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研究

2009-11-13

档案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回族集群食品

回 建

(接上期)

(3)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集群内大量专业化的企业集聚在一地,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生产。随着区域需求的集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规模的扩大进一步要求分工专业化,从而形成合理的分工。同时,由于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形成正反馈机制,专业化分工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4)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协作。集聚加剧了竞争,而竞争是增进企业生存活力的重要因素。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同居一地,使企业业绩评价的尺度明确而透明,也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竞争并不排斥合作,竞争不仅仅表现为在市场上的争夺,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卓越的心理压力。在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独立地完成一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同时,企业要应付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也必须与其它企业结成网络。

(5)产业集群有利于创造学习与创新环境。产业集群具有更高的学习与创新效率,主要表现在知识、信息的快速流动和新企业的快速产生与成长方面。在产业集群内,能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为企业提供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一是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所以产业集群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二是集群内企业联系频繁,地理位置接近,企业的创新成果扩散更快,更易为其它企业所学习和吸收,从而促进了整个群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产业集群具有有利的创新条件,创新者在集群内更容易找到创新所需的设备、工具、人才、资金等。四是当今许多产品的创新,涉及到较多环节,组织复杂,费用高昂,单个企业往往难以承担,相关企业合作创新,既可以分散创新风险,减少创新困难,也可以加快创新速度。

2.立足散居回族的区域特色,推进地区产业集群发展

散居回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其经济发展中的区域特色。主要表现:其一,散居回族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明显之处在于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民族的差异性,决定了区域发展观存在着差异性,广大散居回族群众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模式的理解,构成独具特色的地区区域发展观。其二,散居回族地区具有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对散居回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无论是市场对微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还是区域性地方政府的中观层次的调控作用,甚至宏观层次的中央政府调控作用,都必须适应散居回族地区对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不能搞“一刀切”。其三,在散居回族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历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存在差异,发展产业的形式与结构各不相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尽相同,使得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也相应呈现出差异性。

(1)构建良好的协作环境,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散居回族地区大多处于待开发阶段,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要跨入现代工业化的门槛,必须把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输入等和区内条件结合起来。为此。应坚持科学规划,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协调产业政策:逐步对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行金融支持:营造产业载体,吸引企业聚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引入优势企业弥补本区域集群内部的产业缺口,

(2)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区域特色。散居回族地区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结构、文化环境各有不同,应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位品牌”,不仅要使物质资源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还要使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被整合到产业集群的体系中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散居回族地区在特色农业、畜产品、能源开发、旅游业、边境贸易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潜力可挖。不断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特色产品和资源的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现有产业集群要以现有的主导产品为基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强主导产品的内部分工协作,加速上游和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填补产业链条上的空白点,逐步完善产业的整体功能。

(3)注重培育集群社会文化环境。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和区域性,其形成与发展往往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与当地的历史、资源、市场、技术、人才、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结合在一起。散居回族地区各地文化特色明显,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创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营造产业创新氛围和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4)产业集群发展要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区域产业的规划和协调。部门分割、地区分割不利于产业集群战略的推进,在推进产业集群战略中,必须打破单以行政辖区发展经济的格局制约,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加大开放度,促进企业的合理分工和协作,促进跨部门和跨区域之间的友好合作和发展,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条件。

(5)强化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当前,绝大部分散居回族地区的产业集群从事的是加工业。这些产业集群凭着资源禀赋、廉价劳动力、规模经济等优势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影响。但是,这些资源禀赋、廉价劳动力等并不能保证产业集群的持久优势。强化内生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开发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才是产业集群

第三节以改革促进散居回族经济融合提升发展

一、以回族特色文化推进散居回族经济产业结构优化

(一)依托龙头企业,发展畜牧业及畜牧产品深加工

1.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清真牛羊肉食品产业化经营

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等有清真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风俗屠宰、加工、制作的肉制品和其它食品。清真肉食、清真饮食、清真副食品,简称为“清真三食”,它是连接散居回族经济中农业、畜牧业、旅游业、餐饮业的重要产业链。清真食品产业是一个民族特点突出、产业结构复杂、行业群体庞大、关系到国际交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行业。

在清真食品产业中,牛羊肉及其相关联产品占的比重很大,与之配套的行业分布也很广。抓好清真牛羊肉类食品的龙头企业,不仅能树立中国的清真食品品牌,还能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带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笔者通过对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清真食品生产企业都处于初级加工和卖原

料型产品的层次上,屠宰营销商各自为政,争夺原料,无序竞争,缺乏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缺乏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商标品牌。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一把刀、一条绳”的作坊式经营水平上,缺乏肉食品加工所,必需的质量安全标准,加工企业小型、分散,缺乏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在清真屠宰、加工等方面也受到各种程度上一定因素的制约,受国家法律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制约,清真屠宰加工企业在从业人员条件和生产环境条件以及原材料的要求上均具有一定的行业准入门槛。同时“小作坊式”的清真食品生产单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大量存在,使清真食品的整体行业层次受到极大的限制。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为了改变散居回族清真食品行业加工规模小、分散、管理混乱的局面,必须对现有的加工企业、定点屠宰场和专业市场进行整合,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经营理念创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积极采取“政策引导,实体牵头,法人经营,大户带动”的运作模式,通过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积极的招商引资办法将实力雄厚的企业或财团引入清真食品加工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合资、股份合作、契约等形式,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组建清真食品加工联合集团:利用各种媒体、展会和节日,广泛宣传,建立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等方式,提升清真产品知名度。

2.利用地区特色,发展壮大清真食品产业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清真食品生产,把清真食品作为散居回族的特色主导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整合提升现有的清真食品加工能力,积极发展清真食品精深加工,培育和扶植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先导,以清真品牌为支柱,组建清真食品企业集团,提升清真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培育一批对外开拓市场、对内带动生产的龙头企业和具有标志性的清真食品知名品牌。

利用环境优势发展壮大清真食品产业。地理环境上的便利对发展企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天津桂顺斋糕点商厦、沈阳的马烧麦、北京的牛街等,其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和清真风味食品吸引了八方来客,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还提高了企业知名度。

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清真食品产业。庐山清真寺、山海关清真寺,利用旅游旺地和有开发价值的优势,以寺为依托,以可口放心的清真食品满足来自五洲四海的穆斯林和各地游客的需求。以清真寺为依托,发展清真食品产业,有一举多得的功效。

利用品牌优势发展名优清真食品。沈阳二百多年的名店“马家烧麦”,以与众不同的开水烫面等工艺闻名遐迩:新疆烤羊肉串遍及全国: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兰州牛肉面是兰州回民首创的,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特色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山西的羊肉泡馍、腊牛肉、河南的胡辣汤、北京的“东来顺”、油茶等一批具有清真美食特点的食品。可以利用这些知名的企业和产品,在全国各地以连锁、加盟等多种形式经营,使清真饮食集团化。

(二)打造名牌产品,加快清真食品产业发展

1.加大政策扶持,营造清真食品市场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

(1)利用好国家对清真食品定点企业的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挖掘和扶持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清真食品企业,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和区域经济,打出名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清真食品龙头企业,成为拉动市场繁荣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解决好清真“放心牛羊禽肉”问题,加快培育清真“放心牛羊禽肉”品牌。引导、鼓励和扶持有积极性、有实力的大中型清真食品企业投资建立牛羊、禽类屠宰养殖基地,逐步走向定点屠宰、定点加工、定点批发和定点销售的规模经营道路。

(3)合理规划少数民族聚居区清真食品网点的布局和建设,根据新建居民区的不同情况,设置相应的清真食品经营网点,满足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需要。

(4)在各类超市和商场设置清真食品专营区域或专柜,并依法加以规范。清真食品企业的产品在进入超市的费用上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贴政策,使人们吃上品种丰富的、货真价实的清真食品。

2.打造名牌产品,做大做强清真食品产业

名牌产品是企业占领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信用卡”和“通行证”,它关系到企业的销路和效益,营造一个品牌能带动一个企业或行业的发展。为此,积极打造“清真”品牌、推行名牌战略,是做大做强清真食品产业的有效方法。

(1)增强产业意识,实现清真食品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根据现有清真食品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股等途径,实现资产重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多元化,促进经营机制转换,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带动整个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向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发展。

积极引导中小型个体、私营清真食品企业转变思想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原则运行,挖掘内在潜力和绝技方面的独特优势,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成果转化,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之路。引导和培育有实力的清真餐饮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采取联营、兼并等形式,积极发展名优品牌系列产品,尽快形成一批以名牌拳头产品为龙头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对外出口基地,形成清真食品产业链,辐射周边地区物流圈,进一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真食品产业集团。

(2)加强扶持,支持、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经营清真食品的专卖店和连锁店,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尽可能对这类专卖店、连锁店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帮助。

(3)积极引导、鼓励、扶持现有清真食品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公有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从政策上、资金上继续对有传统品牌、老字号和“龙头”的公有制清真食品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支持,进一步强化其在整个清真食品市场运行中“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使清真食品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4)积极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开展联营、合作,引导和帮助老的传统清真食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注意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的先进饮食文化,促进清真饮食文化蓬勃发展。

3.挖掘、弘扬清真饮食文化。提升产品品位

(1)发展清真食品,弘扬清真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各个民族都在遵循这个人类的至理而生存发展,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人类的饮食文化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各民族、各宗教对饮食都有一些不同的要求习俗或禁忌,从中也可以反映出该民族、该

宗教的思想意识、习俗礼仪、信仰与文化生活。回族学者根据回族传统文化中崇尚清、正、纯、洁的价值标准。多选用“清真”、“清净”诠释清真食品,认为“纯洁无染之谓清,诚一不二之谓真”,从而为清真食品赋予了不仅有益人类身体健康,而且有益于人类心性健康的双重意义。在人类社会日益追求营养、健康、生态食品的今天,清真食品以其独特的食品概念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2)在竞争中合理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地段、规模、档次、品牌、特色、名气等,都是产品进行市场定位考虑的因素。食品行业,尤其是餐饮业属于完全竞争行业,进入成本较低,几乎不能形成垄断,各企业的条件又千差万别。因此,要从自身优势条件出发,对市场做调研分析,合理进行产品定位,做到高中低档产品相结合。老字号名店要发挥品牌优势,通过发展加盟连锁经营,打人超市搞配送等形式,挤进现代物流,扩大市场,延伸服务,把清真食品送进社区,送到少数民族和其他消费者身边。

(3)以特色文化为卖点,发挥产品、服务的差别化优势。清真食品渊源于古老的伊斯兰文明,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从来都十分讲究卫生,从其含义本身及其严格的制作工艺讲,完全符合国家的保健食品和绿色食品的要求。清真还是10个少数民族的传统美食,民族的、地域的特色鲜明,蕴含民族历史、文化精华,体现民族风情、节庆气氛。这些都构成了清真食品在散居地区独特的文化卖点,也是清真企业创造特色产品与服务的丰富源泉。注重差别与特色的开发,可以打造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品位,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散居回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1.生产规模由个体向企业集团发展

回族有传统的经商习惯,过去多是个体单干,如屠宰牛羊、贩卖加工毛皮、开小饭馆,小打小闹,只求温饱。改革开放后。国家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鼓励群众劳动致富,这给回族群众改变自身经济面貌带来了机遇,笔者通过对多个散居回族聚集区的参观、调研发现,他们多以屠宰牛、羊、鸡、加工肉食品及皮毛为业,具体到聚集村(街)、聚居镇几乎是全民参与:社会分工由原来的单户既宰又卖发展到大部分群众专业屠宰、小部分群众专业销售:组织形式也由原来的个体、联合体逐渐发展为企业:管理形式也由原来的松散、自由型发展到统一、规范型。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清真食品的种类需求也越来越多,随之应运而生的加工企业也发展起来。一些散居回族以清真冷库为基础。以生鲜牛羊肉为原料发展软包装罐头加工企业、清真牛肉肠企业、清真面食,规模越来越大,组建成了企业集团,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主要由回族民营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

2.生产方式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发展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外事活动频繁,许多餐饮发生在交通工具上、山水漫游间,传统的零售生鲜牛羊肉、餐馆的清真菜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清真食品的品种需要由单一的门店固定消费向便携式的移动消费发展。因此,一些常温下保存的高温灭菌产品和休闲产品应时而生,如清真牛肉肠、软包装牛肉系列产品、清真方便面、清真锅巴等。这些产品的生产,必然要求清真食品的生产方式由原来的粗放简单向深加工变革,原来简单的手工设备被现代的高温灭菌、恒温滚揉机械所取代,原来简陋的作坊被现代的无菌车间取代,原来简单的加工方法被现代科学的工艺流程取代,原来文盲、半文盲的伙计人员也被现代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取代。

3.在保持传统民族风味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近年来,中国清真食品行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三大企业及加工制作群体,一是大型清真肉类深加工、乳制品、粮油深加工的大型骨干企业群体:二是清真餐饮行业的“老字号”企业群体:三是民族传统小吃行业群体。清真食品企业在传统民族风味的基础上,应该用新科技、新工艺、新流程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质量创新,使传统风味与时代相结合。

在清真屠宰中,应逐渐摒弃“地打滚”的方式,积极采用吊挂生产、机械扒皮、快速预冷、排酸嫩化等先进工艺,提高肉品鲜嫩程度和食品安全。在以手工加工为主的清真食品企业中,应加强技术改造,用机械设备、电子设备代替手工操作。技术改进的实施,既节省人力,提高生产效率,又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发展、壮大清真产业,要有资金投入、品牌效应等系列措施,应通过股份制、合资等方式向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先进企业转型。

(二)改善环境,实现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提高资源保护意识,实现资源持续利用

散居回族地区在制定和实施资源环境政策的前提下,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保护意识。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要同步进行,注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系统相关性,适度开发,养用结合。环境管理的范围从城市扩大到农村。工业污染的防治从末端控制转向全程控制,污染治理做到点源污染治理和面源污染治理相结合并逐步向面源污染治理转变。加大对资源环境的管理力度,实现资源利用的有序化,建立节约资源的自律机制,减少资源浪费。矫正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建立包括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率、环境保护效益在内的综合考核指标。

实施散居回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不断创新来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散居回族地区科技水平较低,工业生产过程中能耗与物耗高、污染严重、效益较差,防治污染的技术落后。散居回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为目标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人力资本创新,特别是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来提高生产率,节约资源投入、劳动力和各种形式的资本。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散居回族地区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冶理、边治理边污染的情况。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散居回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

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3.加大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环保型企业

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是当今食品业发展的方向。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食品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色食品、质量上档次、营养平衡合理、使用方便已成为人们的追求。中国清真食品业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靠传统的技术和工艺,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产业大批量生产对加工能力的要求,也难以适应社会对产品及其加工品种多样化、高质量的要求,这就要求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开发和引进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清真食品加工业,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尤其是清真肉食业的开发,带动了畜牧养殖业与农业的发展,同时肉食业在生产过程中,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打造环保型企业,让污染物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增加附加值,创造效益。在这方面,河南永达肉鸡在生产过程中,从源头做起,引进高新技术进行污水处理,招商引资,把污水处理物及鸡粪、鸡血等污染物经过处理转化为无公害有机肥。将鸡毛、内脏进行高温处理,转化为营养丰富的鸡鱼饲料。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切断污染源,提高附加值,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还创造了社会效益。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促进散居回族经济发展

(一)发展散居回族教育培训事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学校教育

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首要途径,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也应成为散居回族地区的第一事业,扩大教育对散居回族地区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发展散居回族教育培训事业,提高劳动者知识能力包括:获取知识(包括知识的生产和引进)、吸收知识(以教育来衡量)和交流知识的能力。在这三种知识能力中,教育是基础。第一,知识的生产要以完整的教育培养和训练作为前提:第二,知识的引进要具有可持续性,必须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才能形成必需的消化、吸收和改造知识的能力:第三,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条件下,知识的交流活动也对人的教育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居回族教育在教育性质、办学方向、大政方针、基本模式、宏观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这是由散居回族历史传统、社区差异性、教育起点的多层次性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教育的有效性就体现在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培养上。,

(1)扩大散居回族地区教育投入。首先要转变“教育投入是消费性投入”的片面思想,确立教育投入是最有效投入的观念。教育投入,除了教育经费的投入外,还包括其他形式投向教育的资源,如组织农村中的能工巧匠或致富能手,向当地乡邻传授劳动技能和致富经验,这也应视为一种教育投入。

(2)因地制宜办教育。散居回族地区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且往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为此,可在农村采取国家举办寄宿制中小学,以国家投入为主,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散居回族地区人口的素质。

从全国范围看,散居回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人口多分布在农村,散居回族文化带有浓郁的农村气息,具有浓郁农村气息特征的散居回族文化,又只有在农村才表现得最为完整和充分。散居回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在农村,才具有广泛的自发性和群众性。相应的,散居回族教育,也只有在农村才能完整地表现出其特殊性。

2.拓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散居回族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经济学认为,不发达地区着重解决的是适用技术的正确选择和及时推广。散居回族地区属于不发达地区,急需大量的适用技术和人才,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成为当务之急。

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唤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改变人们轻视、鄙薄职业教育,将其视为普通教育的观念,扭转将接受职业教育看作不得已而为之的观念,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教育与技术密切结合的纽带,关系到经济发展,民族兴衰。职业教育水平提高了,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才能提高,各种技术效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放大。

在散居回族地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办学模式应当具备三大特点:一是应成为沟通现代科学技术与散居回族地区传统生产技术的教育体系:二是应成为促进散居回族地区职业分层和行业分化的社会实体,具有引导社会变革的额外职能:三是必须着眼于未来,成为独立运行的教育体系。其根本,在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学以致用”在职业教育中都得到充分体现。把职业学校办成散居回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示范种养中心和技术辐射中心。

从地域上看,城市散居回族教育应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农村散居回族教育应以发展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根据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有重点地采取具体的行业技术教育,把农村的职业培训工作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发展农村中介服务,向乡镇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推进农业产业化,达到学以致用,扩大城乡就业空间。

职业教育之外,应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在散居回族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层出不穷,劳动者要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形势,就必须不断接受培训,以吸收新知识,形成新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劳动者掌握先进技术,提高技能水平,必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推广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增强农产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结合散居回族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的具体措施,支持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产业集群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要自办或联办技术开发机构,增强自主开发能力:二是科技型中小加工企业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联合创办产学研实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实施: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社会各方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的技术力量:四是通过内引外联引

进、吸收、消化科技成果,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拓宽市场领域,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2.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产品加工业

围绕畜牧、蔬菜、果品、粮食等主导产业,搞好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逐步形成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实现设备、工艺的更新换代,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改造步伐。一是加大合资合作力度。瞄准国内外农产品加工大企业和大集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二是抓住产品这个关键环节,重点抓好技术改造。围绕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优化升级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和进行技术攻关,创造更多的名牌、优质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抓新产品的开发。瞄准老产品进行改造,在增加规格、提高档次、改善质量、完善功能上抓延伸、抓拓展、抓提高,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健康食品、安全食品、天然食品。积极推行农产品加工质量认证,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三)弘扬优良传统,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成员,随着回族的形成,作为它的意识形态的回族传统也在逐步形成,并日臻完善。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协调好回族的家庭生活、职业生活以及社会公共生活,与此相适应,在回族中也形成了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发扬回族的优良传统,对提高散居回族地区全民道德素质,创造散居回族地区的昌明盛世、廉洁社会,造就人心向上、团结奋发的良好氛围,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有利于保证散居回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推行清洁生产

实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科技投入,广泛应用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是实现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良性循环的物质前提。清洁生产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最优生产方式。特点:第一,功能性强,满足人类消费需要;第二,经久耐用;第三,有益于人类健康,不损害环境质量;第四,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呈极小值趋势,甚至为零。产品模式与消费模式紧密相连,只有形成可持续产品的生产市场,才能形成可持续消费,促进可持续生产的快速发展。

2.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可持续消费观

可持续消费受到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限制。它们影响着对产品的需求。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就是去追求大量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似乎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新的道德、文明、价值标准,这需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基础上的可持续消费观。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融于自然的一分子,而不是盘剥自然的“主宰”。人类作为生态环境系统的一分子,不仅应理解自身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更应明确对“可持续性”所应承担的责任。散居回族应当树立自然环境是有价值的观念,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命和价值的源泉,也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保护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资源、保护财富、保护价值、保护生产力。

3.积极引导散居回族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可持续消费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而且应该成为一种制度。散居回族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实现散居回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正确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抓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府要有明确符合可持续要求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开发可持续产品是以高投入、高技术为后盾的,政府应从税收等方面给予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以优惠,将生态技术列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科研协作,迅速将生态环境新发明运用于生产,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鼓励可持续消费,逐步建立可持续消费结构。其次,要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标准和法规。最后,要建立可持续产品的质量检测制度,制定和健全环境保护工业产品和环境保护服务业的标准,建立可持续产品及质量检测和评估中心,健全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保证可持续产品的质量。(全文完)

猜你喜欢

回族集群食品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集群品牌是集群整体的品牌还是集群产品的品牌?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危险食品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