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

2009-10-28谢秀珍

商情 2009年22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

谢秀珍

【摘 要】几年的课改实践,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即教师自身做加法,课堂演绎做加法,课前、课中、课后延伸做加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做加法 教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们提得最响的就是大语文思想,而这种思想如何体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几年的课改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语文课又该如何做加法呢?

一、教师自身做加法

身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广博、丰厚的文化素养,其途径只有一条:读书学习。

1.读有字书,丰厚文化底蕴

读书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成人之源,还是生存之道,读书应成为老师最重要的事情。“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有阳光”。因此,语文老师只有博览群书,取众家之长,才能丰厚自己的学识,既要精读教育经典,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又要涉猎种类书籍,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这样,站在三尺讲台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胸中沟壑蕴有无数传奇,眼角眉梢尽染唐诗宋词,谈笑间纵横经典名篇,一举手一投足洋溢着浓浓的儒雅之气,于是,一篇课文就引出一组相关主题的佳作,一篇课文就是贮藏在学生心中的一个永恒的语文精典。

2.读无字书,丰厚生活积淀

生活是一部书,是一部读不完的书,人是书,物是书,事是书,史是书,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皆是书。处处留心、处处体察、处处品味的人才能从这本大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语文老师,应该把鲜活的时代气息、科研动态、时事风云、体坛纵横融入到教学才会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生活处处皆学问,真正实现了语文即生活。

二、注重过程做加法

让课程的生命存在于课堂,让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演绎做加法的艺术。

1.抓课眼,拓展文本

一篇文章总有自身的灵魂所在,而这种魂的东西有的是显性的,有的则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教师读出文章的意蕴,确定“课眼”,并搜集相关为主题服务的文本内容,这样,教师在讲课中将这些内容带入课堂,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如窦桂梅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她紧紧抓住文章课眼“好好活”,课堂中带入了史铁生的《地坛散记》、《梦碎笔隙》,让学生不仅牢记“好好活”的人生信条,还初步了解了史铁生及他的作品。

2.抓方法,巧带多篇

根据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每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如古诗、写景、写人、说明文等并将其方法教给学生,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以一篇带多篇。例如,在教学说明文《鲸》一课时,师生归纳出说明文都是运用对比、列数字等手法来说明事物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几篇类似的说明文,学生很快地抓住了文章的特点,这样一堂课就学了几篇说明文。

三、前后延伸做加法

我校实施的“课前参与、课中讨论、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思路,即是落实把书本教厚之具体举措。

1.课前参与,丰富知识储备

课前参与,即在学课文之前,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读书、上网、走访、调查等活动,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料,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2.课后延伸,拓展知识领域

(1)依托课本,开展实践活动。教材是不变的,但它蕴含的知识和思想是灵动的。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将教材备厚、学厚,在理解、学会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实践意识”和“活动意识”,力争让学生在更多的时空领域学语文、用语文。

(2)依托文本,引领课外阅读。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经典文章及名著,应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及阅读,单凭课内的学习难以实现。因此,文本的教学必须巧妙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自主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如教学《将相和》时,教师设计这样的作业:既然蔺相如和廉颇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为什么赵国最后还是难逃灭亡之运?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史记》等书籍。教学《赤壁之战》后,让学生去读《三国演义》、《三国故事》等。

(3)依托文本,提升情感素养。教学说到底就是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更注重人文性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因此,情感目标必须扎扎实实落实在每堂课中。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通过“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没有毁灭的是什么?永远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三个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语文课的真正意义绝对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技能,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带给学生一片知识的汪洋!

让语文永远在加法的艺术中徜徉。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