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湟源县小高陵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探讨

2009-10-28贺宗发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3期
关键词:效益

贺宗发

摘要 以湟源县小高陵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为例,采取切实可行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和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风沙危害,治理土壤沙化,保护农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的生存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起一个功能稳定、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高原地区治理沙化取得经验,探索出一条通过综合治理,使小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的成功经验,建成高寒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

关键词 生态综合汉理;项目布局;项目内容;效益;小高陵流域;青海湟源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70-01

湟源县小高陵流域位于县城以南、和平乡境内,气候高寒,地形复杂,沟壑纵横,以前由于历史和人为活动的原因

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的生活条件艰苦。1990年起,国家实施了农田水利综合项目和“三北”防护林工程,2000~2003年3年间该流域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县扶持进行了生态移民工程,并通过国家投资实施小型综合治理项目,农业水利条件得到了改善,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土壤肥力降低的趋势,生态环境走上了良性循环。

1 项目区基本概况

项目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比较贫困。项目区东边有国道109线通过,地处通往西部牧区的交通要道。项目区包括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该村总土地面积1 067 hm2,其中耕地面积247hm2(25°以上耕地60hm2);人口2 163人,其中劳动力1 257人;2003年粮食总产1 300t,主要种植小麦、青稞、大豆、油籽等,2003年社会总产值约625万元,其中林业总收入1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 909元。

项目区山势起伏,地形较破碎,海拔2 735.0~3 421.7m,相对高差696m,坡度10~35°,属半浅半脑山地区。项目区气候呈干旱、半干旱状态,年平均气温3.0℃,1月份平均气温为-10.6℃,极端最低气温为-30.9℃;7月份平均气温13.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2.7℃。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从季节分布看,冬春季节降水相对较少,夏秋季节降水相对较多,全年夜雨(20时至第2天8时)量占总降水量的64%,较大的降水量多出现在夜间,12h内大于20mm的降水量夜间占9.2%,年平均蒸发量1 452mm,是降水量的3.6倍。大于10℃的天数只有112d,小于10℃的天数平均为254d,无霜期约110d。

项目区土壤为栗钙土,土层厚度15~100cm,浅山土壤厚度比脑山薄,土壤呈微碱性反应,质地上下不均,结构不明显,立地条件较差。植被种类以旱生性植物为主,多为蒿草、针茅;阳坡地带有人工营造的黑刺等灌木树种,大部分覆盖度较低,只有20%~40%;阴坡地带有人工造林的桦树、青杨、云杉、落叶松等分布,郁闭度0.2~0.6,脑山地区部分阴坡有小片金露梅、银露梅分布。

2 项目建设总体布局

湟源县小高陵流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以小流域治理为主,对分布在湟水河一级支流药水河西岸的小高陵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面积为1 067hm2。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湟源县小高陵流域小流域综合治理,本着以下原则进行:一是在总体布局上本着“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分片治理、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水、土、林、田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同步进行;二是造林以灌木造林为主,封、造、管相结合;三是林种、树种配置上,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实行乔、灌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相结合;四是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实行农、林、水综合治理,在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效益。以短养长,从事开发利用性生产建设事业。

3 项目建设内容

(1)人工造林建设内容。湟源县小高陵流域现有宜林荒山120hm2,适宜人工造林的100hm2。计划在2005年全面完成整地,并进行以灌木为主的荒山造林;2006年完成全部人工造林,达到水不出沟、泥不下山的绿化标准;为巩固好造林绿化成果,修建护林点2处,配备专职护林员4人,并在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段设置网围栏。

(2)工程措施建设内容。在湟源县小高陵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中的工程措施主要以治沟为主,规划修建石谷坊12个,计划在2005年完成6个,2006年完成6个。原则上“先上游,后下游”,“先小支沟,后大支沟”进行施工,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造林绿化、防灾抗灾有机结合。

(3)农田林网建设内容。为保护好现有耕地,提高粮食单产,2005~2006年,在小高陵流域营造农田林网150hm2,以达到农业稳产高产。营造树种全部为该县乡土树种青杨。

(4)封山育林建设内容。封山育林是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灌丛实施灌丛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进恢复形成森林或者灌草植被;以及对低效、低质有林地、灌木林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是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更大效益的有效途径。规划在小高陵流域进行封山育林200hm2,设置网围栏30km,护林宣传牌4个。

4 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扩大林地600hm2,使昔日的宜林荒山变成林地,项目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进一步的遏制,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可以积极地起到改善当地气候条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土壤肥力流失、净化空气、保障农牧民的生存、生活环境的作用。

(2)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并对湟源县的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通过进行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的意识,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为当地农民提供部分就业机会和搞副业的条件,对于加快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起到积极的作用,其社会效益较为显著。

(3)经济效益。该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建设项目,项目的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体现,但项目实施后,通过对环境的改善、保护,投资环境将得到改善,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其间接的经济效益也较为显著。

猜你喜欢

效益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引致国有工业企业低效益的内在因素研究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的思考
浅析高速公路系统职工福利体制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