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在大国间找平衡

2009-11-05

环球时报 2009-11-05
关键词:威胁论李光耀东南亚

利用大国矛盾抬高自己 倚重美国力量制约中国

新加坡在大国间找平衡

●本报驻新加坡、泰国、加拿大记者 林风 任建民 陶短房●本报记者 王跃西

“新加坡外交部与美国驻新大使馆之间的距离,和与中国驻新大使馆之间的距离相等。”一位新加坡外交部高官在西方媒体质疑新加坡近年来的中国热时这样说。对于多数从上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了解外部世界的中国人来说,新加坡这个面积仅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国家,因为其76%的人口是华人,常被当成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成功样板。中国民间甚至不管新加坡人愿不愿意,经常把新加坡当成“自己人”,学界也把新加坡看成“大中华圈”的一部分。因此,当被称为新加坡“国父”的内阁资政李光耀在美国“拉美制中”的讲话传出后,立即引起了许多中国人的震动。环球网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人的感觉很坏,但也有中国学者站出来说,新加坡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希望美国平衡中国“完全是正当的”。这一争论正在中国民间重塑对新加坡的认识。

美军在东南亚唯一永久性落脚点

新加坡是个面积仅68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30多万的小国家,华人比例占76%以上,历任领导人都是华人,且一直在国际上标榜“儒家治国”。新领导人近年来多次强调要加强学习华语。许多没到过新加坡的中国人都对这个国家怀着一种“中国人情结”。一位中国人向本报讲述了他几年前第一次到新加坡时的经历:他曾在搭出租车时与司机聊天,说起许多中国人现在也都买车时,那位司机显得有点不屑地说:“你们中国人就喜欢在车内装音响,甚至装DVD、电视什么的,我们从不装这些。”听着一个讲中国话的人却一连数次用“你们中国人”数落中国,这位先生不禁问道:“你是哪里人?”司机立即回答:“我是新加坡公民”。司机的回答没错,但那位中国人却感觉“热脸贴上了冷屁股”。

新加坡的财富主要来自于贸易。做贸易上的经纪人可以发财,做政治上的掮客,也是小国登上国际大舞台的机会。中国学者阎学通曾发表文章称:新加坡虽然经济水平高于东盟多数国家,但受人口和土地面积等因素制约,新加坡在东南亚事务中的地位难以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其他大国相比。为此,新加坡力图将自己塑造成世界大国关系的“中间人”,使各方有求于己,从而提高其国际地位。

许多中国人当年都听说过新加坡鞭打美国青年的事,美国也有媒体批评新是“威权国家”,因此认为新肯定与美关系僵硬,但实际上新加坡可以说是美国在东南亚最亲密的盟友。由于独立较晚,新加坡并不是1954年成立的、旨在防堵中国“扩张”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成员,但它成立后十分积极地参与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行动。新加坡的海、空军基地都提供给美军永久使用,在美军撤出越南和菲律宾后,新加坡成为东南亚美军唯一的永久性落脚点,也是除日本外,世界上为数不多允许美国航母在紧急情况下进驻的国家。

“9·11”事件后,由于美国的经济衰退,且专注反恐战争,在国际政治中实施单边主义,“牺牲了与东南亚国家更为广泛的联系”。因此新加坡一直力促美国重返东南亚。在李光耀警告美国如不继续参与亚洲事务,以制衡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可能失去全球领导地位之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3日也表示,尽管中印崛起,但美国在亚洲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并应该成为任何新的地区组织的一员。李显龙当天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在亚洲的地位不仅是由于其经济和军事实力,也是由于其二战后维持稳定局面,保证亚太国家繁荣造成的”。李光耀和李显龙讲话都在11月15日的美国与东盟首次峰会之前。这次峰会被认为是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最重要动作,新加坡显然是其中最重要的推手。

两成新加坡华裔不愿做华人

对于新加坡的大国平衡战略,新前驻联合国大使许通美曾描述说:“由于不能排除大国对区域内事务的干预,而要平衡它们的影响力并使之有助于维护东南亚的稳定与繁荣。”不过,对新加坡来说,要“平衡”的主要大国似乎只有中国,而在该地区有影响力的美国、日本、印度都是平衡中国的“筹码”。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新加坡是华人主导的国家,但华人分为两种:一种叫“海峡华人”。当年这批人是新加坡建国前英属殖民地的政治精英,他们从小进的是英文学校,长大以后去外国读书,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大英女王的子民。另一种人是亲中国的“草根华人”,如陈嘉庚,他们是从中国出去的,主张讲中国话。新加坡独立后在政治上一直受“海峡华人”控制。李光耀刚一上台,对华人文化的大本营——新加坡南洋大学开刀,直至其解散。从上台到上世纪80年代,李光耀一直实行这个政策。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许多新加坡华裔都以做华人为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张汉音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居然有超过20%的年轻新加坡华人表示“如果有来生,一定不做华人”,其族裔认同度之差,比新加坡的马来裔、印度裔有过之而无不及。新加坡华裔在华人传统保持程度上,也远不如邻国马来西亚华裔。

有学者认为,其实新加坡如此做,有其良苦用心:刚从相对庞大的马来西亚独立时,新加坡一方面要强调华人的特质,才有自立的基础;但一旦自成一体,华裔和母体——中国的血脉联系,却被他们认为是新加坡立国的最大隐患,因此他们才一方面在名义上强调华人文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在实质上掏空华人文化的内涵。用英语替代汉语,既可避免出现“少数统治多数”的族裔分歧,又可防止其它近邻借机觊觎,可谓一举两得。

新加坡发展离不开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新加坡越来越觉得离不开中国。庄国土说,从其国内来看,上世纪80年代,新发觉去中国化并不是办法,这令新加坡没有自己的根,国家没有了认同感、归属感,因此又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寻根,开放了中文学校。

从国际来说,冷战结束使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失去了政治、安全上对美国的重要性,其在市场和资金上从西方世界所得到的优待也随之消失。当他们试图通过加强内部贸易来维持曾经的繁荣而未能奏效时,迅速崛起又迫切需要保持周边环境和谐安定的中国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

中国的和平外交和睦邻友好政策,特别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有关国家对中国谋求所谓“霸权野心”的疑虑,但“中国威胁论”并没有在东南亚完全消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东南亚研究所所长翟崑称,实际上,伴随中国崛起,东南亚地区一直有各种各样升级换代的“中国威胁论”。如冷战刚结束后出现的“中国填补真空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出现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世纪交接时出现的“中国经济威胁论”。如今,在东南亚地区又酝酿着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崛起后威胁论”。新加坡前国防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阿米塔夫·阿查里雅就曾表示,“如果中国取得经济和军事潜力,它将在21世纪成为可以和美国相比的大国,中国将对其周边环境建立起霸权控制。”他说,对中国“保持警惕并非不正常。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在政治上发生巨变。我们看到的只是中国致力于多边主义,仅此而已。”

一位东南亚的学者也曾表示:“如果中国被看作是最令人起疑的地区大国的话,那么,美国则被认为是一个良性的、最没有危险的国家。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也存在一些冲突,包括自由、人权、民主等问题。然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爱仍然把美国看作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积极的角色。”

平衡空间越来越窄

有中国专家认为,新加坡和李光耀长期习惯于扮演“西方眼中的中国通,中国眼中的西方通”角色,并试图利用这种左右逢源的角色之便,在中国与西方世界打交道中实现自己的利益。不过,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任何西方国家都不能不频繁打交道的世界大国,新加坡这个“中介”不论从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已力不从心。这也让新加坡人五味杂陈,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不久前,一名参加中国国庆阅兵、拥有新加坡“绿卡”的女孩说“为能参加祖国国庆盛典而自豪”,竟引来新加坡网民“不爱新加坡”的围攻。这也反映出希望左右逢源的新加坡人,面对剧变的国际大势,所表现出的困惑和不适应。

庄国土说,李光耀利用大国力量搞平衡是其一贯政策,在这个方面,新加坡比东南亚任何其他国家走得都远。新加坡在最近七八年搞了很多小动作,比如李显龙访台,“非典”时期新加坡领导人取消中国行等,新加坡想以此显示自己可以和中国说不,有可以和中国协商、谈判的能力,而如果中国给新加坡让步,就能提升它在东盟中的地位。新加坡对中国是既利用又防范,新加坡觉得,如果自己和中国走得太近,其他国家会觉得新加坡不太可靠。庄国土认为,中国现在越来越强大,与东南亚各国平等发展关系,新加坡应该认识到,自己只是东南亚的一个成员。

中国战略学者戴旭对《环球时报》说:“小国在大国中间,应该是搞平衡。但新加坡公然鼓吹制衡中国,反而会使国家利益和形象受损。新加坡讨好美国,无非是担心中美接触使东盟被边缘化。新加坡暗怀小聪明,想借此提高自己的地位,这样下去必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猜你喜欢

威胁论李光耀东南亚
西方学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
活捉一只“怪怪虫 ”
中国黑客的现状、评估与治理
“威胁论”与“机遇论”有如硬币两面
美俄聚焦东南亚
新加坡呼吁正确纪念李光耀
李光耀生病住院
本 期 导 读
李光耀:新加坡资政访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