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指标的实践分析

2009-10-28杨文倩张明杨章圣浩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3期
关键词:新农村

杨文倩 张明杨 章圣浩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探索出许多优秀经验,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以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蒋巷村为研究对象,以蒋巷村84户农户问卷调查和当地政府访谈为基础,研究其新农村建设情况。着重找出苏南新农村指标和江苏省农村平均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最终总结和借鉴其发展模式,为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发展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指标;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蒋巷村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96-03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1],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落后地区)情况并不乐观。江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农业发达省份,在农村与农业发展过程中总结出“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等优秀经验。蒋巷村属于苏南地区发展迅速的村庄,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村等10多个荣誉,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学习价值。

1 调查说明

1.1 指标说明

以江苏省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2]作为主要参考,结合曲福田等[3]提出的江苏省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王万山等[4]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六新”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文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以“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系,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旱涝保收农田比例”等22个指标的体系。

1.2 调查方法

通过采取与蒋巷村政府部门沟通和村民调查相结合的手段,了解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

1.3 统计分析方式

利用Excel、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和绘图。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对蒋巷村84户农户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样本中,26~35岁的占15%,36~45岁占39%,46~55岁占41%,55岁以上的占5%。并且,在26~35岁的有76%为高中文化,36~55岁的80%为初、高中文化,55岁以上大都为小学文化。

2.2 蒋巷村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分析

2.2.1 经济发展情况。工业成为蒋巷村第一大经济支柱,农业生产成为保证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蒋巷村已进入工业发展后期,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支持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分析发现,人均纯收入与种植业收入呈显著相关,与工业收入呈极显著相关,与第三产业无显著性相关。人均纯收入和种植业收入有-0.263的相关程度,和工业收入有0.593的相关程度。此结论与蒋巷村三大产业的比重关系完全吻合。

2.2.2 体系指标。

2.3 差异分析

2.3.1 地理位置优势不同。蒋巷村位于常、昆、太3市交界的阳澄水网地区,处于长三角经济区的腹地,其资源以及生产要素在村内外流通速度快,同时周围发达城市对蒋巷村的辐射作用强大。而苏北地区受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较小,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其产品运输成本增加,资源流通不畅。

2.3.2 发展建设基础不同。蒋巷村从1960年开始进行集约型农业生产,1985年顺利实现工业过渡,积累了大量资金,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现处于工业发展后期。而部分苏中、苏北农村还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所以蒋巷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具有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基础。

2.3.3 基础设施条件不同。1994~2007年,该村加大对道路、灌渠等的建设力度,截至2007年,全村13km村级公路主干道全部水泥化,机耕道路、排水沟渠修建完善,全村旱涝保收农田比例达到100%。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苏南地区,大部分村级公路泥泞,机耕道路、排水沟渠尚待完善,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需要。

2.3.4 人文素质层次不同。由于蒋巷村紧靠发达城市,导致村民有浓厚的工商意识,思想开放,容易吸纳现代市场经济观念,适应市场化经济发展。因此在19世纪80年代,在一批蒋巷村村民的带领下,蒋巷村走上工业化发展农村道路。

3 蒋巷村新农村建设经验

3.1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蒋巷村属于“工业企业带动型”新农村。蒋巷村在发展初期以农业为基点,把113.33hm2低洼地改造成良田,实现了从“小村落”到“新农村”的第1次飞跃;在农业向工业转型期,政府当机立断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当地村民的开拓精神和集体财富,顺利地完成了工业转型,实现了“农业先进村”到“工业明星村”的第2次飞跃;在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的前提下,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三产兴村”新思路,率先发展农村田园旅游业,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2 保障村民切身利益

蒋巷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从1995年开始,蒋巷村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进行”的原则,率先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采取由村统一代建,造价减半供给农户,其余资金全部由村里补贴。2001年,全村已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大保险全覆盖,且均由集体支付社会保障费用,实现了“基本生活有保障、老弱病残有依靠、就业创业有渠道、小康水平有提高”,彻底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

3.3 重视村民思想教育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实现。蒋巷村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了农民剧场、图书馆、电化教育中心、科普馆等工程,全村公共图书藏书量实现人均4.5册。依托这些阵地,组织学习讨论,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食粮,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同时,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民”、“五好员工”创评活动。村集体为每个家庭赠阅“四报一刊”,将学习材料送入村民家中,要求村民撰写读书笔记,并定期组织评奖表彰,激发广大农民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的热情。

3.4 规范村落结构布局

规范村落布局,实现农村土地整合,达到充分使用土地资源的目的。蒋巷村现划分为居民别墅区、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工业生产区、观光旅游区。将生产地与居住地分开,实现“学校像花园、工厂像林园、屋前宅后像果园、全村像公园”的总体目标。

3.5 加强村务财政公开

蒋巷村设有专门村务公开栏,定时公布本村村务,实现公务公开标准化、透明化。特别是在村民所关心的财务问题方面,蒋巷村做到了财务项目具体化。例如:在蒋巷村公益事业投入栏中,就包括新村建设、老村改造、绿化环境、学校幼儿园、道路桥梁、改水改厕等多个项目,让村民对各项财务支出一目了然。

4 蒋巷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经过几十年的的艰苦努力,蒋巷村从1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穷土恶水、吸血虫流行、偏僻闭塞的贫穷小村发展到今天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蒋巷村的巨大变化让人惊叹,也让人深思。其发展经验对新农村建设有诸多启示。

4.1 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

正如华西村有吴仁宝一样,蒋巷村有常德盛。并不是蒋巷村单凭常德盛就取得了这样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如果没有常德盛,蒋巷村的巨变将会异常的艰难。正是常德盛发挥了带头作用,领导蒋巷村的老老少少艰苦创业、勇于摸索,使得蒋巷村全村社会总资产多达12.2亿元,主体工业销售11.7亿元,利税7 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76万元(不包括集体福利和别墅房补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超过2万美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

4.2 用经营企业的思想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从市场经济的观点看来,市场的发展取决于各个企业的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经济的发展。要用经营企业的思想去经营新农村建设。12亿农民是企业的劳动力,田地、河流、农业机械等是企业的资产和生产资料,要学会整合农村各种资源,激活农村自然、人力等各种资源的活力,集中规划土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实现经济发展的突破。

4.3 用科教兴农的理念培育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新农民,他们懂得如何科学养殖种植,如何管理企业,如何上网、看书读报学习新的知识。村里可以邀请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生产;邀请企业老总开办讲座,了解创业的艰辛,学习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也可以使农民接受现代经营理念,学习管理经验和新的技术同时也方便了企业与农民的交流联系,有利于龙头企业带动广大村民致富;村领导干部多与群众交流、组织群众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村民自身素质,使得农民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民主管理,为新农村建设集思广益。

5 致谢

感谢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和蒋巷村在调查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6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设[C].北京:[出版者不祥],2005.

[2] 宋尹璟.南京市新农村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3] 曲福田,何军,吴豪杰.江苏省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与区域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2):62-111.

[4] 王万山,庄小琴,郭金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 董忠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6] 顾凤岐,王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21):26-30.

[7] 吴杨,陈兆荣,王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和监测方法[J].铜陵学院学报,2007(3):6-25.

[8]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06农村小康蓝皮书—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检测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9] 李丹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14-20.

[10]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1]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统计报表制度[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新农村
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
新农村建设下粮食贸易的发展
治国之道在于法 明法之道在于农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