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劲光与延安大生产运动

2009-10-28吴殿卿

党史博览 2009年6期
关键词:萧劲光三五九旅边区

吴殿卿

1937年8月底,中共中央军委按照与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与此同时,将各部队留下的兵力与地方武装编在一起,成立了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驻守陕甘宁边区,萧劲光任留守处主任。因留守处对内又称留守兵团,萧劲光也被称做留守兵团司令员。

面对困难,萧劲光说:等不行,我们自己必须想办法

留守兵团成立后,肩负着保卫河防、保卫党中央的任务,但由于陕甘宁边区地瘠民贫,他们很快遇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财政经济困难。

按照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红军改编后,军饷由国民党政府统一拨发。当然,供给标准非常低:伙食费,每个指战员每天五分菜钱,一斤半毛粮;津贴费,战士每月一元,最高级的长官,如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等,每月五元。至于办公费用,一个连队每个月只有儿块钱。按当时的物价,官兵的伙食费,“每天要买到蔬菜就买不到油、盐、柴火,要买到柴火、油、盐,就买不到蔬菜”。战士的津贴,连必需的日用品如牙刷、手巾、袜子等都难以购备。就这样的标准,从开始就没有按期、如数发给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变化,这种状况更加严重。1939年底,蒋介石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国民党政府不仅公开停止了八路军的薪饷,而且对陕甘宁边区不断制造摩擦,进行经济封锁。

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写道:“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1940年和1941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摩擦,都在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某,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在这方面,给萧劲光留下刻骨铭心印象的,是1938年春节前到部队检查工作的一次亲眼所见。

那天,萧劲光到陇东地区部队视察,住在三八五旅七七0团。时值隆冬,这里缺少御寒的柴、炭,被子破烂,每天两餐还吃不饱。清晨起来,萧劲光循着哨声来到一个连队的操场,眼前的情景更令人震惊:披着雪花出操的队伍,官兵们有的只穿一件棉上衣,有的只穿一条开了花的棉裤。另有十几个人,有战士也有下部,则全身都是夹衣。还有五个战士几乎是赤着脚站在雪地里。

部队粮食紧张、被装不足,萧劲光是知道的,但他没有料到竟至如此地步。萧劲光问团领导有关情况,团长张才干说,服装缺口很大,不少连队几个战士共用一条毛毯。有些战士的子弹带破了,子弹就放在挎包里。绑腿、挎包烂了,没法补。这个月都过去三天了,粮食还没到。像这种情况不是这一个连队。这些天,后勤部门的同志天天在外边跑,我们也在想办法。

回到机关当天,萧劲光连夜召集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等留守兵团首长开会,研究解决办法。萧劲光心情沉重地介绍了部队粮食、被装供应情况后,说,如果实在没其他办法,就从机关抽,从干部中抽。宁缺机关,不能缺战斗部队。有棉衣又有棉大衣的先拿出一件。大家一致赞成萧劲光的意见。

稍停,莫文骅提出,这种情况不是一个连、一个团,也不是仅此一次。这次解决了,下一次怎么办?要有个长期打算。萧劲光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等不行,我们自己必须想办法。上一次汇报工作时,毛主席就讲过,要多想想困难,往后经济上的问题、供给上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毛主席考虑得远,我们要跟上。

毛泽东:我们部队必须学会搞生产,一手拿枪,一手拿镐

1938年春天,留守兵团机关对部队装备和生活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通过这次调查,进一步发现了军需、军备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发现,有些单位已开始自行想办法克服困难。有的团、营开了磨坊,自己加工毛粮,既多出了面粉又不浪费麸皮;有的单位自己做豆腐、做豆芽,不但改善了生活,还节约了伙食费;有的单位还利用驻地的条件,养猪、种菜。

一天晚饭后,萧劲光陪同毛泽东在延河边散步时,向他汇报了这些情况。毛泽东很高兴,说:对部队的这些做法,要给予鼓励,要注意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克服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我们部队必须学会搞生产,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把生产、学习与战斗结合起来。

1938年7月初,留守兵团党委召开了由各部队军政首长参加的党委扩大会,重点研究部队开展农副业生产的问题。会后,留守兵团发出电报指示,对部队生产作出具体部署。

电报明确提出,留守兵团各部队在完成战斗、警备任务的同时,必须执行下列工作:

(一)立即创办各种合作社,以盈余红利来改善部队生活。(二)大量种植各种蔬菜,不但要能立即自给自足,且能储藏一部分过冬。(三)开设磨坊,喂猪、养羊、做豆腐、做豆芽。(四)9月底之前,做到全部战士能打草鞋。除现用之外,每人要存一双以上,并尽量发动做布鞋。各班分工合作,11月底做到全部自给,并存一双以上。(五)在节省之伙食内,抽出存洋一部,收买羊毛、驼毛,分给各班战士,织成毛袜手套、毛鞋等,保证10月底每人各样完成一双。如能自打毛背心、毛衣裤则更好。(六)提倡战士自己缝补破衣,自上袜底。(七)对事务人员,加紧节约教育,防止浪费。

电报指示受到了官兵的热烈欢迎。许多部队在接到电报当天,或召开党委会讨论贯彻执行办法,或召开军人大会进行动员教育,有的团在贯彻过程中,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之间还展开竞赛。原本有基础的单位,进一步扩大了规模,尚未开始的,迅疾部署上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种类繁多的生产活动便在留守兵团符部队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转眼半年过去了,留守兵团的多数单位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一些单位不仅粮、菜问题,御寒的鞋袜、衣物基本解决,有的方面还有盈余。庆阳地区的部队,由于自己养了羊、猪,每周可以吃到两餐肉食。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军备物资如皮带、挂包、裹腿、子弹带等,也得到了补充。

留守兵团部队供给问题的改善,使毛泽东感到欣慰。同年12月,毛泽东把萧劲光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边区参议会参议长高岗等人找去,商谈机关、学校开展生产的问题。

大家刚坐定,毛泽东就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到陕北是来干什么的呢?是干革命的。现在日本侵略军、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讲到这里,他稍作停顿,接着讲道:“我看有三个办法。第一个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个是不愿意解散,又无办法,大家等着饿死;第三个是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

听了毛泽东的一席话,大家一致说,我们只能按照第三种办法干。

毛泽东笑笑说:“我们现在钱虽少但还有,饭不好但有小米饭,要想到有一天没有钱,没有饭吃,那该怎么办?现在看来,也只有这个办法——我们来一个动员,几万人下一个决心。发展生产,自己弄饭吃,自己搞衣穿,衣、食、住、行统统由自己解决。今年留守兵团抓了一下,现在看完全有可能。”接着,毛泽东请萧劲光介绍了部队开展农副业生产的情况。

毛泽东:生产运动还包含一个新的工农商学兵团结起来的意义

1939年1月,《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毛泽东在撰写的发刊词中再次严肃地讲到了发展生产的问题:“长期抗战中最困难问题之一,将是财政经济问题,这是全国抗战的困难问题,也是八路军的困难,应该提高到认识的高度。”

《八路军军政杂志》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全文刊载了萧劲光的署名文章《留守兵团的生产运动》。文章分四个大问题:一、生产运动的提出。二、半年来的生产运动。三、今后开展生产运动的意见。四、结论。文章有事例,有统计数字,有心得感受,洋洋万言。

一石激起千重浪。随着《八路军军政杂志》的出版发行,毛泽东的发刊词、萧劲光的文章传开了。在1939年春节期间,开展生产运动成了延安党政军各界议论的中心话题。

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边区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延安城内的军民与来自边区各县的各界代表数千人,聚集在北门外广场。

毛泽东亲自作动员。他说,今天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意义是很大的。要继续抗战,就需要动员全中国的人力物力。要发动人力,就要实行民权主义;要动员物力,就要实行民生主义。今天的生产动员大会,也就是实行民生主义的大会。陕甘宁边区有200万居民,还有4万脱离生产的工作人员。要解决这204万人的穿衣吃饭问题,就要进行生产运动。生产运动还包含一个新的工农商学兵团结起来的意义。这204万人中,有学生、军人、老百姓等等,今年都要种田、种菜、喂猪,这是农;要办工厂,织袜做鞋等,这是工;要办合作社,这是商;全体都要学习,老百姓要开展识字运动,这是学;最后是军,八路军自然是军,学生要受军训,老百姓要组织自卫军。这样,工农商学兵都有了,聚集在每一个人身上,叫做工农商学兵团结起来,也叫做知识与劳动团结起来,消灭了过去劳心与劳力分裂的现象。

毛泽东的讲话简洁明了,鼓舞人心,一次又一次被掌声和口号声打断。

此次大会影响极大。会后,大生产运动便在陕甘宁边区党政军各界热火朝天地展开了。垦荒种地的、开办手工作坊的、开展经营的,都行动起来。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边区十唱》,秧歌剧《兄妹开荒》等节目,便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反映。

三五九旅:大生产运动中的模范

留守兵团各部队通过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大生产运动开展得更加活跃。连队普遍开垦了荒地,种粮、种菜,养猪、养鸡。营、团则集中人力物力开办_纺线织布、食品加工等手工工场和作坊,搞运输业、商业等各种生产经营。留守兵。团还组织力量在定边开发盐田晒盐,通过食盐贸易解决经费困难。

大生产运动中,成绩最突出的,要数三五九旅。三五九旅原来战斗在晋西北抗日前线。随着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侵扰日趋加重,为加强边区防务,保障中共中央的安全,于1939年秋奉命调回边区绥德一带。这时,国民党政府已开始停止发饷。原来时有的海外华侨、国内抗日团体的捐助,也被国民党顽固派封锁断绝,边区的经济生活更加困难,部队的供给完全靠自己生产。三五九旅调回边区不久,就在绥德一带积极开展了生产运动,着手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赶走了绥德的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摩擦专家”何绍南,巩固了河防。1941年3月至1942年8月,三五九旅分三批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这一新的战斗生活。

南泥湾,位于延安东南黄龙山区,是延安的一个乡。这里有纵横一百多里的荒山野岭,土质肥沃,适于开垦。同时,南泥湾又是延安的南大门,距离延安不足百里。其东南方向的茶坊镇与国民党顽固派占领的洛川连接。国民党军在那里驻扎着1个军部和1个师的部队。南泥湾是国民党军进犯延安的必经之路。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既可以开荒种地,又有利于履行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使命。

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后,在朱德的亲自指导下,从解决交通、食宿人手,在这里驻扎下来。部队没有住处,便在村边、河边露营;进入冬季,衣被单薄,便围着篝火过夜;没有粮食,自己去百里外背;没有菜吃,便挖野菜;没有农具,又无钱买,便自己打造。官兵们凭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克服一切困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当年就开荒1.12万亩,收粮1200余石,粮食自给率达79.5%,经费自给率达78.5%。

此后,三五九旅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广开经营渠道;收入不断增加,成为生产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41年底,萧劲光在留守兵团军政干部会上发出号召,要求各部队以三五九旅为榜样,在完成战斗守备、学习训练任务的基础上,扩大生产,实现生产自给,为保卫、建设边区,支援前线作贡献。

驻守陇东的三八五旅七七0团,是学习三五九旅活动中涌现的一个先进典型。七七0团地处反摩擦斗争的第一线,斗争形势复杂,加之驻地附近土地少,最初的生产自给活动只是在小范围内开展,开骡马店、摆杂货摊、办小作坊等。留守兵团发出学习三五九旅,努力开荒的指示后,三八五旅党委当即决定:开发大风川,垦荒屯田。

大风川位于甘肃华池县境内。这里草深林密,人烟稀少,十分荒凉。七七0团初到之时,没有房住、没有粮吃,缺少开荒的工具。没地方住,官兵们就在荒山野岭上搭临时住棚、修补废弃的破旧窑洞;没有开荒的工具,就利用捡来的废铁和炮弹片打造锄头、镰刀;没有饭吃,就吃野菜、草根。经过官兵们一年多披星戴月的努力,荒地上种了粮、菜,植了树,大风川变成了“米粮川”。七七0团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军需供给问题。

毛泽东:“我早就讲过,在延安靠你萧劲光吃饭嘛!”

在留守兵团的带动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和边区政府机关、学校的大生产运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一浪高过一浪。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和兵团领导,也在百忙中参加开荒生产。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了一块地,利用工作间隙种菜。朱德与警卫人员一起组成生产小组,在王家坪开垦了三亩多地,种了白菜、萝卜、西红柿、南瓜、冬瓜等十多种蔬菜。

周恩来、任弼时、萧劲光等人,每人有一架手摇纺车。一有空闲,他们就像家庭妇女一样盘腿而坐,纺线纺纱。一次,部队机关组织的纺线比赛,身高体壮、粗手大脚的萧劲光竟取得了第一名。周恩来高兴地跑到比赛现场,看见萧劲光纺的线果然不错,笑道:“看不出,咱萧司令还真有功夫!”萧劲光开玩笑地说:“不知道吧,祖传手艺呢!”

到1943年,留守兵团开荒达20万亩,收获细粮465万公斤,蔬菜1650万公斤;织布13万多匹;养猪1万多头。最令人鼓舞的是,在土地贫瘠、雨水稀少的陕北高原还生产出了稻米。陕甘宁边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至此,留守兵团的部队、机关不仅完全能够生活自给,而且有盈余、积累,并开始支援前线。诗人贺敬之和作曲家马可有感而发,共同创作了民歌《南泥湾》,数日之间便唱红了边区,传遍各抗日根据地。

1943年9月,毛泽东视察了南泥湾。他先是在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陪同下,看了山川里茁壮生长的庄稼、蔬菜,满山遍野的牛羊,然后到旅部驻地金盆湾参观了新开的窑洞和战士们自己制作的桌椅等。一路参观下来,毛泽东表现出少有的高兴。他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不能像国民党,他们连棉布都靠外国人。”

一天傍晚,萧劲光陪毛泽东在延河边散步。当萧劲光讲到留守兵团多数部队已经实现了“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分钱”的目标,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时,毛泽东满意地笑了,幽默地说:“我早就讲过,在延安靠你萧劲光吃饭嘛!”

猜你喜欢

萧劲光三五九旅边区
三五九旅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兵团精神
追溯三五九旅
“三五九旅”今何在
萧劲光给毛泽东当参谋
黄花晚节香——萧劲光大将暮年二三事
萧劲光在延安的战斗岁月
纪念萧劲光大将诞辰100周年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