进理念与创作技术。但是一个民族的“神韵”是不可取代的,也是取代不了的。

[关键词]《赤壁》;配乐

电影《赤壁》已经在全国上映。影片场面浩大、武打场面激烈、演员阵容强大,同时观众反响强烈。这部电影的题材取自与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公元208年)刘备、孙权两家联合与曹操在长江赤壁(今中国湖北省蒲圻西北一带)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争。从影片的拍摄、布景、道具以及场面的规模上看,这部影片是一部描写历史的史诗巨片。然而导演吴宇森对影片的处理却有些出乎预料,比如影片中的人物时常会说出一些时尚话语,这些都是影片引起争议的焦点,这确实使得影片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商业性的诱惑一直干预着吴宇森,他既想把影片拍摄成艺术大片,又想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喜欢,从而获取高票房。在影片的音乐构思上也显示出吴宇森获取票房的商业痕迹,他起用了一个日本作曲家来担任这部中国古代题材影片的作曲就必定会使得影片音乐创作的艺术水准发生偏差。起用日本作曲家的原因是因为岩代太郎是当前亚洲地区的一位较有知名度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作品《TO THE FARTHEST LAND THE WORLD》在1991年“丝绸之路国际作曲比赛”(此作曲比赛为日本举办)中获奖后,开始进行电视、电影、动画、舞台剧等音乐创作。2000年岩代太郎为连续剧《葵德川三代》的音乐创作获得成功之后,被公认为是年轻实力派音乐人。接着于2003年他又为韩国卖座电影《杀人回忆》作曲,同样也获得成功。所以导演使用这样一位作曲家担任音乐创作,可以使得影片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票房。但是一个外国人是绝对不可能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音乐了解透彻,更不可能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把握准确。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而复杂的民族音乐语言与民族音乐调式。因此影片的音乐中时常暴露出一些败笔,比如音乐中地方风格、调式使用的错误等。但是担任影片作曲的日本作曲家岩代太郎是具有相当的作曲功力的,这从他的和声语汇、乐队控制的能力中都可以看出。以下从“得”与“失”两个方面,就电影《赤壁》对这部影片的音乐进行论述。

一、音乐中可圈可点之处

担任影片作曲的日本作曲家岩代太郎1965年5月1日出生在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音乐系作曲科,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因此他有着扎实的作曲功力,这在电影《赤壁》的音乐创作上有所表现。

1注重乐队的音响

这部影片的很多场面都是战争中的厮杀,因此音乐的分量很重。尤其是描写大场面的战争需要有扎实的交响音乐写作的功力,这一点岩代太郎表现得相当完美。在影片的许多战争场面的描写中他大量使用铜管乐器,岩代太郎使用的和声丰满;铜管乐器音区的把握非常准确;乐队的织体也很丰富。这使得铜管乐器的音色非常透彻、洪亮、富有气势。把激烈的战争刻画得淋漓尽致。

2注重音乐的对比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作曲家运用物体在空气中所发出的震荡这一物理现象,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所表现的声音的艺术,因此音乐的写作手法中“对比”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影片《赤壁》的音乐写作中岩代太郎非常注重音乐的对比。这包括了音色的对比、速度对比以及乐段与乐段之间的各种对比手段。

(1)音色对比。在描写战争场面的音乐中,岩代太郎使用打击乐器造成乐队音色之间的对比。在影片中有些战争的场面很长,岩代太郎常使用:铜管乐器一打击乐器(鼓)一铜管乐器一打击乐器这样一个音色序列,既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又使得过长的音乐不显得单调。除了在一段音乐中注重音乐的对比以外。岩代太郎把乐段与乐段之间的音色对比也掌握得相当成功。比如在诸葛亮第一次来到周瑜军营拜访的那场戏中,当时周瑜的军队正在操练,音乐的情绪也非常紧张,配合着军队操练的场景。这段音乐之后是一阵悠扬的笛声,画面上是一个农家孩童在山坡上吹着笛子。悠扬的笛声与前段紧张的音乐产生强烈的对比,使得观众的紧张情绪得到缓和。

(2)速度对比。在这部影片的音乐中,岩代太郎把音乐的速度对比也掌握得非常好。比如赵子龙救刘禅的那场戏,音乐的对比就体现得非常出色。当已经从曹操围攻中突围出来的赵子龙听说刘备的夫人以及儿子还被围困在城内时,他又一次杀进城内试图救出刘备的妻儿。画面上赵子龙一人与曹军拼杀,音乐的情绪非常激烈,速度也非常快。刘备的夫人见形势非常危急,赵子龙一人很难把她们母子俩同时救出,为了能够使儿子获救她突然跳进了水井。此时音乐的速度与情绪也随着画面转换,快速而激烈的音乐突然放慢了速度,转换为“广板”,悲壮而缓慢的音乐与前面快速的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段音乐起到了非常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3音乐与情节融为一体

在这部影片中有些段落的音乐与情节完全融为一体,音乐起到了“剧作的作用”。比如周瑜宴请前来拜访的诸葛亮,在席中周瑜与诸葛亮一起弹琴合奏。这是一段古琴的二重奏,琴声从轻到响,速度由慢到快,情绪从低落到激昂。最后俩人在琴声中各自了解了对方对赤壁决战的态度。这场戏几乎没有对白,全部由音乐来代替语言,但是艺术性非常强。

我们聚焦《赤壁》本身引发的众多话题时,留给电影原声的谈论时段已成真空。这似乎很公平。首先,配乐者非国人也,某种自豪感于是也就就地阵亡了。如果换了华语乐坛顶尖的音乐大师来配制,情况就会立即有所改观。但吴宇森思维一点也没有混乱,他很清楚《赤壁》肯定是一部会流行的电影,但在负责配乐方面,绝对不能找一位流行大师。所以,吴宇森请来了来自日本著名的音乐人岩代太郎。在《赤壁》中,岩代太郎采取的手段表现在将士们操练的方队中不慌不忙的等候时,一串宛如天外之音的萧声从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传来。那阵从一个牧童嘴中传出的稚气却又富含勇气的声音,顿时彻底覆盖了刚才还响彻云霄的操练声。所有的人都在急切地寻找着萧声的方向。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那遥不可及的箫声也许正来自家的方向。那不知名的地域,也许就是亲人的方向。

当小乔知道周瑜即将征杀疆场的前夜。在他们雨夜缠绵的一刻,岩代太郎没有用抒情的编曲来营造气氛,而是把“战争与爱情”对话的权力全权交给了雨声。这招“借势而为”落点也非常生动。嘀嗒作响的雨声,是小乔对爱情柔弱的挽留,也是周瑜对战争毅然的面对。这种自然的

回声,其力度远远胜过了人工的立体声。影片结尾,诸葛亮面朝江水,放飞了一只吴宇森电影中的标志道具——白鸽。在白鸽挥翅向着彼岸奋力飞翔,掠过满江的战舰时,岩代太郎压低了音量,只是让很平静的弦乐声穿梭而过。那黑压压一片中孤独的这个白点,已经把“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表达得一目了然。

二、配乐的不足之处

由于岩代太郎是一位日本作曲家,他不可能把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把握准确,因此这部影片的音乐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失误。

1音乐中缺乏旋律性

电影《赤壁》的音乐中很少能够听到优美的旋律,这是因为担任作曲的岩代太郎是一个日本人。他根本不可能对丰富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掌握与了解透彻。这就使得他无法得心应手写作旋律,音乐的语言中时常露出他“胆怯”的创作心情。比如在描写战争场面的音乐中,听不到一句完整的旋律,岩代太郎使用的手法几乎都是用铜管乐器吹奏和声长音,由此来制造紧张的气氛。通常电影中的战场面都是需要用音乐来衬托的,这是音乐在电影中的“描绘作用”,这也是电影音乐的一个重要作用。电影音乐中运用“描绘作用”并不是不需要旋律的,这在“好莱坞”的大片中描写战争或者紧张气氛的音乐中是经常可以听到的。但是电影《赤壁》的音乐中完全缺少了旋律,这是由于岩代太郎无法写作具有中国风格的旋律。

2音乐风格与调式使用的错误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底蕴极其深厚,这包括了音乐艺术。中国的音乐风格之多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其相比的,在丰富的中国音乐风格中,调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复杂而丰富的中国民族调式对于一个日本人来说,在短时期内是绝对不可能掌握的。由于对中国民族调式以及由于不同调式而形成的不同音乐风格没有掌握与了解,因此电影《赤壁》的音乐中几乎所有的音乐风格全部使用错误。比如孙权所统治的地域是地处江东的“吴国”,但是影片的音乐却是带有“波斯”风格。最典型的失误是周瑜的军队正在操练,一个农家孩童在山坡上吹着笛子。这段笛子曲的调式是“雅乐七声羽调式”,这种调式具有波斯风格,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可以听到,在江南的音乐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音乐的风格与影片画面所表现的地域发生了极大的误差。另外在描写影片战争场面的音乐中,岩代太郎大段地使用打击乐器,其中鼓的分量相当的重。但是这些激烈的鼓点节奏更像日本的“鬼太鼓”节奏,与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鼓点节奏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音乐创作上的失误,使得《赤壁》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大大的逊色。

三、结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导演吴宇森是不会不明白这个问题的,但是他还是起用了一个不了解中国民族音乐语言的日本人来创作这部电影的音乐,这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了。可能是他想获取更大的票房收入,或者是受到制片方的某种压力。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把艺术看做如同自己的生命,该坚持的艺术理念是绝对不可以放弃的。

近年来,在中国拍摄的电影中起用外国人担任音乐创作的例子还有电影《天地英雄》,导演何平邀请了印度作曲家拉赫曼担任影片的作曲。拉赫曼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作曲家,他曾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印度往事》写过音乐。但是同样也是由于他不熟悉中国的民族音乐,使得《天地英雄》的音乐风格不伦不类,难以被国人接受。另外由于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的艺术审美的差异,在《天地英雄》中音乐的段落也安排得太多、分量过重。几乎像是一部音乐片。有些地方音乐的段落与段落之间也接得太紧。一段接一段使人听得透不过气来,因此也削弱了音乐的作用。《天地英雄》上映以后观众对音乐的反响与导演的预期完全相反,这个教训早就应该引起导演的重视,但是同样的问题又在电影《赤壁》中发生了。

随着我们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会成为常事。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学习别国艺术创作的先进理念与创作技术。但是一个民族的“神韵”是不可取代的,也是取代不了的。

[参考文献]

[1]杨恩寰,美学引eel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

[2]汪莹,银幕上的“暴力文化”[J],电影艺术,1998(06),

[3]王云阶,论电影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26。

猜你喜欢

赤壁
赤壁拍卖会
苏轼的赤壁情怀
如何定义赤壁
天下江山自此三——周郎的古赤壁
睡仙亭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癌症如同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之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