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服私访为哪般

2009-11-23朱国山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9年6期
关键词:戏说李渊味儿

朱国山

皇帝的微行(也称微服),指的是皇帝隐瞒自己的身份,以普通老百姓的样子改装出行。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皇帝的微行无非就像电视剧里那个被戏说的乾隆那样,通过私访,了解民生疾苦,倾听朝政得失,掌握真实情况。可戏说毕竟是戏说,不能当真。不过,历史上抱着这种目的微行的皇帝也不是没有,比如,唐朝有几个皇帝,他们的微行就不乏这样的初衷。

李渊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就有过一次微行,目的是考察民情。作为李唐江山的奠基者,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李渊,面对的无疑是隋炀帝留下的烂摊子,这个烂摊子虽说姓李了,但民心是否归附、百姓想的是什么,百废待兴中哪些事儿需要先办,只有到老百姓中间才能掌握实情。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微行私访,李渊想得很长远,做得也很及时。虽说时间很短仅仅一天,考察的范围也局限于都城,多少带点形式主义的味道,但与那些无视老百姓呼声、高高在上的君主们比,这样的微行毕竟是一种进步。

唐宣宗李忱,刚坐上龙椅立马下了一道圣旨,强调要以才艺录取进士,要公正选拔人才。这种政策执行得怎么样呢?他心里没底儿,于是“有时微行人间,采听舆论,以观选士之得失”。显而易见,唐宣宗微行的目的,就是倾听老百姓对朝廷在选人用人上的看法和意见。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入手,烧起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唐宣宗确实高屋建瓴,抓到了点子上。唐宣宗当政的“十余年间,颂声载路”,被称为“李之英主”也就显得很正常。

但是,像唐高祖、唐宣宗这样,因“国事”而微行的皇帝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皇帝的微行,可不是为了这个。

秦始皇嬴政也曾有过微服私访的经历。“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第一次微行,出城时间选择的是夜间。如此的神秘,目的是什么呢?大概是去求仙。不过,不管为了什么,耐人寻味的是,就这么一次很普通的微行,居然遇到了强盗,当时的社会乱成了啥样子,也就可想而知。

李白在《清平调》一诗里曾这样写道:“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借汉讽唐,引用的典故就是汉成帝刘骜和赵飞燕的事儿。鸿嘉元年(前20年)二月,已经做了十六年皇帝的汉成帝“始为微行出”,干什么去了呢?动机就一个:在宫里呆腻了,整天瞅着那么几个女人的脸,产生了审美疲劳,出去寻觅新欢了。这其中的过程,有一段简练而生动的文字是这样记述的:“成帝尝微行出,过阳阿主,作乐。上见飞燕而说之,召入宫,大幸。”显然,这个赵飞燕就是汉成帝此次微行的一个最大收获。

五代的皇帝,身上大都沾着弑父杀兄的血腥味儿。后唐末帝李从珂就是其中的一位。耐人寻味的是,就是这些沾着弑父杀兄血腥味儿的皇帝,往往又表现出礼贤下士的高姿态。清泰三年(936年)上元节的晚上,李从珂“以上元夜京城张灯,帝微行,置酒于赵延寿之第”。他去干什么去了呢?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帝要是放下架子,到大臣家做客,这种临幸无疑是做臣子的最大荣耀。尽管这种荣耀,表面看起来很感人,背后隐藏着的却是更多的政治交易。李从珂到赵延寿家喝酒就不乏这样的交易。

古人说,大智者大愚、大勤者大懒,说的是一个人精于某件事,必然疏于另一件事。这句哲学味儿很浓的话,很适合于宋徽宗赵佶。其实,像宋徽宗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他们满可以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文学家,唯独不适合的就是摆弄政治,可命运偏偏注定了他们必须为政治而“献身”,这样的“献身”不啻于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折磨。“自政和后,帝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宋徽宗干啥去了呢?寻花问柳而已,而且上了瘾,此后的十余年间一发而不可收。

明武宗朱厚照则是一个立体的、多面的人。他善抓大事、会办大事,可荒唐事也没少干。正德十二年(1517年),“秋八月甲辰,(武宗)微服如昌平。”又于 “丙寅,夜微服出德胜门,如居庸关。”一个月连续两次微行,而且一次居然是在晚上,这很叫人纳闷:是什么东西这么大的劲,如此地吸引他呢?清人吴昌炽的笔记《客窗闲话》记载的关于武宗的一则轶事,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点答案。有一次,武宗微行看中了一个叫李凤姐的姑娘,这个姑娘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深明大义,武宗为她所迷,大臣们请都请不回来。这很叫人感叹:滥情的皇帝有的是,深情的皇帝却无几,明武宗该属于哪一类皇帝呢?恐怕一个好色不能概括。

编辑/梁宇清

猜你喜欢

戏说李渊味儿
年味儿与虎年春节
只买500匹马
年味儿再淡, 过年都是喜庆的
在中国感受“别样”年味儿
戏说山姆
李渊:3万人起兵,7年平天下
戏说老公
寻差异平争论 “戏说”牛顿第一定律
汉字戏说在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意义
李渊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