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的视角:西方媒体的态度与倾向

2009-11-18金兼斌

网络传播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权态度政治

金兼斌 杜 江 廖 望

国庆60周年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大部分关注中国国庆的人来说,媒体的报道是其获得有关国庆各项相关活动的主要来源。在各种媒体空前丰富的时代,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了解,更加倚重各种媒体内容所构建的“拟态现实”。

作为一件高度政治化的国家大事,国庆报道和国庆活动一样,背后有着鲜明的设计痕迹,尽管亮点不少,但诸多做法大多在国人的预期之内。这是一种我们所熟悉的关于社会和事件的呈现框架和角度。

这次国庆60周年之所以浓墨重彩,乃是因为60年作为一个甲子在中国文化中特殊的象征意义,以及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中国自许和被寄予的诸多希望。根据事件营销的相关理论,诸如国庆庆典这样的重大事件,无疑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塑造、明确其国家形象的重要契机,因为显然,在一个日益全球化时代,像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的重大事件,注定也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事件过后,审视他者的视角,也许有助于我们至少部分了解这次60周年国庆相关活动在国际上引起的反响。我们将基于国外网络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对中国60周年国庆的报道分析,对这种“他者的视角”加以初步勾勒。

研究设计

尽管互联网正日益成为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但从其内容来源和内容的公信力而言,传统新闻媒体及其网络平台,和以引用传统新闻媒体内容为主的新闻门户,仍然是网络新闻的主力军。本次研究所考察的新闻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主流新闻媒体的网络平台以及新闻门户。

考虑到媒体的特性及其代表的国家利益,我们首先选择英美六家影响力较大的媒体作为分析新闻的来源:其中美国媒体包括侧重社会经济报道的《纽约时报》和侧重政治报道的《华盛顿邮报》;英国媒体则包括侧重社会经济的“BBC新闻”,侧重政治报道的《卫报》,侧重社会新闻的《镜报》,以及较为综合性的“天空新闻”。我们的分析是基于这些媒介的网络门户。此外,各大通讯社的新闻在网络上主要是通过新闻集成门户来传播的,根据Nielson今年八月对新闻网站独立访问的统计,我们选择排名第一的“Yahoo!News”作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集成门户,纳入分析范围。

在样本的选择上,我们在上述网站域名内,通过Google检索文章正文含有“China”(中国)且至少包含“Anniversary”(庆典)、“60”、“Military”(军事)、“Politic”(政治)中一个关键词的文章页面(不包括文后评论和其他无关网页)。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我们以国庆前后各一周为限(9月24日至10月7日),剔除重复的新闻,最终确定样本量为99篇。

我们对进入样本的新闻所进行的编码分析,主要集中在有关报道或评论在以下10个与中国有关的主题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倾向:(1)政治政策——关于政体、政党、政策、法制、民主等内容;(2)领导人形象——关于领导人的形象描述;(3)军事——关注军力、军事策略、军事安全等问题;(4)经济——关注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等内容;(5)社会——关注社会问题,民生等;(6)文化——关注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产业等问题;(7)民族主权——关注民族问题、领土主权问题;(8)人权——关注人权问题,及一些敏感事件;(9)庆典——关注对庆典本身的报道评价;(10)国家整体形象——关注对中国整体的评价。

最后,文章的直接来源(媒体或通讯社)、隶属门户(媒体)、所属政治地缘(美国或欧洲)、发布时间(页面创建时间)、类型(信息型或评论型)等项目,也都纳入我们的编码之列,以便进行有关分析。

媒体态度

通过对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庆报道的关注点集中于政治(76/99)、庆典(64/99)、社会问题(60/99)和人权问题(56/99),而对中国的文化相关议题的报道最少。从有关报道所呈现的态度(-3最负面,0中性,+3最正面)看,除经济(0.74)和文化(0.47)为较为正面外,其他方面的报道角度均不同程度的偏向负面。

此外,从西方媒体对新中国60周年国庆相关报道的报道量走势图可以看出,报道集中在9月28日到10月2日之间,并且7个网络媒体均符合这一整体趋势。可以看出,相对于北京奥运会,这次国庆对于外媒来说不是一个持续关注的问题。

欧、美媒体在中国国庆报道上的态度异同。在我们所关注的10个方面发现,欧洲的媒体对我国的态度相比美国的媒体更为正面些,或者说负面的程度没有那么强烈。如在国家整体形象、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欧洲媒体都比美国媒体在态度取向上更为正面,这种差异在0.1置信水平下显著。考虑到本研究所分析的报道样本量较小,因此在0.1置信水平下显著已经显示两者之间的确具有明显差异。

而在关注的议题上,欧美媒体的关注侧重点并无特别明显的差别。美国媒体的中国国庆报道中,最受关注的主题依次为政治、国庆、人权、社会:而欧洲媒体的中国国庆报道中,最受关注的主题依次为政治、国庆、社会、人权。相比而言,美国媒体对中国的人权话题比欧洲媒体更为关注。

报道主题的倾向关联性。西方媒体的报道角度大多是负面为主的,其中,在态度倾向上,领导人形象、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的一致性较大;民族主权、文化这两个主题的报道倾向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和军事、领导人形象、经济等主题的报道倾向有明显差异。这些情况说明,尽管总体上西方媒体对中国很多方面的报道具有负面倾向,但在不同主题的倾向关联性上仍有差异,显示不同媒体在视角和立场上仍是比较多样化的。

我们把报道中涉及到的各种措辞按照其感情色彩分为三类,即客观、较为偏激和偏激。总体来看,接近一半的报道的措辞还是比较客观的,但也有约三分之一的报道,在有关措辞上很偏激。值得指出的是,国庆报道中的这种措辞风格和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问题报道中的一贯措辞风格是完全吻合的。

西方媒体的基调与倾向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重大事件的报道,有其相对固定的框架。除非类似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这样突发性的、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的事件,否则常规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因其本身存在多元解读的空间,常常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会被纳入其长期形成的一些固有的、习惯性的解读角度。

结合中国的发展,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国庆报道,在不同的主题上,呈现明显不同的态度倾向。对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总的说来以正面的为主。但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民族主权、领导人形象、人权等方面的报道,总的说来是负面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盛大国庆所展现的大国风貌,都不足以改变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基本看法和评价。显然,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西方媒体在解读我国国庆庆典时的这种基本基调和框架,其实是和西方新闻学所标榜的作为“社会,世界守望者”角色这样的自许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言,西方媒体对社会现实的报道的基调就是批判性的,无论对中国或者其他国家都是如此.不同的只是程度罢了。作为一个日益自信开放的大国,中国对于来自异域的这种他者的视角,也自当有一份坦然。

猜你喜欢

人权态度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态度决定一切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