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交响曲“悲怆”的艺术风格特点

2009-11-04徐爱霞王惠忠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交响曲乐章主题

徐爱霞 王惠忠

摘要: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交响曲体裁创作的巅峰之作。这部标题“悲怆”交响曲,与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环境、文学思想格调、艺术作品创作方向休戚相关,且保持着相似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气质的一致性。作品展现了柴可夫斯基悲剧的人生。

关键词:悲怆;乐章;主题;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音乐范畴广泛、体裁众多。在交响曲、歌剧、芭蕾舞剧、协奏曲、管弦乐作品、室内乐、歌曲等领域,他都创作有可以和世界一流作曲家比肩的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之后,他创作出极其优秀的作品,《天鹅湖》《胡桃夹子》《叶甫根尼奥涅金》《1812序曲》《第六交响曲》等优秀作品都成为传世之作。

一、“悲怆”标题的意义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交响曲体裁创作的巅峰之作。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人生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性结局,最后的乐章一反交响曲的固定格式,用近乎追思曲似的慢板代替了以往热烈的快板,全曲在沉痛而哀思的慢板中渐渐结束。全曲富有极富感染力的优美旋律、惊心动魄的戏剧性冲突,以及强烈、深刻的情绪转换、情感变化。这些充分的表现了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追求,对理想与未来的憧憬的描绘,展示了他所经历的人生历程,以及他的希望的最终破灭,并走向死亡的悲剧命运的结局。这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交响乐作品反映的是柴可夫斯基个人的生命体验,传达了他在生活中的绝望与挣扎,以及面对的悲剧命运而无能为力的悲凉心态和情感。该曲表现了悲哀、悲苦、幻想和斗争,而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则贯彻始终。《第六“悲怆”交响曲》被人们认为是他的代表之作,作品中充满了自传式的悲剧特点,犹如他一生的写照。

二、“悲怆”音乐创作分析

标题“悲怆”交响曲,通过某一特殊的、典型的、个人感情与生活的描写,来反映19世纪80—90年代走投无路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相当普遍的、社会性的那种压抑与阴霾的心态,以及一种绝望情绪的宣泄。这部“悲怆”交响曲,与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环境、文学思想格调、艺术作品创作方向休戚相关,且保持着相似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气质的一致性。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奏鸣曲式。慢板且戏剧性的引子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时低音提琴厚重的音色略显压抑感,之后的低音大管的呻吟加之不协和和弦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概括了该乐章的悲哀情绪。主部第一主题是个单二部曲式,旋律的节奏强劲、冲动,表现了一种焦急不安的情绪。接下来的连接部与主部主题浑然一体。之后的音乐速度转换成行板,出现第二主题(副部主题)。这是个单三部曲式,音乐像是在幻觉中的一种冥想,此时苦恼已经消,进入幻想的意境,仿佛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再现乐段音色朦胧,旋律温柔哀婉,音乐材料来自于副部主题,其和声并没有完全终止。展开部的引入句由两个相似的乐句构成,节奏顿挫鲜明,音乐在一种紧张中进行,以此奠定了展开部的基础。展现部中的主题使音乐推向高潮,并在高潮的顶点上再现,音乐富于强烈的战斗色彩。之后音乐又在稍迟缓的连绵不断的旋律中进行,与之前面的动机发展音乐画面形成对比,刻画了斗争的艰巨性和曲折性。铜管乐吹奏出葬礼时的挽歌《与圣者共安息》的曲调,速度缓慢,最后第一乐章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象征不可避免的死亡。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D大调,复三部曲式,每小节的前半部是二拍子,加后半部分的三拍子形成5/4拍子的圆舞曲。这种圆舞曲的节拍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感,即一种不安的游荡之感。其构思与音乐素材取自于俄罗斯的民谣。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其节奏的快慢顿挫结合,充满了清新、愉快的气氛和迷人的情绪,反映了他生命中短暂的喜悦。作曲家运用音乐的下行音调以及叹息的音调,表现其无可奈何的哀伤。使得动感的音乐与不安的情绪得到突出的表现。结尾音乐是对中间部发展的一个补充,情绪变得安静了许多,最后在一片安静中结束。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G大调,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反映了人们为了生活二四处奔忙,这里第一主题为轻快、活泼的谐谑曲式,与前的进行曲性质的主题形成对比。第二主题(副部主题)像是一种民族舞蹈——塔兰泰拉舞曲,其音乐旋律与节奏具有进行曲特点,有富有战斗的感觉,给主题再现更增加了动力和活跃感,但并没有太多的亮丽与活跃,反而略带一些悲哀。音乐再次得到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结尾,乐队以强大有力的全奏,造成不断运动的效果,表现出胜利的欢腾,形成巨大的高潮,仿佛描述了他一生的音乐历程。

第四乐章: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单三部曲式,好似一首哀歌。柴科夫斯基的独特的构思,使得第六交响曲缓慢的末乐章极富独创性。一般交响曲的终曲多是以快速、壮丽的效果结束,而第六交响曲则是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在一种无限的凄凉与沉郁中结束。充分展现了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与叹息感,加之下行的音乐旋律的色彩与和声色彩的重叠,展现了人物的悲剧形象。圆号的颤抖与衬托更显凄凉,表现了柴科夫斯基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辛酸的失望和深沉的痛苦。

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剧色彩延续至今天,依然能够震撼人心破,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人们在追溯作者心路历程的同时,也总是能够给予这部不朽之作,增添新的涵义和光环。因为,柴科夫斯基在构思和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常常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所以,喜爱他的音乐的人们,把这部旷世之作誉为“经典的忧伤”、“灵魂的震颤”。柴科夫斯基生前也曾对他的外甥——达维多夫说过,悲怆是他的“安魂曲”。巧合的是在《“悲怆”交响曲》首演后不久,这位音乐巨人就与世长辞了!这首《“悲怆”交响曲》真的成了他的“安魂曲”。

三、“悲怆”音乐风格与形成

柴科夫斯基“悲怆”的风格与形成,首先是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想要真正的理解俄罗斯音乐文化,应该从接近这个民族的人民的生活开始。当你真正和那里的人民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宗教信仰、喜怒哀乐、衣食住行,你会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形式有直接的关系。联系到音乐就更容易得多了,这个民族与音乐艺术有着独有的天分和气质,这可能是“主”赐予和偏爱吧!主不仅赐予了他们美丽,同时把音乐洒向了俄罗斯大地。民族音乐文化特性和时代的相融合,造就了俄罗斯众多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其次,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充满热情与绝望、喜悦与忧郁,这是俄罗斯音乐的特质,造就了他悲剧性的性格。柴科夫斯基悲剧性的性格来自于他一生悲剧式的生活。童年时他的性格就紧张又极神经质,在法学院学习、生活过的极不快乐,母亲的去世添加了他的悲伤,形成了他终身的模式。因此,在他的音乐里有胜利与喜悦也有对生活的呐喊。

总之,柴科夫斯基悲剧式的一生的生活与经历,正像他的《“悲怆”交响曲》一样,以自己的悲怆的情怀创作出如此壮丽的音乐篇章。音乐里的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敲打者和扮演着悲怆色彩, 音乐中的充满浪漫乐派传统精神和他的创作主观上直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效果,时刻在感动着后世的人们。深刻的音乐旋律与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精心编排的主题与结构等等,他将一生融入到了《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每个音符都装点着柴可夫斯基人生的色彩,同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罗传开.外国名曲欣赏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钱仁康.柴可夫斯基主要作品选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3]埃弗里特赫尔姆.柴科夫斯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交响曲乐章主题
谱写肌肤新乐章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厨房交响曲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色彩交响曲
晚霞剑影交响曲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