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主流媒体关于重大会展报道的框架解析

2009-11-02廖俊玉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7期

廖俊玉

摘要本文试图运用框架建构理论与框架分析方法,通过对广西主流媒体《广西日报》近五年来关于南博会的报道样本进行分析,解析《广西日报》关于南博会的报道框架。

关键词框架建构 会展报道 南博会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9-214-02

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南博会)自2004年落户广西首府南宁,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南博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在推动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方面均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本文以广西主流媒体《广西日报》在南博会期间报道为样本,借助大众传播研究中的框架理论与框架分析方法,主要从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两方面阐释媒体关于南博会的媒体框架。

一、“框架结构理论”概述

“框架”这一概念最先是由社会学家戈夫曼在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框架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是人们将客观现实转换为主观意识的重要依据。框架的存在“能够使它的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和标签那些看似无穷多的具体事实。”在戈夫曼看来,由于个体认知与能力的局限性,人们通常喜欢选择既已形成的主观认知框架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指导社会生活。框架的形成一方面源于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上世纪70-80年代,框架理论与框架分析被引入到新闻学、传播学研究领域,主要用于新闻文本的分析,即所谓的“媒体框架”。媒体框架是指媒体运用符号元素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强调或排除,以期达到凸现某些事实或事实的某些方面的目的。在媒介框架的建构过程中,选择和重组是最重要的建构策略。媒体框架中的符号元素可以是“隐喻、举例、标语、叙述、视觉图像等象征符号,也可以是句法结构、情节结构、主题结构和修辞结构。”①

台湾传播学者臧国仁先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阐释了媒体框架的内涵:媒介框架在宏观层面上主要解决“报道什么”,即有关报道议题和报道思想的问题;中观层面包括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详细过程以及对新闻事实的态度和评析等;微观层面主要解决“如何报道”的问题,即新闻报道语言、形式和报道手法。三个层面相互关联,其中,宏观层面决定了中观和微观层面,选择和重组策略在各个层面上都有体现。

笔者获取了《广西日报》2004年——2008年五年间关于南博会召开期间的报道样本1144份,运用臧国仁关于媒体框架的观点,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样本进行分析。

二、南博会报道的框架分析

(一)宏观与中观层面统计分析

宏观与中观层面的统计分析主要探讨哪些内容被纳入南博会报道的“界限”之内,分析被报道的内容所反映的报道主题框架。

1.报道数量、篇幅与版面

报道数量、报道的篇幅和文章所占版面的位置均体现了《广西日报》对南博会的关注程度。《广西日报》五年内关于南博会的报道总数为1144篇,其中文字报道873篇,图片新闻261幅。从报道的篇幅上看,大于二分之一版面的87篇,小于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版面109篇,小于四分之一,大于八分之一版面231篇,小于八分之一版面446篇。从文章所占版面位置来看,占据头版共157条,其余的726条均占据要闻版位置。由此可见,《广西日报》对这一盛会报道的高度重视。

2.报道类型与主题

《广西日报》关于南博会的报道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科技等五大类,但各种类型的报道在数量上差距较大,其中,政治类主题369篇,经济类主题378篇,文化类主题82篇,社会类主题35篇,科技类主题仅为9篇。政治类与经济类的主题占报道总量的86%,由此看出,政治与经济是《广西日报》关于南博会报道的核心主题。在《广西日报》的报道框架中,南博会不仅经济色彩浓厚,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内涵。这不仅和南博会本身性质和主旨相吻合,也和《广西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这一定位有关。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其主要职能在于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重要信息,影响主流读者,从而保持、巩固党的舆论阵地。政治与经济类等“硬新闻”的报道正是党报的报道重点,也是党报区别于晚报,都市类报纸的优势所在。

具体来说,《广西日报》关于南博会报道主题框架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政治报道:构建平等协作,共谋发展的政治框架。《广西日报》在政治主题方面集中于报道我国与东盟各国政府领导人与各级官员出席南博会的情况,该内容几乎占据了政治类报道数量的三分之二。此外,广西各级党委政府为南博会的顺利举办所作的各项努力与工作,国内外政要对南博会的评价等报道也是媒体报道的焦点。从政治报道的内容可看出,《广西日报》试图向受众传递:无论中国还是东盟都对南博会的召开给予高度重视,双方均把南博会的召开作为新的合作发展契机,通过会展这一平台加强双边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2)经济报道:构建“合作、发展、共赢”的经济框架。如果说《广西日报》南博会政治报道的侧重点在于官方,那么经济报道重点则是官方与民间的并重。在378篇经济类报道中,官方高层经贸往来的新闻与民间经贸报道数量几乎对等。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召开以及相关的经济合作论坛的报道;中国与东盟经贸界的高层会晤报道;会展期间国内外参展厂商的商业活动与交流的相关报道;会展所收获的经济效益以及后续影响的报道。可见,经济报道力图构建南博会的“合作、发展、共赢”这一主题框架。南博会不仅是官方的盛会,更是一个国际性民间经贸交流合作的平台,在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

(3)文化报道:构建跨区域、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框架。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思想、意识、精神为特征的、无形的集体认同力和感召力”②广西本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但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对外宣传力度欠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广西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认同感均不高。南博会的召开无疑对给广西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广西日报》在南博会期间关于文化类的报道共82篇,占报道总数的9.4%,主要报道了南宁国际民歌节的盛况、东南亚美食文化节的举办以及广西与东盟各国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广西日报》通过会展期间的文化报道,构建了跨区域、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框架,其目的在于增进广西与东盟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拓宽广西在区外乃至国际的知名度,从而加快广西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4)社科类报道:构建欢乐、和谐的社会框架。《广西日报》在南博会期间的社会类报道35篇,科技类报道9篇,仅占报道总数的5%,可见,《广西日报》的报道重点不在社会和科技方面,这无疑与媒体定位的宏观视野,更加重视“硬新闻”的报道有关。社会类报道的重点在于社会各界对南博会举办的各项工作支持的报道以及民众参观博览会对博览会的评价的新闻,而科技类的新闻主要报道参展商品的科技创新,以及先进通讯技术服务于博览会。总之,媒体在社科类新闻的报道上试图营造出欢乐,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微观层面的统计分析

微观层面的分析将媒体框架放在动态层面进行考虑,通过分析南博会的报道形式与体裁、报道手法、报道语言等象征符号与表意元素的运用,解读《广西日报》如何构建南博会的媒体框架。

1.报道体裁与形式

《广西日报》关于南博会的报道体裁中,消息733篇,通讯51篇,特写76篇,评论13篇。可见,消息是《广西日报》报道博览会的主要体裁,这固然与消息篇幅短、传递信息及时等优点有关,同时,日报的定位重点在于第一时间传递本地最新信息,而对信息进行深度解析一般由周报或周刊等媒体来完成。

组合式报道是南博会报道形式中的一大亮点。组合式报道,是指采用多条新闻连续集中报道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的一种方式。组合式报道可使新闻事件立体化,实现新闻信息的“增值”,因而成为现今媒体在进行重大题材报道时常用的建构媒体框架的重要方式。《广西日报》五年内对南博会的组合式报道共有33组,组合形式多样,包括消息与特写的组合、消息与通讯的组合、通讯与图片的组合,围绕同一专题的访谈式的组合。例如,历年南博会《广西日报》均设有《东盟十国展区》专题,采取十国展位介绍配合展位图片报道的形式,全方位的展现博览会的现场情况。2005年由《广西日报》东盟部主编的《对接东盟专版》推出专题《营造亚洲共赢合作空间——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代表访谈录》,由七篇人物专访组合而成,采访对象均为中国、东盟商界领袖与精英,通过对这些高端的访谈透视南博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与影响力。

2.图片的运用

图片是构建媒体框架的重要的视觉语言符号,由于图片新闻报道的视觉冲击力、感染力,以及对受众的说服效果往往强于文字,因而日趋受到媒体的强调与重视,图片新闻报道也由原来的“配角”地位逐渐占据了与文字报道同等总要的主角位置。《广西日报》在南博会的报道中共刊发图片共261副,占整体报道比例的23%,其中文字报道配图片182幅,图片配文字说明79幅以及5个图片专版。图片报道聚焦于南博会的开、闭幕式现场,出席会议的领导人和嘉宾,展会与展厅现场,民歌节的演出现场以及广西在南博会期间的区域面貌。例如,2004年在“魅力广西”系列报道中,《广西日报》运用了47幅精美的图片,从广西工业、农业、商贸、交通、科技、文化和人居等七处视角,通过图片的“横向”展现(即同一时期的照片)与“纵向”展现手法(新旧时期的照片)全面报道和展示了广西近年来的发展成就。

3.新闻源的引用

报道中交代新闻源不仅可以表明信息的来源依据,还可以借助采访对象之口间接传达记者的观点,使新闻的客观、公正性得以凸显。因此,选择何人的话出现在报道中并且如何组合被采访对象的话语,往往能够反映报道的思想和价值倾向性,也是媒体建构新闻框架的一种策略和手法。《广西日报》在南博会的报道中引用的新闻源包括中外政府官员、商界精英对南博会的态度和评价,参展商与社会各界民众对博览会的感受等,多渠道的新闻源的引用不仅可以让受众了解到官方或业内人士对南博会的态度,增加了信息的透明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增强了受众对南博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感受。

三、结语

通过对《广西日报》南博会的报道分析可知,媒体框架是媒体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框选部分事实并加以重组这些社会现实的建构过程。媒体框架的设计和实施受到所处意识形态环境,媒体的职能、定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媒体对于外界信息的选择和重组。新闻工作者们在所处的意识形态框架中选择与制作新闻,同时新闻框架也为受众构建信息接受的视角和媒介环境,影响他们对信息的理解,从而达到引导舆论导向,把握舆论的话语权的目的。

注释:

①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7.

②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