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法治的记忆

2009-11-02杨彩云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7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

杨彩云

摘要《今日说法》栏目这十年来以水滴石穿的精神,记录着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点点滴滴,为我们讲述了“依法治国”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10年来法律的声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侧耳倾听,从治国安邦的宏图伟业,到市井乡村的庸常生活,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法治的烙印,中国人正在运用自己的理性和智慧使这条法治之路渐行渐宽,渐行渐远。

关键词法治 理性 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9-212-02

2009年1月2日《今日说法》栏目开播整整10年了,为此该栏目推出春节特别节目《十年法治的记忆》,当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案件,在今天看来,它们的发生绝非偶然,也正是这些案件点滴记录着中国法治之路的艰辛,为我们讲述了这十年“依法治国”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一、回顾中国十年法治之路

1999年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宪法;1999年,傅强在做疝气手术的进程中,因麻醉出了问题导致成为植物人,家人要求进行医疗鉴定,但当时实施的是20世纪80年代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卫生行政机关集医疗鉴定的组织权、实施权、决策权于一体,此时鉴定委员会的副主任竟然是该医院的副院长,家人要求回避未遂,最终几经周折才认定这是一次医疗责任事故。故而,2002年4月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专门规定了鉴定中的回避制度。

在2000年,质量和责任成了法治的关键词。北京女孩贾国宇就餐时,因餐厅卡式炉煤气罐爆炸,面部及双手严重烧伤,其父将厂家告上法庭,要求承担各项损失165万元,其中精神损失费65万元,这是我国消费者最早因产品质量而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2000年6日,最高人民法院加紧制定《关于精神赔偿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对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的可提起精神损害赔偿。

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调查显示,死刑犯中53%是由婚外恋导致的,因此考虑修订《婚姻法》,在2001年新《婚姻法》中增加了夫妻互相忠实的义务,增加了婚姻中过错方需要赔偿的惩罚性条款,也是在这一年随着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热播,“家庭暴力”才走到公众的面前,各地的110也把家庭暴力列入接报警的范围;2001年,广西省南丹县发生震惊全国的特大矿难,县委书记非但没有赶到现场组织抢险工作反而决定隐瞒不报,最终被判处死刑。这为《安全生产法》的制定提供了现实素材,该法于200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了任何单位、个人对安全生产事故不得迟报、瞒报、漏报;规定了政府对企业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责;值得注意的是,也是在这一年12月4日被确定为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

2002年3月30日,全国首次统一司法考试;北京“蓝极速网吧”失火并造成25人死亡,起因于3个未成年人想上网但没带够钱而被拒之门外,最终纵火烧了网吧。该事件引发了文化部、公安部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在2002年11月15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规定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网吧,且中小学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网吧。

2003年6月1日起,各地法庭上出现了法槌,法官穿上了法袍;孙志刚事件6个月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开始实施;2003年9月1日,《法律援助条例》出台,自此明确了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

2004年,“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入宪;这一年,我国成为全球私人轿车增长最快的市场,《道路交通安全法》随之出台,规定肇事逃逸终生禁驾;西安居民刘亮因体育彩票中奖获得一辆宝马车,但第二天被告知彩票是假的,最终查明是体彩销售人员因财起意并被以诈骗罪判刑。随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规范体育彩票的措施,司法部也颁布了开奖公证细则,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北京奥运会上光是来自体彩公益金的投入就达到了6.9亿元;《行政许可法》在2004年实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高度评价:“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行政许可法》再造政府。”;这一年,环保也开始成为法治观注的焦点。

在第一部反映“性骚扰“话题的电视剧《女人不在沉默》播出后不久,2005年《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正式实施,第一次正式把“禁止性骚扰”写入法律;2005年国务院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就强调一定要以司法程序来维护法律的公正;《公务员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也在这一年出台。

甘肃女孩娜娜在2006年备受关注,其因车祸需要赶往大医院救治,但民航有规定飞机不载担架旅客,娜娜延误了治疗时间被截肢。在2006年两会期间,正是因为这次航空公司拒载事件,人大代表要求尽快修改《航空法》,对特殊旅客和特殊服务进行特殊修订。

许多专家都把2007年称为“民生之年”。《劳动合同法》正式出台,该法明确规定企业必须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终止,企业要根据情况向劳动者给予补偿,5月1日,《残疾人就业条例》也正式实施;《物权法》正式出台,各地出现了《物权法》第一案,普通百姓受益匪浅。

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不久,《防震减灾法》重新修订,使得这一年中国法治进程被强烈的打上了年度的印记。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月,我国的第一部针对自然灾害发生地区重建后的法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使我国防震减灾、灾后重建工作正式进入了法治化的轨道当中。

二、艰难抉择,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

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但法治进程中的点点滴滴却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心酸、欣慰和启发。所谓震撼,是说我国纵然有上千年的“礼治”、“人治”传统,经过“礼法之争”、“人治和法治孰优孰劣”的反复较量之后,“依法治国”自1999年入宪并被作为基本治国方略一直到今天,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这一漫长、根本的变化使我不能不为之震撼;何谓心酸,仅仅回顾这短短十年的法治进程,法治进步的每一个脚印都是用无数普通人的血和泪灌注而成的,代价之惨重,教训之深刻,岂能不让我感到心酸?至于欣慰,是说这些年理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仰望,规则得到了整个社会的尊崇,程序保障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权利和义务成为了全社会的基本话题,个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公民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庄重的法槌声越来越响亮,法律的声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侧耳倾听,从治国安邦的宏图伟业,到市井乡村的庸常生活,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法治的烙印。启发呢,简言之,就是让我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诚然,在法治化的过程中,“法律移植”和“法律继承”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一个民族如果不想被开除球籍,就不应当拒绝学习和借鉴,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而法律移植无可厚非。但无论立法者或者法学家如何精心设计,无论理论上一个移植的法律是多么美妙,都可能因为是舶来品而不易被接受。如果仅仅为了“法制现代化”而按照一种所谓通行的模式立法和司法,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通行的法律可能会水土不服而难以通行。另一方面,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继承性是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和最重要的特点,正如前苏联诗人拉苏尔·加姆扎夫所说的那样“如果你用手枪向过去发射,那么未来将用火炮向你开火”。中国法治之路刚刚起步的时候,就是靠法律移植和法律继承一路扶持过来的,这才使得中国法治框架初具雏形,但在不断丰富其血肉的过程中,各种病症才逐渐暴露出来,要么是外来品对中国土壤水土不服,要么是传统理念过于陈旧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时间法治之路迷雾蒙蒙,法学界开始反思,开始探讨中国的法治之路究竟何去何从。随之,“本土资源”、“传统法律文化”成为研究的焦点,这一转变,使得法学界才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仔细品味这10年法治进程中的点点滴滴其实已经为中国法治之路指明了方向。

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这十年间,虽然表面看来是一部部法律在出台,在使社会逐步有序化、和谐化,但背后推动这些法律出台的元素越来越多元化,民间的一个案例、一场风波,甚或是一部电视剧都有可能推动一部法律的出台或者是完善个别法律条款,甚至有的法律是经过广泛的征求民众意见,反复斟酌之后才出台的。先前单一的立法模式,如今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法律内容从管制人逐渐向尊重人蔓延,法律在社会中的角色也逐渐由法律工具主义向法律理念主义过渡。正如《今日说法》的开播语所说的:“最重要的法律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器上,而是刻在每一个公民的心中”。试问,有如此深厚民众根基的法律,在贯彻实施阶段怎能不深入人心?“法律规避”和“法律信仰缺失”的顾虑是否也会因此不攻自破呢?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当下中国是民意决定着法律的走向,其实归根到底只是法律适应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公民意识的参与,是每一位中国人理性的升华和智慧的结晶。

正如苏力教授所说的:“中国现代法治不可能只是一套细密的文字法规加一套严格的司法体系,而是与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心态以及行为相联系的。要建立法治,在一个维度上看,就是要重新建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行为的确定预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依靠中国人民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几位熟悉法律理论或外国法律的学者、专家的设计和规划,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国人将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运用他们的理性,寻求能够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解决各种纠纷和冲突的办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在人们互动中(即相互调整和适应)逐步形成一套与他们的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规则体系。”

三、法治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回顾中国的法治进程,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引用托克维尔的名言:“当愈来愈多的人们习惯于像法律家那样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时候,法治国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了。”我们的法治进程,正在进行一场由理念到精神的深刻变革,我们要感谢那些法治的践行者,是他们用自己的前途、命运,乃至生命铺就了一条通向法治的羊肠小道。尽管我们相信中国的法治之路定会渐行渐宽,但也应该承认,在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漫长封建历史传统、人治思想比较浓厚的国家,要彻底革除毒瘤,否定人治,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建设更为理想的法治社会依然路途漫漫。

回望10年,我们见证法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充满期待,踌躇满志。在中国选择和追求法治的过往10年里,我们看到了真真切切的进步,但我们仍然希望依法治国能进一步深入,这当然就必须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中更多植入法律的精神元素。前途光明亦不乏荆棘,对此我充满期待和信心。

参考文献:

[1]《今日说法》2009年1月15日——1月24日节目.

[2]尼·瓦·贡恰连科.精神文化.求实出版社.1988.

[3]苏力.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中外法学.1995(5).

[4]蒋安杰.回望中国法治30年.法制资讯.2008(1).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
法律推理与法律一体化
在法治护航下实现新飞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适用中的逻辑思维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