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城跃动

2009-11-09王运宝

决策 2009年10期
关键词:桐城招商引资经济

王运宝

写在前面

桐城是一部书,历史文化是封面,民营企业是封底。

思想解放激荡下的经济发展历程,则是书的正文。

站在“阅读者”的角度观察,由本土内生性企业家“无中生有”创造出的产业板块,与工业化、城镇化交相辉映,共同演绎了一场县域经济的精彩大戏。而一个县域背后的财富故事,蕴含了更多引人入胜的细节。

在产业集群裂变效应的带动下,桐城正在全力打好产业牌、文化牌与融入牌,蓄势待发,为实现整体经济提升积淀力量。

如果深入剖析桐城的经济机理,就会发现,桐城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又好又快的追赶跨越之路。已连续5年跻身“中部百强县”的桐城,不仅为安徽省,更为中部后发地区的弯道提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由此,我们走进桐城,为广大读者呈现一个鲜活而立体的中部成长性县域。

蓄势追赶路线图

在三次思想解放的激荡下,桐城经历了企业聚集—裂变增生—品牌提升三个阶段。在工业企业的带动下,桐城涌动着一股蓄势向上的力量。

10月16日,首届桐城文化节在灿烂的礼花中盛大开幕。

桐城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但桐城的优势决不仅仅只是文化。矗立在深厚文化地基之上的民营企业,以及由上万家民营企业构成的产业板块,成为桐城的另一张名片。在这些块状产业集群背后,是一个个动人心魄的创业故事。

那么,桐城的工业企业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工业变迁的带动下,桐城经济又呈现出了什么样的变化曲线?

就让我们深入桐城的发展历程,在由三次思想解放勾勒出的一道清晰轨迹中,探寻桐城工业嬗变的“密码”,以及由此引发的多重改变。

激活一池春水

“桐城被誉为‘安徽的温州,这个总结形象地概括了桐城的经济特色。”采访中,安庆市委常委、桐城市委书记汪莹纯对《决策》总结说,“实质上,桐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

那么,由思想解放所引发的改变,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站在今天的时间门槛上回望,第一个被定格的时间节点是1986年。

当时,桐城出现了“十万大军跑推销”的浩荡场面,推销员成为桐城第一代“万元户”,其中的一些人转身成为乡镇企业主。当时还是推销员的夏吉国告诉《决策》,桐城民间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为:“两头在外、全凭脑袋”。

但是,紧随而来的,却是一场激烈的争论。对这样一种特殊的“推销员经济”,应该怎么办?

1986年,桐城县委小礼堂的一次庆功表彰大会,成为桐城发展的转折点。在这次大会上,为推销员披红挂彩“平反正名”。汪莹纯认为:“为推销员正名,是桐城真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

同年,桐城发布了第一个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为中心的“一号文件”。一直到2009年,23年来,桐城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以发展工业为中心,这在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中是少见的。20多年的发展证明,这个具有超前意义的决策,激发出了整个桐城的内生经济活力。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10年,是桐城乡镇企业高奏凯歌的阶段。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1992年,第二产业在桐城三次产业结构中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达到40%,标志着桐城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大县的根本性改变。

当时间推进到1997年,以原桐城轴瓦厂为代表,更深刻的改变开始悄然发生。“1997-2000年的企业改制、股权民营化改革,是桐城乡镇企业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折,是桐城发展的里程碑。”原桐城市乡镇企业局局长、金神镇党委书记潘利民告诉《决策》。

在金神镇,操文章培养了一批批技术能人、销售能人,与机械加工相关的企业扩展到100多家。攀登集团成为桐城机械加工产业的“黄埔军校”。2008年,金神镇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产业集群专业镇。

正是在乡镇企业集群的带动下,中国包装印刷基地、中国蛋鸭基地、中国制盖之乡、中国农机配件中心、中国制刷之都等“一镇一品牌,一园一特色”的板块经济品牌,在桐城相继涌现。

因此,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卢永军在桐城考察后认为,桐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典型”。桐城成为安徽省内外各地学习的样板,这是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V形曲线

作为第一代创业者的代表,汪善祥与桐城轴瓦厂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1997年9月,轴瓦厂率先改制为华祥集团。

因为在企业改制中先行一步,华祥集团迈入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成为桐城工业企业的“五朵金花”之一。同时,丹凤、攀登、金光、鸿润等在内的桐城十大企业,全部迈入大发展的轨道,成为桐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领头雁。在桐城全市工商总税收中,十强企业纳税额“三分天下有其一”。

凭借这种铺天盖地的内生型企业,在2000年的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中,桐城动态指数高居全省第2位,综合排名第4位。到2002年,桐城综合指数排名安徽省“榜眼”,经济发展跃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但是,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从2003年开始,安徽的县域经济格局,因为新生力量的加入,开始出现重大变化。

如果采用经济学最常用的SWOT分析方法,对桐城加以审视,会发现什么呢?

首先,内生民营经济活力是桐城最大的优势,但与铺天盖地的民营企业相对应,大项目少成为桐城的劣势。与桐城属于同一种发展模式的宁国、天长,分别以中鼎集团、天大集团为代表,内生企业裂变日益壮大。因此,宁国一直领跑安徽县域经济。

其次,如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为桐城的一大挑战。早在2002年,宁国就明确提出“融入苏浙沪、重返百强县”的发展战略,走在了全省的最前列。广德县更是因为招商引资,一跃进入安徽省十强县。相对来说,“招商引资成为桐城经济的短腿。”汪莹纯告诉《决策》。

因此,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4年,桐城淡出了安徽县域经济考核十强县。同时,发展的动态指数也呈现下滑态势。

当时间推进到2006年,“重返十强、追赶跨越”成为桐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随之,桐城的整体发展思路开始出现调整。特别是围绕招商引资,桐城展开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大讨论。

于是,2006年,就成为桐城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也是桐城再次起跳的起点。经过“对内提升、对外借力”的3年,桐城开始出现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此可见,桐城发展呈现出一条清晰的“V”型曲线。尤其是2006年以来追赶跨越的强劲势头,在桐城汇集成一股向上的力量。

向上的力量

从2万元起步到销售额突破20亿元,夏吉国与鸿润集团,成为桐城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08年12月,鸿润工业园在桐城经济开发区建成,鸿润规划分三期投资8亿元建设600亩的鸿润工业园。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利税1亿元。这是鸿润集团的第三次大规模扩张,前两次分别是在1997年与2001年。

与鸿润一样,丹凤、华祥、盛运等企业,都开始呈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齐头并进之态势。在经历企业集聚、裂变增生后,桐城工业企业开始进入升级转型的第三阶段。

记者从桐城市统计局了解到,桐城市私营企业纳税过百万元的有40家,个私企业完成工商税收占全市总量的75%。有8家私营企业进入安徽省民营企业50强,15家进入全省200强。同时,桐城企业的“中国名牌产品”与“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在安徽省所有县域中首屈一指。因此,汪莹纯分析说:“桐城将形成更多的旗舰型产业基地,涌现更多的行业单打冠军。”

内生型力量的壮大,成为桐城追赶跨越的强大支撑力。但不是唯一支撑力。

从2006年开始,招商引资成为桐城的“一号工程”,桐城市招商局局长殷本胜告诉《决策》:“最高峰的时候,我一年中有275天在珠三角、长三角。”在民营经济实力深厚的桐城,招商引资成为桐城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强大推动力。

经过不断的实践,桐城市决策层认识到,要实现追赶跨越,只能在招商引资中解放思想,通过解放思想促进招商引资,两者相互促进。为此,围绕“要不要”、“能不能”、“做不做”等问题,桐城市开始了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讨论。

在大与小、内与外、高与低的辩证法中,桐城揭幕第三次思想解放,冲击着领导干部、企业家的惯性思维。“因为思想解放,才有了桐城经济的发展;要深入推进桐城经济发展,更需要思想解放。”桐城市市长吴三九总结说。

善弈者谋势。2006年以来,桐城已构建起“项目驱动、融资拉动、品牌促动、外向带动”四轮齐驱之力。按照弯道超车的基本原理,只有四个车轮共同作用,相互支撑,才能驶上“快车道”,实现追赶跨越。

透过桐城文化节五彩缤纷的表演,一个文化厚重而又生机蓬勃的桐城,喷薄而出。

桐城辩证法

大与小、内与外、高与低,这些都是桐城经济提升中的辩证法。从来都不缺少智慧与创业激情的桐城人,正在用一种富有桐城特色的创新思维,努力破解成长中的烦恼,创造新优势。

在桐城经济开发区,丹凤工业园与鸿润工业园比邻而立。

作为桐城本土内生型企业的代表,它们与通过招商引资落户桐城的金田集团、汇源集团等一起,合力支撑起桐城的新经济增长点、桐城的新城区——省级桐城经济开发区。进而,一起携手融入到桐城工业升级的大潮中。

不过,勇立潮头的不只有丹凤、鸿润等少数几家企业。以塑料印刷包装、机械加工制造、羽绒家纺、制刷等支柱产业为代表的块状经济,正齐头并进,共同演绎着桐城经济的辩证法。

大与小

范岗镇党委书记江学潮一直在为申报“中国制刷之都”忙碌着。

经过近40年的积累,范岗全镇制刷企业超过1000家,一把刷子刷出15亿元年产值。目前,范岗镇制刷业销售额占到全国市场的60%。一位制刷公司的老板自豪地说:“在全国各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范岗刷!”

其实,这只是桐城产业集群与块状经济名片中的一个。从上世纪70年代挑货担开始,到80年代中期的乡镇企业,经过近30年持续不断的发展、积淀,桐城已经以点状项目群打造出链式产业群。在这些产业集群中,全市现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5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桐城民营经济真正成为了“老百姓经济”,富民成为桐城板块经济的一大贡献。

但是,硬币总有另一面。草根经济民营企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小、散、乱”,桐城也不例外,截至2008年,桐城市纳税额最高的企业只有2000万元。相比无为县高沟镇、天长市、宁国市等地的民营企业,桐城稍逊一筹。对此,汪莹纯说:“桐城民营经济呈现出‘铺天盖地不错,顶天立地不多的特征。”

由此,桐城要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的辩证统一。对此,汪莹纯告诉《决策》:“一方面是本地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企业。”

实际上,这个“小与大”的辩证法,桐城已经开始转化。鸿润、丹凤等企业在桐城开发区建设工业园,就是一个写照。以此为标志,桐城企业将走出基本相同的发展路线图——先当“星星”捧“月亮”,再由“星星”变“月亮”。

与此同时,产业板块内部的战略合作,也在桐城风生水起。饲料包装印刷协会、制刷行业协会的成立,为企业合作搭建起了一个新平台,其优势是变“五指张开”为“拳头紧握”。俗话说“握紧的拳头好出拳”,齐力抱团,整合分散的小项目,强强联手,就能够打造出项目巨舰。

如果说从推销员转身为乡镇企业主是第一次创业,企业改制股权民营化是二次创业的话,桐城的民营企业已开始进入“三次创业”的新阶段。其典型特征就是扩张,做大做强。尤其是随着近3年招商引资的强力推进,桐城开始呈现内生活力与外来资本共舞的情景。

而这,就是桐城要面对的第二个辩证法——内与外。

内与外

在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金神镇,以金光机械集团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占据了全国汽车凸轮轴销售量的半壁江山,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金光集团也被中国机械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内燃机百年成就奖”。

金神镇工业企业的“四大金刚”之一的盛运集团,丝毫不亚于金光集团。金神镇党委书记潘利民介绍说,盛运集团是一匹“黑马”。原先只是很小的一家企业,在董事长开晓胜带领下,第一步进入桐城市30强明星企业,第二步进入十强企业,名列三甲。目前,盛运集团已完成上市辅导期,有望成为桐城市第一批上市公司之一。

金光与盛运,只是桐城民营企业的一个侧影。30年来,桐城基本上是靠内部的、民间的经济力量打造而成的,是典型的“草根经济”。所以,才有了“安徽的温州”这一概括。

“经过深入调研后发现,桐城经济的短腿是招商引资。相对于其他呈现跨越式发展的县域经济来说,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是靠招商引资创造的。”汪莹纯对《决策》分析道。因此,从2006年开始,围绕桐城的优势产业链与市场优势,金田集团、运城制版、汇源集团等大型企业先后进驻桐城。

由此,桐城可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内,民营经济内生增长、转型升级;对外,招商引资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更重要的是,在招商引资中,桐城人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开始进入到理性选商的新阶段。“作为一个县域经济,能够承载的是什么?外来投资者在桐城能做什么?”桐城市招商局局长殷本胜的一句反问,发人深思。

那么,桐城能做什么?对此,桐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潘章生认为:“投资商主要看重两个方面,一是资源,二是市场。桐城有市场,金田集团投资桐城,看重的就是桐城塑料包装印刷产业集群这个大市场。”同样,新渡镇镇长姚芬兰认为:“产业链条的短缺部分,正是招商引资的重点。通过外来投资,把产业链条打造完整。”

已有10年招商经验的殷本胜,则在实践中总结出来一条定律:“投资商是否落户,相同的资源看区位、相同的区位看载体、相同的载体看环境、相同的环境看政策、相同的政策看领导。”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历开放意识与思想冲击后的桐城,必将迎来招商引资大跨越的新阶段。这些外来资本,将成为推动桐城经济提升的一股新生力量。汪莹纯认为:“招商引资中外来资本的进入只是一个方面,桐城更需要的是其背后引发的多层面改变。”

随之,便引发出桐城的第三个辩证法——高与低。

高与低

从2008年5月开始的一年多来,桐城与“限塑令”一直是一对引人关注的敏感词汇。作为全国知名的“塑料包装之乡”,在国家“限塑令”实施前后,安徽省内外众多媒体记者与经济学家、环保人士,都纷纷来到桐城实地考察。有的是微服私访,有的是几进几出桐城。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桐城塑料包装产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触底反弹。在这方面,不得不佩服桐城本土企业家的智慧,他们紧跟市场、随时捕捉商机、迅即调整产品结构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如果从深层次来看,“限塑令”提供了一次产业重新洗牌的难得机遇,实现桐城产业从低到高的升级。

为了借机提升桐城塑料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的品质,桐城市与武汉大学包装与印刷系展开战略合作,编制《桐城市包装行业发展规划》,每年安排1000万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塑料包装等重点企业技改贴息。同时,市政府每年通过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目前,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家、担保公司3家,成立了中小企业风险互保基金,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如今,“华东第一旗舰制塑基地”也正在酝酿之中。姚芬兰告诉《决策》:“在制塑最为集中的新渡镇、双港镇之间,规划一个省级民营经济开发区,命名为‘双新经济开发区。”而且,新渡镇政府大力引导全镇的塑料业转型:从低档次的吹塑为主向利润更高的注塑、环保材料方向发展的结构转型;从内贸为主向外贸发展的模式转型。

“只有夕阳的产品,没有夕阳的产业。”为了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桐城专门成立了塑料包装产业研究中心。这是桐城三大产业研究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机械制造与制刷产业研究中心。

对于产业升级、产品提质,鸿润集团董事长夏吉国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因为没有特色产品,鸿润曾陷入价格战的漩涡,损失惨重。痛定思痛之后,夏吉国与中国畜产品研究会联合攻关,历时两年研发出高级“圈圈绒”。用这种羽绒为原料做出的一套高级羽绒被,能卖到13万元一床。“一床羽绒被卖出一辆小汽车的价格”,这是鸿润创造的产业神话。

目前,中国每出口10件羽绒被产品,就有4件出自鸿润集团。“在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之后,就是‘优不优的问题。”夏吉国告诉《决策》,“鸿润战略升级的目标,是打造成中国家纺用品大王、世界家纺大王。”

夏吉国只是桐城本土企业家的一个代表。富有智慧与创业激情的桐城人,正在用一种独具桐城特色的创新思维,努力破解成长中的烦恼。

如何打好三张牌

桐城经济追赶跨越正在迈入一个新阶段,更精彩的交响曲即将奏响。文化牌、融入牌、产业牌,桐城可谓好戏连台。

秋雨如丝般洒落在麻石板铺就的明清古道上,从黑色屋檐上滴落的水珠激起一片水花,被雨水冲刷干净的深深车辙,记录下一个水陆交通枢纽的繁忙。

从古老街巷深处迎面吹来一阵风,风中带着几分发霉的味道,似乎是在向游人述说发生在某一个深宅大院中的故事。

水运码头旁,李鸿章钱庄斑驳的高墙与黑色门板上,印刻下历史的痕迹,更留下了一个商业古镇昔日的繁华。在初秋的细雨中,历史与未来展开对话。

这就是孔城老街。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正在用现代化修复技术进行一次全面整修,重现古镇在晚清时期的原貌。目的是打造成为一个五星级的旅游景区。孔城老街作为桐城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之一,被寄予厚望。

透过孔城老街,可以观察到桐城正在全力打好的三张牌:一是文化牌,将丰厚的文化资源变成经济资源;二是融入牌,将桐城融入更大的区域体系中;三是产业牌,文化旅游产业链条长、投资回报率高,而桐城文化恰好是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

那么,追赶跨越之路上加速的桐城,将如何打好这三张牌?

文化牌:历史与未来对话

沿着孔城老街向两边延伸,向北是桐城历史文化名城与龙眠山,向南是嬉子湖。这条核心旅游带融山、水、城、人于一体,是桐城文化旅游一带三区布局的核心。

不过,相对于桐城文化资源的厚重,这仅仅是一个断面。

“诗意桐城、盛世文都。”三百年来,人们总是习惯用这8个字来形容桐城。而诗人笔下的桐城,则散发出一股灵秀之气。从这个角度来说,桐城是幸福的。因为一座被写进诗词的城市,一定具有不同凡响的意蕴,这座城市也一定具有别样的感受,因为它拥有可以入诗的素材。而且,因为文化,桐城的知名度被大大提高,可以说,每个中国人从中小学语文课开始,就知道桐城。

不管是单纯从风景的角度,还是从旅游产业的角度来看桐城八景,每一处都是有声的画、无字的诗。也许正是这种不同凡响的历史文化沉淀,让北京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对桐城、对孔城老街一见钟情。2008年5月,桐城市与北京中坤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中坤集团将投资近10亿元,开发孔城老街。

可以说,这是桐城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个里程碑。因为长期以来,相比于其他文化资源同样丰厚的地方,桐城的文化旅游产业一直没有做大做强。对此,桐城市市长吴三九分析认为:“桐城文化的一大部分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载体来承载,仍散落在全市各地和文献书籍中。”所以,孔城老街的整体开发,就为桐城文化旅游产业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其实,在进军孔城古镇之前,黄怒波已经成功开发了皖南古村落——黟县宏村。借助于影视媒体和强力对外营销,宏村已经成为闻名全球的地方,并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这样一个成功的开发案例在前,再加之以成熟的商业营销模式,孔城老街的开发,更加引人期待。毕竟,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带动型极强的产业,“一个项目带动全局,旅游产业可以发挥出乘数效应。”孔城镇镇长张星生告诉《决策》。

孔城古镇之所以能打动黄怒波,有其独特优势:首先是水乡古镇、商业重镇,孔城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本;其次,孔城是整体收购、整体开发、整体对外营销,改变了宏村的原有开发模式;三是孔城的文化底蕴。

因此,桐城市旅游局局长汪光文分析认为,孔城开发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安庆市的旅游产业格局。长期以来,天柱山一直是安庆市旅游产业的龙头。随着孔城老街在2010年对外开放,将彻底改变安庆一柱擎天的旅游状况,变成一城一山平分秋色的格局。

除了孔城老街,北京中坤集团还投资联合承办首届桐城文化节,文化节即将于10月16日开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文化节这个平台,桐城搭建起历史传统与现代社会沟通的桥梁。

目前,虽然桐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各项活动正在有序推进,但必须直面一个现实,那就是如何将文化软实力转化成经济硬实力,桐城还需要做好更多的文章。正如汪光文分析的那样,桐城具备休闲旅游度假的所有要素,如何延伸开发旅游产品,实现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桐城还处于初级阶段。

不管怎样,桐城已经在路上。从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进而转化成经济优势,桐城已经迈出了“三级跳”的第一步。

“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昨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桐城文化旅游也能够像桐城派的文章一样“甲天下”,开发出类似于宏村、西递、平遥、丽江、凤凰等驰名海内外的文化旅游精品。

显然,对桐城来说,旅游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旅游是加入合肥经济圈的先头部队,是融入经济圈的前沿阵地。”当汪纯莹说出这番话时,桐城已经打出了自己的第二张牌。

融入牌:双赢舞台上的一场戏

100公里,这是从桐城市府广场到合肥市府广场的空间距离。要走完这段路程,沿沪蓉高速公路只需要1个多小时。但空间距离并不等于经济距离。

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属于安庆市的桐城,长期以来,与合肥的经济交流,既不密切也不疏远。但要改变其中的复杂因素,也绝非一朝一夕可成。

虽然如此,改变还是悄然来临,机遇也随之降临。

从2006年开始,随着合肥提前跨入“千亿俱乐部”,对外辐射带动能力逐步显现。于是,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就成为2006年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构想。但这时并没有将桐城纳入其中。后来,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中,依然是1+2模式。

但是,省会经济圈的魅力即刻显露,尤其是合淮同城化的提出,成为桐城提出加入省会经济圈的一个重大推动力。2007年5月,就在合巢六三市领导坐在一起商谈经济圈建设大计之时,桐城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帖子,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网络论坛上。同年,桐城正式提出加入省会经济圈,并得到了安庆市的支持。2008年5月28日,安徽省政府以皖政[2008]48号文件形式印发《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正式提出桐城入圈事宜。

随后,桐城市主动展开各项工作,积极与合肥对接,参加各种政策研究会议,以及由合肥市政协、人大等部门牵头召开的经济圈会议。

到了2009年4月,第二次发布省会经济圈发展报告蓝皮书时,淮南、桐城成为新晋成员。“扩容”之后的经济圈中,形成1+4模式。4个月后的8月24日,安徽在合肥召开了高规格的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座谈会;而在此前三天的8月2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下达了《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合肥经济圈第一次被正式写进官方文件中,桐城也以正式成员之一的身份,纳入发展规划。

不仅如此,通过合肥经济圈,桐城一跃成为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进而融入到一个更为宏大的区域经济中。以合肥经济圈为跳板,实现了桐城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无缝对接。

相较于安徽省大部分县域来说,桐城再次先行一步,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将会给桐城带来重大经济利好。

在安徽省内,不乏这样的先例,诸如宁国、广德、当涂、芜湖县等地,率先提出融入苏浙沪经济圈之后,县域经济都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广德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之后,从安徽省倒数后十名,一跃进入安徽省十强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认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主体,已由过去的个体竞争走向群体性竞争。没有资源的县域,可以通过与大城市的同步发展,无中生有创造出经济资源。

实际上,经济利好只是一个层面。殷本胜告诉《决策》:“对于提高桐城的知名度、影响力、承载力,以及对桐城人的思维、开放心态都会有好处。”

更进一步,在汪莹纯看来,桐城融入合肥经济圈,“是真正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完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对全国其他的经济圈建设、卫星城建设,都会具有标本或借鉴意义。”这种观点获得广泛认同,参加座谈会的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桐城加入经济圈,是经济圈真正突破行政区划,按照市场运行规则,通过经济聚集力量,吸引周边区域主动融入的生动一例。

产业牌:青梅煮酒谁是真英雄?

走在华祥集团的办公楼里,就像进入了历史隧道。在一张张依次排列的黑白照片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桐城乡镇企业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照片也记录下了华祥集团企业改制、厂区搬迁以及品牌提升的全过程。

诞生于孔城镇的华祥集团,前身为桐城轴瓦厂,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企业。也正是在华祥等上万家乡镇集体企业的支撑下,桐城在1996年撤县建市。

在安徽省,与桐城在同一个时间段撤县建市的其他4个县,分别是天长、明光、宁国、界首。经过10多年的演变,明显划为三个方阵。

宁国凭借其坚强的内生经济活力,依然笑傲江湖,大有一路绝尘之势。天长依托独特区位优势以及民营企业,稳居安徽省十强县。同时,宁国与天长成为2000年以来,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中,始终高居十强县的两个县域经济体。宁国与天长当仁不让位居第一方阵。相对来说,桐城则为第二方阵。

因此,如果跳出桐城看桐城,就会发现,与宁国、天长、无为高沟等相比,如何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将是桐城未来发展的一篇大文章。

2008年年中,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未来的经济发展竞争,不管是国与国之间,还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实质上就是“产业链战争”。此乃一语中的。

桐城曾经高居安徽省第一方阵,支撑力就是产业链;要实现重返十强,凭借的依然是产业链。因此,桐城不仅要裂变本土内生的产业链,更要眼光向外,融入更大的产业链,配套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低端。

青梅煮酒,谁能最终笑傲江湖,产业支撑力是最大的核心。

北宋著名书画家、诗人黄庭坚曾在桐城留下这样的诗句:“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曾经创造出“安徽的温州”的桐城,不再是“龙眠”,而是“龙腾”。

那么,如何将桐城打造成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工贸综合型山水城市?“桐城有‘零资源特色经济的发展经验,也有白手起家的创业灵感,现在最需要的是敢想、敢干。”汪莹纯说。

桐城如何实现跨越式提升

桐城长远的发展还是要靠本地的服务效能,为企业服务、为经济发展的服务素质和工作效率。需要人的转变、干部的转变,这对桐城提升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

从木桶原理到鲶鱼效应

《决策》:桐城在民营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知名度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内生型的民营经济一直是桐城的特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会引来什么样的思想争论?

汪莹纯:从2006年开始,桐城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桐城来说,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和说法,一种认为桐城自己的民营企业发展得很好,不需要招商引资。第二种认为难以招商,桐城既没有自然资源,又不靠近大城市,依托什么来招商?这两种观念都是有偏差的。现在的县域经济竞争异常激烈,通过分析发现,只要是GDP、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地方,肯定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这些经济增长点,肯定是招商引资来的。

相对来说,桐城发展的不足,就在于招商引资没有大的突破,缺少大量外资的注入和大项目的支撑。在经济学上有个“木桶原理”,一个地区经济要想发展得更高,必须补齐最短的一块木板。

《决策》:对桐城来说,招商引资应该不仅仅看重的是资金的投入,那么,招商引资对桐城将产生哪些层面的影响?

汪莹纯:招商引资表面上看是一个个工业项目和资金的流入,更重要的还是促进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创新。随着项目的进入,引进的还有先进的理念,包括管理的理念、水平,发展的理念都会有影响。引进的大企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张壮大,对本地企业来说,会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从而形成争先进位、你追我赶的竞相发展态势,发展的活力更强了。这就是招商引资的“鲶鱼效应”。

但是,招商引资不是不再重视桐城本土的民营企业家。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和本土企业一视同仁。发展的事实证明,招商引资只会对本地企业有促进,不会抑制本地企业的发展。

《决策》:为了扩大招商引资的效果,桐城采取了哪些创新性的举措,来提高政府效能,打造一流服务环境?

吴三九:招商引资需要解放思想,长远看是一个服务环境的问题。一个地区有资源,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有项目相伴而生;即使靠近大城市,也不一定有资金和产业不请自来,最终还是要靠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从招商到选商,从大招商到招大商,需要方方面面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在具体操作上,包括民主评议在内,桐城下大力气来打造政府效能。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工业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套服务班子、一套实施方案”的“四个一”推进机制。同时,实施“四查四看”:查项目签约、开工情况,看招商引资工作实绩;查重大项目推进情况,看综合服务的配套水平;查招商洽谈情况,看项目对接的实际成效;查领导统筹情况,看领导是否一线招商。

赶走一个企业只需要

一个人的一句话

《决策》:招商引资已成为推动桐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们了解到,为了实现桐城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追赶跨越,桐城每年都确定不同的主题,作为工作主抓手,这方面,桐城是如何做的?

吴三九:主要有“规模工业提升年”、“招商引资推进年”和“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三措并举促发展。

首先是以“规模工业提升年”力促工业企业上档次。桐城在认真总结第一轮百企翻番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围绕机械制造、印刷包装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精心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效应大的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形成更为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关联集中的企业集群,增加桐城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以“招商引资推动年”为突破口,坚持量质并重,实现跨越发展。桐城积极调整招商思路,主动适应国家政策的新要求,深化选择性招商、理性化招商,努力实现“两转变”、“三突破”,即在招商方式上由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全面招商向重点招商转变;力争实现园区招商、项目招商、产业招商新突破。

三是以“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工业化、城镇化三者之间的联结点,就在于工业园区:以园区为依托,引导产业集中,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城镇为依托,建设工业园区,亦可拓展镇区规模,加速城镇化进程,形成良性互动格局。桐城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都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城镇发展的活力源。

《决策》:内生活力与对外借力相互促进,才能成为桐城提升的双重动力。为了有效激发内生活力,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招商引资,桐城最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是什么?

汪莹纯:桐城要顺利实现追赶跨越,最应该完善和强力推进的是政府效能。对桐城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是党政机关的效率、服务水平的提高。招商引进一个大项目,也会很高兴,但长远的发展还是要靠本地的服务效能,为企业服务、为经济发展的服务素质和工作效率。招进一个企业需要很多人的努力,需要做很多事情,但要赶走一个企业,只需要一个人就行了,一个人的一句话、一个言行就能赶走一个大企业。说到底,还是需要人的转变、干部的转变,这对桐城提升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

从桐城经济到“桐城人经济”

《决策》:—个雨润,一个鸿润;—个在外打拼,一个在家乡创业。如今,都创造了令人称赞的辉煌业绩,这个奇特的桐城“两润现象”,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在其背后,呈现出了桐城什么样的特征?

汪莹纯: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桐城没有什么资源优势,但我们认为,桐城最大的资源就是桐城人,是桐城人的智慧、桐城人的聪明才智、桐城人的勤奋、桐城人的拼搏精神、竞争意识。本土能人企业家和遍布全国各地的推销员,都是桐城的经济资源。这个桐城人资源也包括在外地创业发展的桐城人。所以,在激发桐城本土能人创业激情的同时,我们一直在发挥桐城的人脉资源优势推进招商。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联谊会、团拜会、座谈会等活动,邀请桐城能人共同为桐城跨越式发展出谋划策,也是推介桐城、以商引商的重要方面。

浙江人依托“零资源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强省的实践,桐城人坚持“两头在外、全凭脑袋”振兴县域经济的思路,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激活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活力,才能创造经济发展的辉煌。

在桐城,鸿润集团的夏吉国、攀登集团的操文章、金光集团的汪建国、盛运集团的开晓胜、丹凤集团的徐云凌,还有华祥集团的汪善祥等等,每个创业者的故事都能写成一部书。

《决策》:除了“人”的资源,产业链、块状经济也是桐城的一个重要资源。在这方面,桐城将如何发挥优势,推进招商?

吴三九:在招商实践中认识到,各个击破不如重点突围,桐城应集中财力办大事,围绕拉长产业链强化招商引资,推进增量结构调整,形成产业集聚。比如说包装印刷产业是桐城的优势产业之一,经过20多年发展,形成高密度的包装印刷企业集群,与广东中山小榄、浙江温州龙港、河北雄县并称中国四大包装印刷基地。

由于包装印刷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客观上要求上游和下游产业链完善。在这样的平台上,桐城围绕产业链条展开大规模招商,引进的企业不仅有包装印刷企业,还有同一产业链上的原辅材料、机器设备供应商,甚至还有食品、日化、电子等下游产品生产企业。桐城将这些同一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在地域上相对集中地链接在一起,形成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的产业集群。如山西运城制版、浙江金田集团等落户桐城,看中的就是桐城“包装印刷基地”产业的潜在优势和市场需求。这都是利用产业优势招商的成功例子。对印刷包装产业的结构升级、产业链条延伸和提高综合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桐城招商引资经济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安徽桐城六尺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招商引资新思路:精、专、优
都什么年代了还招商引资
岂能以招商引资论老促会?
“桐城歌”的保护和传承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